在我国抗战这14年期间,日本侵华军队中有一个名词深深的烙印在了中国军民的心中,这个名字便是:甲种师团。准确的说,甲种师团的称呼是在抗战中期才出现的,指的是日本全面侵华之前,其国内17个常备师团,其中包括了“近卫师团”以及一至二十师团,这其中没有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番号。这些师团,都是日本军界的老资格,作战经验丰富装备强。其中很多部队,更是中国抗日战场上的“熟脸”。
虽然在某些影视剧里,日军的战斗素质,常见各种不堪。经常一两位抗日英雄,就能团灭一群日本兵。但在真实的抗日战场上,这些“甲种师团”却处处透着凶悍。
也只有看过这些“甲种”,究竟有多难打,我们才能知道那场战争,中国军民打得有多艰难。
日本甲种师团的第一个可怕之处,就是其凶悍的单兵作战能力。
首先说一个基本素质:射击。日本国小资源少,士兵的弹药储备,显然难比英法美德等西方强国,但比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还是要好得多。
中国即使是国民党中央军这样的精锐,训练限额也只有每人十五发子弹。而日军是每人一百五十发,射击精度更是奇高。
淞沪会战之前,英国军事观察员就给出评价,日本士兵的射击水准,属于A级。
而甲种师团士兵的射击水平,那更是凶悍。曾在日本关东军服役的作家五味川纯平记载:
日本甲种师团的射击要求是,”300米外的伏靶,必须要五发五中,而且弹着点必须要分布在拳头大的面积内。”这几乎是优中选优的神枪手标准。
在正面战场里,日军就利用这种精确射击能力,多次对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实行狙杀。而在作战意志方面,甲种师团也堪称是最残忍顽强的日军。
以诺门坎战役里的日军第七师团来说,他们虽然遭到苏联优势火力的毁灭打击,却也以负隅顽抗,让苏军蒙受了巨大的伤亡。以至于苏军发出“我们简直是在同死人作战”的惊呼。
昆仑关战役的最后阶段,面对兵力绝对优势且拥有榴弹炮的第五军,困兽犹斗的日军第五师团。
在军官伤亡惨重的情况下,靠着飞机空投下来的指挥官指挥作战,依然给中国军队造出了近三倍的伤亡。
以抗日名将李宗仁的名言说:训练之精战力之强举世罕有其匹。
比起西方国家来,日本陆军的装备也许不够看,但是和抗战战场上的中国军队相比,依然还是压倒优势。而“甲种师团”的装备,更是日军里最强。
以“淞沪会战”的日军装备为例:
当时一个甲种师团,拥有四个步兵联队,一个兵工联队,一个重炮联队,一个辎重兵联队。
全师团轻重机枪650挺,火炮108门,战车24辆,坦克20辆,运输车辆近1000辆。分配到每个步兵连,都至少拥有六挺机枪和六个掷弹筒。
而号称“皇军之花”的板垣师团,全师团22000名士兵,步枪兵只有5000多人,其他都是“机枪手”“掷弹手”“坦克手”等技术兵种。
日军这样的火力水平,即使面对抗战早期装备最精良的中国军队,也是压倒性优势。
而更让当时前线中国军官感到不可思议的,还有日军缜密的情报工作。
理论上,日军侵略中国,在情报准备方面,中国军队应该有先天优势。但事实上,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一书记载:
淞沪会战爆发前12年,即1925年时,日军参谋本部就对上海至汉口的一线地形,进行了细致的侦察,标注出了所有的登陆地点。
而在惨烈的淞沪会战战场上,奉命驰援上海的74军51师,才走到南京,行迹就被日军掌握,立刻遭到日机轰炸。
原本就实力不如人,而情报的滞后,也叫多少中国军队,在面对日军时,已经没有了秘密。
三、协同作战能力的“代差”
比起火力兵员等因素,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最大差距,莫过于协同作战能力。
对此,抗日名将陈诚,曾无奈的形容:
“我们的部队是一师一师的单独作战,不知协同作战,不知发挥大军的全部力量,结果几百个师等于一个师。”这句话,的确是对多少中国军队各自为战,伤亡惨重的写照。
而在“协同作战”方面,日军的甲种师团,却是炉火纯青:
淞沪战场上,日军发起进攻前,都是先放出观测气球,锁定中国军队方位后,再进行火力打击,然后以战车掩护步兵冲锋。
死战不退的中国军队,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的伤亡,许多部队甚至还没有看到敌人,就倒在了敌人这种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打击下。
李宗仁痛惜地说:“每小时的死亡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可以说,正是这种战术水平的落后,让当时的中国军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而比起当时中国军队正面战场上“几百个师等于一个师”的情况,日本的甲种师团,哪怕是不同师团的部队,相互间也能打出密切配合。
比如台儿庄战役的尾声阶段,日本第10师团的濑谷支队与第5师团的坂本支队,面对中国军队的重兵打击,却仍然能相互配合,最终突出重围撤退到枣庄地区。
而且即使在战场态势被动的情况下,这两支日军,依然还能在双山潭山等地发起反扑,迟滞中国军队的攻势。
面对已经伤亡惨重,仓皇撤退的日本“甲种师团”部队,中国军队依然打得艰难。
此外,日军“甲种师团”的难打,也可以从其他战场上得到验证:
1940年9月22日,日本第5师团向法属越南殖民地的谅山发起进攻,面对依托谅山险要地势固守,且豪言要“洗刷法兰西耻辱”的法军。
日军兵分三路,9月24日完成对谅山合围,9月25日上午十点法军残部投降。200多法军战俘被日军押到广州秘密杀害。日军的“甲种师团”,就是这样凶残。
但是,就是面对这样的对手,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上,中国军民依然浴血坚持,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粗略复盘下日本“甲种师团”的强大,只为还原这场战争的艰难。更为表达一个敬意:
在这场战争里浴血拼杀的中国军民,无论身属任何阵营、无论胜败,都是无可争议的中华民族的英雄!
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广东罗浮山朱明洞的丹炉火光渐熄,一位八旬老者端坐石榻,神色安详如入定。当弟子邓岳匆匆赶至时,只见葛洪身形如常,唯触手轻若空衣——这...
朱明 2025-09-18 韩桓惠王是昏君吗?——从历史抉择中窥探韩国末代君王的复杂形象战国末期,韩国作为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始终在强秦的阴影下挣扎求存。韩桓惠王(前272年—前239年在位)作为韩国末代君王中的关键人物,其统治时期的“郑国渠”“长...
郑国 2025-09-15 王世充麾下确有王仁则:历史与传说的交织考据隋末唐初的权力棋局中,王世充作为割据洛阳的郑国皇帝,其政权架构与军事部署一直是史家研究的焦点。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王仁则作为王世充侄子的身份,既存在于正史记载,又...
郑国 2025-09-08 羊斟:一碗羊羹背后的历史悲歌公元前607年的春天,郑国在楚国授意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统帅华元率军迎战,却在战前犒劳将士时犯下一个致命疏漏——他的车夫羊斟未分得一碗羊肉羹。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
郑国 2025-08-22 邓析:春秋末期的思想革新者与法治先驱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邓析以其独特的思想主张和大胆的革新行动,成为郑国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既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又是名...
郑国 2025-08-13 列子的思想主张:虚静无为中的生命觉醒战国时期,郑国隐士列御寇以“御风而行”的传说闻名于世,这位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在《列子》八卷中构建了以“贵虚”为核心、融合宇宙论与生命哲学的独特体系。其思...
郑国 启 2025-08-05 夏目漱石相当于中国的谁:跨越国界的文学镜像在东亚文学的星空中,夏目漱石与鲁迅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以日本和中国为坐标,以文学为棱镜,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与人性挣扎。若以“国民作家”为标尺,夏...
鲁迅 2025-08-04 郑庄公为何名“寤生”:一场跨越千年的命名之谜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