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有关他的争议一直很多,不少人都觉得明朝走衰的转折点便是从朱祁镇开始。朱祁镇在位期间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这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事情,皇帝亲征却被敌军俘虏,明军死伤过半,整个过程十分惨烈。朱祁镇最后有幸活着回到了国土,然后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成为皇帝。网友送给朱祁镇一个“大明战神”的称号,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并不难猜到。
朱祁镇被称为“大明战神”可不是真的在表扬他,而是一种讽刺。
朱祁镇继位后,王振掌司礼监,英宗对王振很信任,称先生,而不直呼其名,王振开始擅权,结党营私,成为明朝第一位专权的太监,此时北方草原蒙古的瓦剌部崛起。1449年七月一日,大同参将吴浩与也先的部队在猫儿庄(大同北二十里)交战,全军覆没,消息传至京城,王振不以为意,十五日,英宗下诏御驾亲征,命同父异母的弟弟成王朱祁钰留守京城。
1449年七月十六日,朱祁镇率大军从京城仓促出发,号称五十万,王振与文武大臣几乎倾巢出动,通过居庸关,七月23日到达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八月初一到达大同。王振这时才得到消息,在七月十六日的战役中,总督大同兵马西宁侯宋瑛和总兵朱冕双双战死,全军覆没,当晚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军士因亲眼目睹前线战场上遍野枕藉的同伴尸体而致营中彻夜惊乱,王振这才感到害怕,由于出征仓促,军队只准备了一个月的口粮,以这样部队北上,跟强烈的瓦剌骑兵作战,过于冒险,英宗终于意识到亲征不是阅兵,这让他寝食不安。
于是王振决定退兵,数十万大军出来转一大圈后,便掉头回京师,内阁学士曹鼐建议取道紫荆关退回京师,这样可确保安全,但此地离王振老家蔚县不远,于是王振请求英宗仍向居庸关方向回京,顺道可以巡幸他的老家蔚州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王振从小离家,需要这样一次衣锦还乡的机会,然而当军队即将到达蔚州时,王振忽然想到几十万军队经过家乡,难免要践踏正在成熟的庄稼,便又让军队改变方向取道宣府返京,行军路线的突然改变引起军中极大恐慌。
1449年八月四日,大军返京取道宣府,行至土木堡,此时天色尚早,但王振传令部队选择高地扎营,等待后面尚未到达的千辆辎重车,兵部尚书邝埜力请以重兵断后,让皇帝先行入关以防不测,却遭到王振拒绝。按兵法,四周高地,中间(土木村)平地,乃兵家大忌。
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中秋节,瓦剌军追踪而至,铁壁合围,切断明军上游15里处溪流,25万人断水,恐慌至极,掘井二丈又不见水,更是乱作一团,瓦剌军越来越多,明军防线危如累卵,形式危急万分,也先突然派人来议和,并作出撤军姿态,英宗大喜,王振趁机下令移营就水。
蒙军多骑兵,不善攻营,若明军死守,或有一线生机。也先终于等来机会,明军移营三四里时,瓦剌军蜂蛹而至,包围明军,明军阵脚大乱,尸横遍野,英宗却出奇的冷静,被押送至也先营帐,也先得知大明皇帝被俘虏,欣喜若狂,复兴蒙元的烈火又在他心里熊熊燃烧起来。
大军溃败,皇帝深陷危境,英宗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脑袋狠狠砸了下去,一月前还做梦光宗耀祖的王振转眼间呜呼哀哉一命归天,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便是朱祁镇被调侃为“大明战神”的原因。
文/历史小舒心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的长子。英宗九岁即位,但是年纪太小,国家又不太平,所以当时的太皇太后亲自处理朝政,并任用"三杨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理朝政,其实这三位老前辈的能力还是有的,几人一起治国有道,明朝倒是也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只过了五六年的时间,几个人相继去世,而后就是英宗开始崭露头角了。
1443英宗17岁的时候,开始正式管理朝政,本身也是想一展才华,励精图治,无奈少年热血,再加上朝廷良相青黄不接,注定了英宗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麓川是当时傣族建立的位于云南西部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征伐,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期间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不仅对北面蒙古瓦剌造成了防御空虚。也导致了明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衰落。而如此情况下王振等仍然要调动江南和四川各地的大量兵力,发动了持续9年的大规模战争,从而引发国内农民起义,政局动荡。
此后北方鞑子放肆,颇为恼恨。而英宗刚好想学明太祖驱逐鞑虏,定鼎中原,加上王振在一旁的鼓励英宗御驾亲征,但是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一群蛮夷,有什么值得害怕的?而他的母亲是肯同意的,所以英宗就先立了只有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可惜没办法,大军到半路下起了大雨,缓慢行军中又发现四处荒芜,尸横遍野。在没有粮草的补给下,英宗便起了班师回朝的想法。
返程途中在土木堡驻留的时候被瓦剌大军追上,将英宗一行人困于土木中,后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英宗也因此被捕。那么鞑子就想用皇帝来换钱,但是朝廷不肯,或许因为英宗头脑发热,热血冲动,也或许因为英宗宠信宦官吧,说不肯就不肯,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英宗出征前定下的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变成了大臣们拥立朱祁钰为天子,顺便改了年号为“景泰”。
景泰帝不仅打败了瓦剌大军,更是救回了英宗。而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人们又想起了被软禁起来的英宗,然后就开始了英宗的第二次上任帝位。或许是被软禁得太久了吧,重新坐上皇位,自己也不再是从前那个热血少年,于是励精图治,续位八年后驾崩,临终前发了一道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这也算是他人生中值得被后世人称赞的一点吧。
文/一只俗世的猫
1630年9月22日,北京菜市口刑场,56岁的袁崇焕在三千六百刀凌迟酷刑中死去。百姓争食其肉,骂声震天,而这位曾以“五年复辽”誓言撑起大明边疆的将领,至死未发一...
袁崇焕 2025-09-25 胡宗宪:历史天平上的忠奸之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胡宗宪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以抗倭名将的身份载入史册,却因与严嵩集团的关联蒙上政治阴影;他既有平定东南倭患的赫赫战功,又因贪腐传闻饱受...
严嵩 2025-09-25 古代最幸运的公主:宝庆公主的传奇人生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权力漩涡中,公主的命运往往与政治联姻、皇权更迭紧密相连,鲜少有人能逃脱被当作棋子的命运。然而,明朝的宝庆公主却以其独特的经历,成为历史上最幸运的...
宝庆公主 2025-09-25 传闻左良玉拥兵八十万,为何仍难敌清军?在明末动荡的时局中,左良玉作为手握重兵的将领,其军事行动与历史评价始终充满争议。民间流传其“拥兵八十万”,却在关键战役中败于清军,这一矛盾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军...
左良玉 2025-09-25 明朝国本之争:一场持续十五年的权力博弈与制度危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场围绕皇位继承权的政治风暴席卷朝堂,史称“国本之争”。这场争端以明神宗朱翊钧欲立宠妃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与朝臣坚持立...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郑贵妃 2025-09-24 杜十娘的财富密码:明代顶级名妓的资本积累与生存智慧在明代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怀抱价值万金的珠宝投江自尽的场景,成为文学史上最震撼的财富毁灭事件之一。这位年仅十九岁的教坊司名妓,如何在短短七...
杜十娘 2025-09-24 俺答封贡:中原与草原的千年和解与文明交融1571年,明朝隆庆五年,一纸封贡敕书终结了中原与草原长达两百年的刀兵相见。当明穆宗朱载坖册封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互市口岸时,这场...
俺答汗 2025-09-24 光源氏为何敢让女儿进宫:权力博弈与家族命运的交织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画卷中,光源氏作为《源氏物语》的核心人物,其政治手腕与情感纠葛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历史图景。他让女儿入宫的决策,绝非简单的父爱驱动,而是深植于摄...
平安 2025-09-23 太监张永称得上正直么?——历史棱镜下的复杂人格在明朝正德年间的权力漩涡中,宦官张永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名字。作为“八虎”集团的核心成员,他既与权倾朝野的刘瑾同列,又因扳倒刘瑾、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等功绩被载入史...
刘瑾 2025-09-23 杨一清与杨廷和:明朝双璧的权谋与功业之辨在明朝中叶的政坛上,杨一清与杨廷和犹如两颗并峙的星辰,一位以边疆战功与权谋著称,一位以内阁改革与制度重塑闻名。若以“厉害”为标尺衡量二人,需穿透历史迷雾,从军事...
杨廷和 2025-09-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