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诗词当中,我们可以读到“捣衣”这个词,而有些人对于捣衣的解释就是洗衣服,因为在很多地方,人们洗衣服的时候是用“打”的,用一个很粗的木棍将衣服浸湿之后打一打,这听起来的确有点像是捣衣,但实际上,古代所说的捣衣并不是洗衣服的意思,那你知道真正的捣衣指的是什么吗?古人捣衣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发现依然有人将唐诗中的“捣衣”注释为用棒槌敲击洗衣,还说“包括丝绸衣服”。
这是“想当然耳”的误解,一直就有,包括一些权威版本,不绝如缕。但现在大多数版本都注释为“古代制衣先将织好的衣料捶打,使之松软,准备裁剪。”此言近是,但亦语焉不详。也有文章说这是“制作寒衣的最后一道工序,把没有剪裁的纨素(丝织品)折叠好,放在砧板上,然后用杵敲打”。此误矣。还有人说“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这种说法是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却未明关键所在。
准确地说,唐诗中的“捣衣”是制作寒衣的一个程序,用杵捶打葛麻衣料,使之柔软熨贴,易于缝制,更使麻布与里面的棉絮粘连为一体。
因为是寒衣,所以集中的秋天进行,这是一个季节性的集体行动,就像冬天来临之前北方人都要腌渍酸菜一样。寒衣不仅给家里人穿,更要寄给征戍在外的夫君,唐代府兵制规定征人需自带衣服和武器,天宝年间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被迫当兵远征的人很多,安史之乱后更是烽火遍地,所以秋风秋月里满城的捣杵声是那样的响亮和急迫,所以杜诗云:“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李白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接着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寄托在寒衣里的深情和梦想。
而王建的《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垂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这是捣衣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为什么常常是在月明之夜呢?就是为了节省灯油。直到上世纪最后一批纺线织布的老婆婆,为了省点灯油,也是要等要到月亮出来才开工。实在没月亮了,就点一根香,用纺车的转动使香头明明灭灭,从而看清线头。
这是由衣料的特点决定的。在公元1100年绵花引入之前,汉麻(又称葛麻大麻贮麻火麻等)纺织品一直是古人的主要衣着原料,被誉为“国纺源头,万年衣祖”。当然也有丝绸,所谓“桑麻”者,即丝绸和麻布,是古人两种衣料,丝绸是少数人的,贵族和富豪。绝大多数人穿的是麻衣制作的衣服,叫葛衣。笔者小时候家乡还用“麻布衫”代指下苦人。麻布是麻杆纤维纺织而成的,其特点坚韧耐磨,却生硬冰冷,所以杜诗云“布衾多年冷似铁”,韩愈说“衣被如刀镰”。所以制作寒衣时一定要将它放在石砧上用木杵将它捣软,将麻布与里面的棉絮粘为一体。
唐代还没有棉花,寒衣里絮的又是什么呢?应该一是丝绵,这是最高档的。其次是毛绒之类,如羊毛骆绒鸭绒等,这个不会太多。更多的应该是乱麻,这就是所谓的“缊袍”了,乱麻就更得棰得它熨熨贴贴,均均匀匀,柔柔软软。也有极少数絮柳絮的。
丝帛是绝对不能敲打的,这是生活常识。唐诗中的“捣帛”只是形容,而“捣流黄”的流黄是尚未漂白的麻布。
《左传·曹刿论战》里“牺牲玉帛”,帛也是祭神的。“金银细软”,细软与金银并列。皇帝赏赐很多是丝帛。《水浒传》中的好汉常常“卷了金银细软”亡命天涯。《三言二拍》中《王信之一死救全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洪教头用小老婆织的几匹绢赍发故人,被小老婆骂了个狗血喷头,这几匹绢最后惹出了一个灭门大祸!
有意思的是唐代宫廷也用葛衣赐赏大臣。杜甫《端午日赐衣》中云:“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宫廷将葛衣制作得如此高端,这与民间的麻衣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普通衣服也不容易,《水浒传》九纹龙史进因使尽了盘缠,剪径赤松林,刚刚落败的饥饿难当又不名一文的鲁智深看见后心想“且剥小厮的衣裳当酒吃”,可见衣服能换来酒肉。以前当铺里随便一件衣服都能当出钱。打仗时打扫战场都是要剥衣服的。美国西部片中墨西哥强盗要把对方衣服剥个精光。《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送匡超人一件棉衣,匡回家后亲戚说:“老二回来了,穿的恁厚厚敦敦的棉袄!”民间故事里常用棉衣来鉴定后娘,后娘给孩子用柳絮絮衣,即使棉花也仅仅絮在下端,叫别人摸起来觉得絮得很厚。
这在衣服多得都处理不完的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
笔者小时候还见过纺线和织布,多是棉线棉布,也有麻线麻布,包括大麻的和亚麻的。也见过人穿麻布衫。据说这衣服干活非常好,耐磨、透汗、凉快。据老人讲,在日本“洋布”大规模占据中国之前,中国大多数家庭都纺线渍麻织布,自给自足,每家院子里都有一块平整光滑的“棰褙石”,新织的棉布和麻布上浆后要铺在石上棰打,使布光亮平整。
那时人们洗衣服是用在河边或溪畔或井台上,放些皂荚用棒槌敲击洗涤,所以以上对“捣衣”的各种注释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但再说一遍,棒槌敲打的是土布粗布,细布都不敢用棒槌敲,谁家的丝绸会用杵来捣呢?
在隋唐之际的草原与中原政治版图中,东突厥汗国的兴衰史堪称一部充满权谋、战争与背叛的史诗。作为东突厥最后两位核心统治者,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叔侄之争,不仅决定了突...
2025-09-22 梁鸿与孟光:隐逸高士的终章与精神永续东汉隐士梁鸿与妻子孟光的故事,以“举案齐眉”的典故成为后世夫妻相敬如宾的典范。然而,这段传奇的结局并非止步于吴郡的廊下舂米,而是以梁鸿的离世与孟光的归隐为句点,...
2025-09-22 孙思邈的年龄之谜:101岁还是142岁?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审视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寿命问题,堪称中国医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从《旧唐书》到民间传说,从学者考据到网络热议,关于其生卒年的争议持续千年。一、历史文献的矛盾:...
2025-09-22 罗隐最著名的诗:穿透时代的锋芒与哲思晚唐五代诗坛群星璀璨,罗隐以“愤世嫉俗”的笔锋独树一帜。这位历经二十余次科举落第的诗人,将仕途失意化作笔下雷霆,其诗作或针砭时弊如利刃出鞘,或咏史抒怀似黄钟大吕...
2025-09-22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殷开山的真实地位:历史误读与真相还原在大众对唐朝历史的认知中,常出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无殷开山”的误解,这一说法既不符合史实,也忽视了贞观年间政治表彰体系的复杂性。作为唐初开国功臣,殷开山不仅位列...
2025-09-22 谢翱为何落籍揭阳:抗元遗志与家族迁徙的历史交织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下,宋室危亡之际,一位布衣诗人以家国大义为笔,在潮汕大地上书写了气节与血脉的传奇。他就是被誉为“宋末诗坛之冠”的谢翱(1249-1295)。...
2025-09-22 杨素是忠臣吗:历史褶皱中的忠奸之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隋朝权臣杨素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隋朝开国的军事支柱,也是后世史书中“奸臣”的典型代表。这种矛盾的评价,源于他复杂的人生轨迹与时代...
2025-09-22 张耒:北宋文坛的璀璨星辰与时代精神的映照者在北宋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张耒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人格力量,成为一颗不可忽视的璀璨星辰。他不仅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更是一位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坚守文学理想与人文关...
2025-09-22 解放黑奴的领袖:亚伯拉罕·林肯——以法律与战争终结奴隶制的美国总统在人类文明史上,解放黑奴的壮举不仅改变了数百万人的命运,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里程碑。而在美国,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核心推动者,正是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他...
2025-09-22 宇文恺有后代么:历史脉络中的家族存续探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宇文恺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规划与设计才能,缔造了隋唐两代的都城典范——大兴城(唐长安城)与洛阳城。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他的辉...
2025-09-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