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冠以“战神”称号的军事奇才屈指可数,战国时秦军大将白起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史书上记载白起其人,习战阵之事,使秦无敌于天下,立威于诸侯。楚国地方千里,持戟之士数以百万,而白起率数万之师深入楚地,一战而破郢都,焚夷陵,使屈子悲愤沉江。又攻魏、击韩,北入赵地,血战长平,屠戮四十余万之众,血流成川,哀声如沸,身下所取七十余城,使天下之强国莫敢仰视西秦。
由此可见白起在战国时代的疆场之上,似已无敌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让赵、魏、韩、楚四国怕得屎尿齐流的“杀神大将”,一生之中却遇到过一位“必输”克星,最终也因此人而身名俱没。
其人本在列国之中毫不起眼,就在秦昭襄王三十六年的时候,白起攻破楚国郢都,而此前楚怀王早又被诈入秦国,遭幽禁客死咸阳,秦军又大破齐国,吓得妄自称帝的齐湣王立马废去帝号,不久惨死于莒地。白起又将赵、魏、韩三国轮番吊打,秦王之威震动天下,秦人崇尚武功的风气一时大盛,“必输”克星就是这个时候来到了秦国咸阳,不久便成为了秦昭襄王座下最为倚重的谋臣,也成为了在朝堂之上大将白起最为深恶痛绝的劲敌。
因为武功盖世的白起内心深处,根本瞧不上逞口舌之辩的游说之客,“必输”克星就是这么一位让白起厌烦不已的奇谋辩士,他不是别人,正是魏国人范雎。
范雎人生经历也是相当的坎坷,在魏国时受人迫害险些丢掉性命,来到秦国之后,因助秦昭襄王从太后和外戚手中夺得军政大权,而深受重用。当时秦王舅舅穰侯魏冉和他的兄弟占据着朝廷高位,又拥有着庞大的封邑,秦国嬴氏宗亲对这股外戚势力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后来魏冉甚至想亲自挂帅领军,穿越魏、韩两国地界去夺取齐国的纲寿城,来扩充自己的封地,实质上是想借挑起边衅谋夺秦国兵权,秦昭襄王收到这样荒唐的请战要求,对他这位颐指气使的舅舅也很是头疼。
范雎百般激励秦昭襄王下定决心,猛下狠心,以秦王之威和宗室之势,压倒了太后与外戚的势力,解除了他们对王权的威胁,从而独揽大权,君临天下。于是范雎被提升做秦国国相,封为应侯,权倾朝野,位极人臣,可秦国一干身经百战的武将们却很是不服,特别是军中领袖人物白起对范雎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一直认为秦国以武立国,要这些只会偷奸耍滑,蛊惑君王尔虞我诈的谋士做什么呢?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秦军连番向三晋动武,为了彻底打服三晋之中最强的赵国,秦相应侯范雎向秦王献反间之计,使赵王疑心老将廉颇,将马服君之子赵括替代了廉颇的赵军统帅一职,开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悲惨闹剧。
秦王这时又派出战神白起领兵至赵国长平,与赵军决战,结果赵军大败,被坑杀之众达四十五万之多,秦军乘胜围困赵都邯郸,其实到这个时候,在优秀领导秦昭襄王的完美协调之下,范雎与白起一个在战前准备,一个在临阵对敌的各项工作当中,两人都是配合得相当默契与顺畅。
直到赵军大败,邯郸被围,白起一心想一举灭赵,可范雎却非常忌惮白起在军中的威望,又得到赵国派人送来的重金贿赂以求议和,因此范相国便向秦王建议从赵国退兵,使秦军得以休整。
因为当时长平一战秦军已是倾全国之兵了,且杀光了全国的耕牛,再打下去万一久攻不下邯郸,而其他敌国之兵前来救赵,秦国国力耗尽,且国内空虚,这样就岌岌可危了,不如乘大胜之余威狠狠地讹赵、韩等国一大块肥肉,军力和国力也可以得到休整和恢复,从政治和经济形势上分析,范雎谋国沉稳,并没有判断失误,且后来魏国信陵君率五国之师直接就把秦军撵到了函谷关外就证明了这一点。
秦昭襄王一向信赖范雎,白起果然就被召回,而一上战场就化身成狂魔,打仗打疯了的白起哪里咽得下这口鸟气,回到咸阳之后他就对秦王和范雎表现出十分的不满,甚至不分任何场合直言不讳地指责秦王和范老三是外行指挥内行,完全不懂军事。
没过多久,秦国内部请战声再次高涨,大家都认为上次没有攻下邯郸真是一件遗憾,于是秦昭襄王又想出兵赵国,可白起却不想干了,直说前番长平之战,赵军精锐尽丧,正好一劳永逸攻下邯郸,活捉赵王,可秦王却听信奸臣范雎之言,错失灭赵的大好良机,如今赵军有所准备,邯郸城墙又高大坚固,且秦军也没有了上次杀红眼的狠劲,实力也尚在恢复之中,完全不可能攻克邯郸,因此他不愿意去指挥打这场没有把握的战争。
秦王派范雎去请他,他睬都不睬范雎,秦军于是由其他将领带兵攻赵,结果不出白起所料,邯郸久攻不下。秦王着急了,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出征,白起称病死活不肯起,秦昭襄王只好亲自去请他,没想到白起执拗至极,坚卧称疾,不服王命,气得秦王也是拂袖而去。
后来秦王又派范雎去劝说了他一次,结果被白起直接骂了出来。秦王于是大怒,认为白起太无人臣之礼,于是将他的军职尽数革除,并发配到西北边塞去效力。哪知白起自以为昔日功劳极大,却遭此贬谪,偏偏不从王命,呆在咸阳一动不动。军中有司素来畏惧白起,也不好把他怎么样,同时也没有上报到秦王那,认为秦王与白起都只是在怄气,君臣之间差不多就和解了。
没过多久围攻邯郸之战败北,秦昭襄王脸面丢尽,可这个白起却像听到了喜讯一样,在家口中狂言,直说秦王是个不懂军事的白痴,范雎又如何如何无能,反正尽是些不堪入耳的牢骚之话。
不想这些话却传到了秦王耳中,秦王这才发现白起居然抗命没有去守边,加上他的僭越之语,不由地使秦王龙颜震怒,认为白起功高震主,不臣之心已到了目无君父的地步,立马传旨有司将白起当即赶出咸阳,直接遣送边塞。
白起被押送至咸阳城外杜邮小县的时候,口中还一直在埋怨秦昭襄王无能,范雎排除异己,奸诈误国等等。这回有司不敢怠慢,将这些情况一一禀报了秦王,秦王长叹一声,只好特派使者将王者诫剑送到白起面前,命他自裁谢罪,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这时范雎本以为朝中心腹大患已除,却不料赵国那边传来不好的消息,原来他的老友郑安平在阻击赵军反攻之际,被报仇心切的赵军所围,没办法只好率麾下两万人降了赵国,真可谓兔子逼急了还咬人,何况是胡服骑射,四战立国的彪悍赵国。
范雎深知秦法之严,郑安平是他举荐为将的,如今任人不善,投敌叛国,范雎按秦律当夷三族以谢罪。可秦昭襄王对范雎宠信有加,不忍论罪,于是传令全国道:“有敢言郑安平之事,非议相国者,杀无赦!”对范雎的赏赐更加丰厚,使得范雎又是惭愧又是感恩。
可没想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过了两年,同样被范雎举荐的老友河东太守王稽又私通敌国,与魏、韩交往被发觉,全家伏诛,范雎被这两位猪队友直坑得日夜惶恐,食不甘味,真不知哪个方向再捅出什么篓子来,秦昭襄王也罩不住他了。
甚至有一天上朝的时候,秦昭襄王面对范雎连连叹息,言道:“之前武安君白起自尽而死,如今郑安平叛国,王稽通敌,秦国已是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寡人甚是忧虑啊!”范雎心知秦王言下之意,是怪罪他间接害死了白起,又任用了两个不中用的叛徒,不免更加畏惧,只是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燕国人蔡泽来到咸阳,听闻了范相国最近运势很背,就使人四处散播狂言道:“秦王一见蔡泽,就必定会夺范雎之位,立他为相的!”范雎听说之后,笑道:“我精晓诸子百家之说,天下众人之口也非我的对手,谁有这个本事能将我拉下相位来?”(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
于是派人将蔡泽召至面前,只见蔡泽傲然相见,范雎很不高兴,就问他道:“你说过要代我为秦相,有这回事吗?”蔡泽毫不避讳地答道:“是的!敢问相国是要与秦之商鞅,楚之吴起,越之文种殊途同归吗?”
范雎何等多智,就这么一听,心中早有所动,只是一时不好明言,就让他继续说下去,蔡泽又说:“功成名就,全身而退者是上等人物也!功成名就,却死于非命,是次等人物,功败垂成,还落得身败名裂者,是下等人也!俗话说,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识时务,知进退,是圣人所明了的常道。如今君侯的大仇得报,恩怨已了,平生志向也已完满至极,可当下却死水一潭,僵局难动,我私下为君侯担忧啊!”
范雎听得连连称是,蔡泽又说:“商鞅、吴起、文种的功劳远胜君侯,却只能做次等人物,就是应了功成不去,祸至不远的道理。如今君侯为秦相国,坐制天下诸侯,六国不得合纵,四海皆畏强秦,秦王之所欲得到了满足,君侯之功绩也到达了顶点!尚书有云,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如果还不思退路,君侯是想和商鞅、吴起、文种并肩齐名吗?
君侯何不将相印归于朝廷,让贤与他人,退居名山大川,效仿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必定被秦国世世奉为应侯,像许由、巢父、延陵季子那样,与松柏同寿,何苦贪恋权位不忍割舍,优柔寡断,最终却还要遭受商鞅、吴起、文种三子之祸呢!易经有云,亢龙有悔,此言就是说那些上而不能下,往而不能返,最终后悔莫及者也,希望君侯好好考虑!”
范雎听完之后,连连称善道:“听君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立马就将蔡泽请入相府,列为上宾,没过几天,他就向秦王请辞,并推荐蔡泽为国相,秦昭襄王于是召见蔡泽,当面考核他的才能,经过一番面试,秦王很是高兴,当即拜为客卿。
没过多久,范雎称病退位,蔡泽被晋升为国相,封纲成君,一直作为秦国重臣十余年之久,辅佐了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甚至始皇帝这四代君王,还迫使燕国将太子姬丹作为人质送来秦国,这个姬丹就是后来回国派遣一代名侠荆轲刺杀秦始皇的幕后主使。
而范雎也在退休之后,回到封地养老,得以善终。观其一生,前期在齐国崭露头角,就被魏相魏齐所害,于是忍辱负重,死里逃生,西行入秦,襄助昭王夺王权,又以奇谋罢黜赵名将廉颇,使白起在长平一战登顶封神,也使秦国与诸侯之间从争霸之势转为统一之战。同时又将远交近攻和蚕食战略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把之前秦国最为忌惮的六国之相苏秦的合纵之术彻底粉碎。
从个人经历上讲,无论是迫害他极深的魏相魏齐,还是践踏和侮辱过他的须贾,命运最终都让他因果得报,夙愿得偿,快意恩仇!他的智慧与商鞅、吴起、文种不相伯仲,战神白起虽说百战无敌,然而同朝为臣,共事一君,他却远不及范雎的自知之明和智谋超群。无论斗智斗勇,范雎都可谓是战神白起唯一不可战胜的敌人!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 霍去病与白起:跨越时空的战神之辩在中国军事史上,霍去病与白起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分别以“闪电战神”与“杀神”的威名震撼后世。若以军事成就、战术创新、历史影响为坐标,二者虽分属不同时代,却可展开...
白起 霍去病 2025-08-27 王龁与白起:秦国军中的双璧与权力博弈在战国末期秦国的军事版图中,王龁与白起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将领。他们既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又在权力漩涡中暗自角力,共同书写了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关键篇章。一、战场上的黄...
白起 王龁 2025-08-19 郭开:以谗言为刃的“战国第一猛将”在战国名将如云的史册中,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威名如雷贯耳,但若论“战绩”之震撼、手段之狠辣,赵国佞臣郭开却以另类方式被后世戏称为“战国第一猛将”。他未领一兵...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8-05 伊阙之战双方兵力考辨:白起以弱胜强的军事密码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洛阳龙门),秦将白起以12万秦军对阵魏韩24万联军,最终斩首24万、俘虏主将公孙喜,彻底扫平秦国东进中原的障碍。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白起“...
白起 2025-08-01 伊阙之战:二十四万将士的血色黎明——解析战国规模歼灭战的代价与影响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一场载入史册的歼灭战在此爆发。秦将白起以十余万兵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斩首数量创下战国时期新纪录。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
白起 2025-07-31 赵奢为何未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战国时期,名将辈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同样战功...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7-25 白起一生斩首多少人:血色数字背后的战争逻辑与历史争议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以“战神”之名威震六国,其军事生涯中斩首敌军的数量之巨,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白起指挥的战役中,仅明确...
白起 2025-07-17 白起若置身三国:战神之姿能否续写不败传奇?在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白起以“人屠”之名成为战国军事的巅峰符号。他一生征战37年,斩敌百万,创造了长平之战45万赵军全歼的冷兵器时代纪录。若将这位“战神”置于三...
白起 2025-07-08 鄢郢之战:三十万生灵的悲歌与楚国盛衰的转折点公元前279年至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境,以决水攻城之策攻破鄢城,继而焚毁郢都,这场战役彻底改写了战国格局。史书记载的“鄢城百姓淹死数十万”与“楚国死者...
白起 2025-07-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