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延之死是蜀汉的悲剧,如果魏延没有死的话,蜀汉的未来又会如何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魏延是刘备手下大将,也是刘备精心培养的新一代的将领。魏延被刘备提拔为汉中太守的时候,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当时,大家都以为汉中太守这样的重任应该由张飞担任,可是刘备却提拔了魏延。刘备在问魏延守卫汉中的方略时,魏延说了著名的一句话: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里,已经表明了魏延防守汉中的方略。魏延依托汉中北部的山险进行防守,如果曹操亲自率领曹魏主力来,魏延就层层防御,阻击曹操,不让曹操突破。如果曹操派大将率领十万人马前来,魏延就设计全歼他们。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对曹魏手下的将领根本看不到眼里。
而诸葛亮执掌蜀汉的政权后,他亲自指挥了对曹魏的北伐。虽然有人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比起政治能力要差,但是,诸葛亮就是不放手。这让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满的魏延十分憋屈。诸葛亮不但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还很少给他独立作战的机会。魏延只得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亦步亦趋,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唯一一次的魏延独立指挥作战中,魏延率军西入羌中,扩充军队,在曹魏纵深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在阳溪一战,大败曹魏名将郭淮,显示了卓越的军事能力。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能力出众的将领,一直都被诸葛亮压制使用。而且,诸葛亮对魏延的性格十分不满意。魏延恃才傲物,和同事的关系处得很僵。在诸葛亮临死前,他指定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不管是在职位上、资历上、能力上,魏延都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接班人。诸葛亮这样安排,直接就判了魏延死刑。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魏延被诸葛亮的安排的这批人以反叛的罪名给杀了。蒋琬接任了诸葛亮的职位,做到了安全过渡。
如果魏延活着,最起码的一点来说,蜀汉是不会灭亡的。这是因为,曹魏根本就没有人胆敢讨伐蜀汉。当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都不敢动这个念头。他追击蜀军到了山边就退回去了。这是因为蜀军还有魏延这名将领在。而司马懿得知魏延的死讯后,马上上表要讨伐蜀汉。由于曹睿急着享受,否决了司马懿的意见。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在曹魏君臣心中的分量。可以说,有魏延在,蜀汉稳如泰山。如果曹魏胆敢进攻蜀汉,就如魏延所说,钟会率领十万人马到来,魏延就全部消灭他。更不要说想灭蜀了。
在军事上,魏延能够保证蜀汉的安全。但是,魏延更大的影响是在政局上。这也是诸葛亮最害怕的地方,也是他必须要除掉魏延的原因。这就是,魏延一旦掌管蜀汉的军权,就肯定会将诸葛亮营造的幕府制度推翻。
我们知道,在诸葛亮掌权之后,就建立了幕府制度。刘禅就是政权的名义元首,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诸葛亮的丞相府。就算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在出师之前,还把所有的权力向刘禅申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在诸葛亮死前,也将政权交替继续安排,依然将幕府制度延续下去。他安排下继承人,绝不把权力还给刘禅。
刘禅之所以如此被动,最主要的是没有有实力的人来支持他。而当时,凡是刘备的亲信大部分不是死,就是贬,只剩下魏延一人。魏延对刘备忠心耿耿,必然会要求将权力还给刘禅。同时,被贬斥的李严也会复位,这样,刘备当年安排的政局会恢复,蜀汉的前途还会有希望。但是,这样一来,诸葛亮苦心经营的政局会出现严重的动荡。
不过,以李严和魏延的能力,是应该可以稳定住蜀汉的政局的。如果李严主政,搞好后勤供应。魏延主持军事,对曹魏进行北伐。那么,对曹魏的军事形势肯定比姜维的时候要好得多。除了司马懿,曹魏军中,没有一个人是魏延的对手。魏延对军队进行改造,那些被诸葛亮压制的军事人才会纷纷脱颖而出,蜀汉绝对不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这样,北伐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战果。
可惜,魏延一死,这一切都没有了希望。当时魏延轻信费祎的花言巧语,将自己准备对军队的改造跟费祎直说了。这中间就包括准备起用的将领。魏延一死,这些将领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才是蜀军最大的灾难,从此蜀军只剩下姜维这些无能的将领,蜀汉只有死路一条。
而李严一直在流放地等待重新起复的消息。历史上说,他是在等诸葛亮重新起用他,在得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而失望去世的。这根本就不可能。诸葛亮重新起用过谁?李严实际上是等待诸葛亮死后,魏延的消息。当听说魏延之死,完全失去了希望才死的。当时魏延是定的反叛罪,李严怎么敢和魏延发生联系。
结语:
魏延不死,蜀汉不亡。因为魏延的身上,寄托着刘备和他留下的那些老臣的希望。在魏延的身上,寄托着蜀军重振的希望。在魏延的身上,寄托着刘禅重整朝纲的希望。
但是,随着魏延的死,这一切都化成了泡影。虽然在后期,诸葛亮的继承人费祎被刺杀,姜维掌握了军权,继续发动北伐。但是病入膏肓的蜀汉政权,不是一个才能不足的姜维能够扶保得了的。蜀汉无可奈何的衰落下去,最终走向了灭亡。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 公孙瓒为何“放手”赵云:乱世中的人才博弈与命运抉择汉末群雄割据之际,公孙瓒与刘备的同窗情谊,意外成为赵云人生转折的起点。这位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常山名将,从公孙瓒麾下转投刘备阵营的过程,绝非简单的“赠予”或“背...
赵云 刘备 2025-08-15 文聘为何未追随刘备:立场、性格与历史抉择的交织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刘备以“仁德”著称,广纳贤才,但荆州名将文聘却始终未入其麾下,反而成为曹魏的得力战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是立场对立、性格差异与时代洪流...
刘备 2025-08-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