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刘禅和孙皓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刘禅归顺能封公,孙皓只能封侯,背后差距的主因是什么?
刘备、孙权、曹操三分天下,最终三家合为一家,司马氏笑到最后,结束天下近百年的混乱和分裂。最早投降的是刘禅,他投降之后,司马昭还曾经问他,你想不想蜀地呢?刘禅很直白地说不想,这里留下一个“乐不思蜀”的成语。
刘禅很满意他投降后的生活,刘禅投降之后被封为安乐县公,如果按照邓艾的意见是封为扶风王,以此来利诱东吴投降。当然最终邓艾以谋反之罪被诛杀,刘禅到达魏地之后被封为安乐县公。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对于刘禅这种胸无大志,得不且过之人,这样的待遇其实很不错了,虽然没有封王,王之下就是公,公是可以有封国的。
人臣最高止步于侯爵,比如诸葛亮权倾蜀汉最后还是一个侯。曹操从丞相到魏公,这一步就受到很多人的反对,比如荀文若。因为封公代表不是人臣而是有篡位的心思了。
东吴孙皓被封为归命侯,这是人臣。
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候比公还要低一级,从待遇上来看,差别很大。刘禅有封地食邑万户,孙皓没有,只有田三十顷,然后每年给工资。子孙的待遇也没有刘禅家族好。
刘禅的子孙有几十个被封为侯爵,孙皓投降之后只有自己一个被封侯,他的子孙只拜为郎中,相当于帝王侍从官。
同样是归顺,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
1、 东吴的地位问题
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东吴的存在感这么弱,史家以尊曹魏为正统,民间以尊刘备为汉室之正统,实力并不弱于蜀汉的东吴反而存在感很低。为什么东吴像路人甲一样存在?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一个王朝交替的伦理问题。
曹丕称帝之后,刘备火速称帝,按常理孙权此时应该可以称帝。因为刘备统治巴蜀的时间远比孙权控制江东的时间要短,但孙权不但没有称帝反而向曹丕称臣。
你不觉得奇怪吗?
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复叛两个字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只有先前是归顺的才有复叛一说。换句话此时孙权承认魏国是正统。
孙权为什么不称帝?
因为找不到任何理由,曹丕是继承汉室,通过禅让的方式,包括后来晋代魏时也说的一清二楚。
暨汉德既衰,太祖武皇帝拨乱济时,扶翼刘氏,又用受命于汉。粤在魏室,仍世多故,几于颠坠,实赖有晋匡拯之德,用获保厥肆祀,弘济于艰难,此则晋之有大造于魏也。——《晋书·帝纪·第三章》
这是司马炎称帝向上天汇报时说的话,他这里说的太祖武皇帝指的是曹操,说曹操对汉室有大功,所以魏得到天下,现在晋对魏有大功,最后获得天下。
这就是禅让的逻辑。
晋认为自己是正统,因为魏是正统,魏从汉那里得到正统。
刘备为什么可以呢?
因为刘备是用了"白马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逻辑,也就是他称帝是继承汉的正统在说法上也可以说得过去。
问题来了,孙权的说法在哪里?
没有任何说法,孙权开创了一个先例:武将割据称帝。有人会说武将称帝赵佗应该是先例,赵佗与孙权这个性质不一样,这里不展开。
他先从魏那边获得吴王的称号,然后建国号"吴"。也就是告诉世人,我这个吴就是从你魏的正统中获得的。
所以在蜀汉和曹魏包括西晋的眼中,东吴的存在就是非法的,是逆臣,非法的皇帝的地位自然会低一等,这也是东吴存在感为什么这么低的原因之一。
2、 时机的问题
刘禅是最早投降的,孙皓是后来投降的。如果孙皓在刘禅投降之后就立即投降,那么获得的地位可能会向上提一点。
刘禅被曹魏定位为藩辅。
朕嘉与君公长飨显禄,用考咨前训,开国胙土,率遵旧典,锡兹玄牡,苴以白茅,永为魏藩辅,往钦哉——《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刘禅的地位魏藩辅,按道理魏藩辅一般是封王的,现在降为公,实际也含有贬的意味在,不过地位是定了,就是藩辅。
孙皓的定位是:
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比如一下两者的语气,一是嘉,二是穷迫归降。
刘禅的归降是一种表彰,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刘禅继承汉统从伦理上是说的通的,现在蜀汉归降了,那曹魏就是完全的正统,天命了,没有任何可以质疑了。
所以刘禅的归降对于曹魏的正统性是有帮助的。
东吴在晋朝时归降,晋朝将其定位为叛逆,而不是一个国家,说他是走投无路才投降。
走投无路才投降怎么可能会有好果子吃呢?
所以孙皓自然受封就降格很多了。
结语:
西晋建立之后,曹奂被封为陈留王,在封地中依旧行使皇帝的权力,曹魏封给汉献帝的山阳公爵位,此时已经由刘康继位。这个公的爵位西晋依旧承认,刘禅是安乐县公,这个西晋同样承认,他们都受到西晋的礼遇。
诏陈留王载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赐山阳公刘康、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附马都尉。——《晋书·帝纪·第三章》
唯独不会出现孙皓,因为他不够格,孙皓只是人臣。
这就是当时的逻辑。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荀霬:三国乱世中的权力纽带与命运浮沉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荀霬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注脚。作为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魏武帝曹操之外孙、司马懿之婿,这位生于颍川颍阴的士族子弟,其人生轨...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28 七女共嫁一人: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博弈东汉末年,朝堂如棋局,诸侯如棋子。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掌控中枢,却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尽数嫁予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这一违背常理的决策,既是政治权谋的巅峰...
曹操怎么死的 刘协 2025-09-28 曹操处决吕布:先缢后斩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权力逻辑东汉末年,下邳城破之日,吕布被生擒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酷刑——先被缢杀,再遭枭首示众。这一流程远超常规斩首的刑罚规格,其背后既包含曹操对吕布的私人仇恨,更折射出汉...
曹操怎么死的 吕布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