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商鞅的《商君书》说:“行间之治连以五”;又说“其战也,五人来(当作“束”)簿为伍,一人羽(当作“逃”)而轻(当作“刭”)其四人”(《境年篇》),说明在作战时,五人编为一伍,登记在名册上,一人逃亡,其他四人就要处罚,这就是在军队里实行连坐法。
我国古代有一项非常让人害怕的刑罚,那就是连坐。
演变到后来,各朝代的重罪者,往往要被株连三族甚至九族,很多无辜的人都要受到残酷的牵连。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连坐案件有许多,但是在这些案件中,被连坐的罪犯亲属们却从来不会选择逃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公元1401,身戴枷锁,手脚上全是镣铐的方孝孺被带到了大殿。朱棣正在怒气冲冲地看着他。方孝孺冷冷地看着朱棣,眼中没有一丝敬意。朱棣虽然也是皇室子孙,却造反篡位当了皇帝。之前朱棣的侄子建文帝因叛乱而死,而这位方孝孺正是建文帝最忠心的大臣。
朱棣看到方孝孺,刚想发脾气,但是一想到姚广孝对自己的劝告,怒火中烧如他,还是忍住了脾气。接着,朱棣将方孝孺拉到桌案前,要求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谁知,方孝孺半天也不动笔,反而哭了起来。朱棣心知方孝孺在哀痛什么,但还是忍着怒火,安慰起了方孝孺,“先生何必悲伤?我只不过是学习周公辅佐成王的例子罢了。”
朱棣的话,让方孝孺觉得无比恶心。他质问朱棣,为什么不把皇位给建文帝的儿子?朱棣回答道,“老百姓更信任年长的君王。”“那燕王为什么不把皇位给建文帝的弟弟呢?”方孝孺的话像神机营的火铳一样,击中了朱棣内心的阴暗面。朱棣发怒了,“这是我们朱家的家务事罢了,你想写就写,不想写就给我死。”
早在入狱的时候,方孝孺就想死了,看到朱棣发红的眼神,终于等到了杀意。方孝孺直接把笔扔在了地上,大喊道,“以身殉君,我已经没有所求了。”看到方孝孺这样的举动,朱棣明白,眼前这个人已经驯服不了了。于是,下令处死方孝孺,并株连方孝孺的十族。
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我们国家的连坐法,不是只有株连九族吗,哪来的十族?其实,这第十族就是指方孝孺的朋友和门生。可见,朱棣有多生气。
随后,方孝孺的哥哥方孝闻和弟弟方孝友一起被处决,方孝孺的妻子郑夫人以及两个儿子都上吊自尽了。为了不变成官妓,方孝孺的两个女儿也投河自尽。据记载,在一场腥风血雨之后,方孝孺全族几乎被杀的一干二净,亲友873人均受到牵连。
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起来。面对可怕的连坐,方孝孺的亲属们,为什么没有想过逃跑呢?
第一,明朝的侦缉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早在1382年,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朝廷就有了负责抓人的机构了。这个机构就是锦衣卫镇抚司。他们专门负责侦察、逮捕和审问,抓人速度非常快,行动非常具有突然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株连的人可能没反应过来,就被秘密逮捕了,根本来不及逃跑。
另外,早在明朝之前,我国就有了一种叫海捕文书的东西。看起来就是一张纸,画得东西也抽象,但是已经能够简单描述出嫌疑人的长相了。这种画影图形的抓人方法,虽然不是百分百准确,但一般会写清特点特征,可以成为依据。就算是长相疑似的,也会被抓去审问。有了这样的方法,逃跑的人很难逃脱官府的天罗地网。锦衣卫每家每户拿着海捕文书去抓,就算逃得再远,也会被抓回来。
第二,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相当细密严苛。
从秦朝开始,古代其实就有户籍登记制度。秦朝一般会给每家每户的男人发放一种叫“传”的东西。小小一张“传”,上面可是写尽了一个人的长相。比如,商鞅,身高七尺三寸,长了一张圆圆的黄脸等等。到了明代,已经有了一种叫腰牌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现在身份证的雏形。想要出城门,没有腰牌是不可能出去的。
就算不走城门,明朝人也离不开官凭和路引。明朝人要住店,坐船,买马匹,都离不开这些东西。而一旦亮出这些东西,逃跑的人会很快暴露身份。另外,此时的明朝已经有了保甲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人们想要逃跑是很难的。因为逃难地的保长会把可疑人员全部举报给官府,而原本居住地的保长也十分配合的抓捕犯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藏在哪里,都会被抓住。
第三,可以保护宗族延续
事实上,连坐法并不是把一个家族的人都杀光。同样的情况下,近亲受的罚要比远亲重,嫡系遭的罪也会比旁系多。比如公元前66年,霍光的儿子霍禹涉嫌谋反,被汉宣帝发现。之后,霍家人几乎全部被杀或者自杀。幸运的是,汉朝的皇帝并没有对霍家人斩尽杀绝,霍光的堂弟在这次惨案中活了下来。公元2年,一位名叫霍阳的年轻人被加封为博陆侯,他就是霍光的堂弟留下的曾孙。仔细想来,假如霍光的堂弟选择了逃跑,霍家人恐怕就不能像现在这样,恢复往日的荣耀了。
所以说,有了前车之鉴,方孝孺被判族诛之后,他九族之内的远房亲属都没有逃跑。他们寄希望因为血脉疏远的缘故,免于一死。因为一旦逃跑,不光自己要死,还会连累更多的亲属。两相权衡之下,不逃跑绝对要比逃跑明智得多。甚至还可以保护宗族的延续。
根据历史记载,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上位后,为方孝孺案平冤昭雪,赦免了远亲方孝复。后来的万历皇帝时,还下旨赦免了方孝孺的后裔。官员们在边疆和各地找到一共找到1300多个方孝孺远亲的后裔,全部赦免。这也足见这些人没有逃跑是正确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完备的侦缉制度,细密的户籍制度,深入骨髓的宗法观念的影响下,像方家人这样的,被朝廷株连的人家,根本就不能逃,也不敢逃。逃了,也离不开天罗地网。不逃,还能等到光明的到来。权衡之下,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逃脱,成为了屠刀下的羔羊。
不过,话又说回来。方孝孺一人只是为了向建文帝尽忠,不肯低头,还要多次出言相击,害的数百人为他付出惨痛代价。就算再耿直的大臣,这么做到底是值得还是不值得?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 嬴驷诛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其子嬴驷即位后迅速下令逮捕商鞅,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于市。这场震动秦国的政治风暴,表面是君臣反目,实则是新兴法家集团与旧...
商鞅 秦孝公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