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清代知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两个知县亏空数额都为四万两,为何一个是降级,而另一个被斩首?
乾隆二十四年,山东巡抚阿尔泰上了一道奏折,弹劾兖州府金乡县知县,青州府寿光县知县任内亏空,请求朝廷赋予严厉处分。
巧合的是,这两个县的亏空数字都在四万余量左右,可是处理的结果却让人颇为费解:金乡知县降二级调用,寿光县知县拟斩立决。同样是亏空,且数额也相同,为何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既然这是乾隆做出的决定,肯定不存在袒护包庇的情况,原因就出在所亏空的银子去向和性质上。说起亏空可是一门大学问,御史觉得有必要就此话题深入来讲一讲。
清代史料中亏空的字眼出现的很多,但凡是官员落马,十个里面就有五个都会牵涉到亏空。而雍正、乾隆两朝,因亏空落马的地方官至少也得是数以百计的。
地方亏空是体制下必然的产物
我们在了解明朝国家财政的时候,发现户部的岁入远远不及清代,这倒不是说清代的经济比明朝要发达很多,关键在于国家体制。
明清两代国家的赋税都要上交户部,官方称之为“起运”,同时也会留下一部分充为地方公用,这部分称为“存留”。所不同的是,明朝地方留作地方的经费较多,占比超过40%,而清代大部分都解送到了户部,地方则不到15%。
按照流程,州县衙门上交的赋税是有定额的,这部分钱粮要交到布政司衙门的藩库,剩下的则是地方经费。如果州县衙门的库存钱粮数额与布政司藩库的账目对不上,那么就是亏空。
顺治时期,由于连年用兵,国家财政十分拮据,各省征收上来的钱粮90%以上都要上交户部。本来这是战时的应急之策,但是一直到了康熙时期,这个临时性的制度一直被沿续下去。
康熙是个英主,他也了解朝廷留给地方的钱粮,勉强只够官员、兵丁的俸禄,州县衙门几乎没有剩余的钱粮可以动支,因此每逢突发事件,州县衙门就不得不挪用正项钱粮,这就是导致亏空的根本原因。
康熙帝曾说,从前将外省钱粮全部收入户部的办法不是很妥善,天下财赋只是此数,在内既赢,则在外必拙,凡事须预先准备。倘若地方库存酌留帑银,似乎对地方有利。他还特别指出,这件事朝廷需要从长计议。
可以说,康熙皇帝已经看到了地方财政的弊端,惋惜这个“从长计议”一直没有下文,康熙以后各朝皇帝都是装傻充愣,再也没有提及过此事。
既然体制存有弊端,那么在实际行政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亏空的出现。从法律层面来说,朝廷是不允许地方官员出现亏空的,但在处罚方式上却有轻重之别。
因公亏空罪轻
地方上政务繁且有很多变数,这个变数主要是指突发情况,诸如水旱蝗灾一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地方官府就必须要采取应对措施,这势必就要动用官帑,造成亏空。
比如乾隆时期山东历城县亏空,经钦差大臣查明,该县六任知县在十余年时间内亏空钱粮7万多两,而这些亏空的钱粮主要都用在公事开支上。账单清楚地列出,剿办清水教王伦起义,挪用库银2.88万两;购办河工物料及疏浚河道挪用库银2.52万两;修建贡院、县监挪用库银1.6万余两。
本来按照正常的程序,这些款项都是可以在户部、兵部销账的,只是户部、兵部的书吏因索要好处费未果,结果以不合程序为由不准报销,因此这7万多两就成了呆账,被定性为亏空。
乾隆得知真相后,倒也没有为难这几任知县,只是训斥了一番,并下令户部、兵部赋予报销。
这种因公务而导致亏空的情况,朝廷一般都不会深究,处罚也不重,不过也不鼓励地方官府这样做,必须要按照正常的奏效制度来走。然而,清代地方官府因公事亏空的情况并不多,因私亏空才是主流。
因私亏空罪重
因私亏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贪污或侵占国帑,也是要分具体情况的。如果地方官员平时豪奢,俸禄和陋规收入不足以维持日常开支,而擅自动用库银用作个人消费,那么事态就严重了,按《大清律》不论数额多少,都是要判死刑的。
第二种属于无能糊涂的官员,这类官员本质不坏,可是能力有限,无法约束下人,衙门中的各类书吏通过种种手段可劲地糟蹋库银,自己却被蒙在鼓里。这类官员一旦落下亏空,就要勒令补足亏空,然而予以革职。
第三种性质最恶劣,他们当官就是奔着国家钱粮而来的。这类官员大多属于才干平常且没有仕途前程的,他们做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
晚清时期亏空事例这一类情况最多,很多官员一上任就拼命往自己的腰包里搂,银子寄回原籍买地盖房。更可恶的是,他们往往还会把上司也拉下水,督抚们怕祸及自身担上一个同谋或失察之责,反过来还倒受其威胁,所以要想发设法保护他们。
久而久之,全国各省都普遍存在亏空的情况,这么说吧朝廷要是认真追查起来,十个里面最少也有八个,这就是所谓的法不责众。既然朝廷没法子,那地方官的胆子就更大了,他们离任时往往会把库存银子一扫而空,然而移交下任,如此往复循环,地方府库空空如也。
开篇提到的山东金乡县知县就是因公亏空,所以乾隆皇帝没有过于难为他,仅仅是给了个降级的处分;而寿光知县却是因擅自挪用国帑用来娶小老婆,所以拟斩立决。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江苏扬州仪征人,是清朝中期一位集学者、官员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傅,以勤...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9-18 奏折制度:清代皇权运作的精密齿轮奏折制度作为清代特有的官文书体系,自康熙年间萌芽至乾隆年间定型,贯穿整个清朝统治周期,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技术载体。这一制度通过“点对点”的保密通信机制,将皇...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18 讷亲与甄嬛:宗亲纽带下的权力交织在清宫剧《甄嬛传》及其衍生作品中,甄嬛作为核心人物,其历史原型为清雍正帝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而讷亲,这位活跃于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臣,恰是钮祜禄氏家族的显赫成员。...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9-18 大小和卓:叛乱烽烟中的末路悲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阿富汗巴达克山境内的柴扎卜山谷,两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被草草掩埋于土墙之下。大和卓波罗尼都与小和卓霍集占——这对曾煽动南疆十万部众叛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大和卓 2025-09-15 岳钟琪为何不反清:家族、现实与政治的交织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岳钟琪作为岳飞的后裔,本应是反清复明的天然旗帜,却始终对清廷忠心耿耿,甚至在面对策反时主动告密,最终在乾隆朝仍获重用。这一看似矛盾的选择,实...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岳飞 2025-09-12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疆域整合与伊犁将军的设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随着大小和卓兄弟的败亡,一场持续三年的叛乱在葱岭以东的南疆大地落下帷幕。这场由白山派首领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不仅考验着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小和卓 2025-09-12 乾隆帝皇位传承:十五子永琰的继位之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掌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共有十七位皇子,但最终继承皇位的并非嫡长子或备...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11 张东官与刘善东:跨越时空的厨艺传奇与历史迷雾在中国烹饪史上,张东官与刘善东是两位常被提及的名字,但他们的故事却因历史记载的模糊与文艺创作的演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一位是乾隆御膳房的“江南第一名厨”,一...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11 叶天士医学著作:温病学派的奠基与临床智慧的结晶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江南地区温热病肆虐,传统“伤寒论”体系难以应对时疫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代名医叶天士(1666—1745)以“天医星”之誉崛起,其医学著作不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10 薛生白的医学著作:温病学派的璀璨明珠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南园俞家桥畔的扫叶庄内,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正伏案修订医书。他便是与叶天士齐名的温病大家薛生白(薛雪),其笔下《湿热病篇》的条文,正以“三禁”原...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叶天士 2025-09-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