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鲁迅小编就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个人为了拯救我们,弃医从文,哈哈这个也挺有意思的啊,后来也的的确确是达到了这种效果,鲁迅先生是不可多得文学家,唤醒了国人的不灭的种子,但是我们今天不说鲁迅,我们说说这个鲁迅曾经笔下写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给人的影响就是好好先生,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呢?藤野先生的结局又如何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
在鲁迅一生各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字里,《藤野先生》却是充满记忆温情的一篇。1926年10月,已是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这段求学日本的青春时光,看似平淡的叙述里,满是对恩师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那些藤野先生认真为青年鲁迅“改讲义”的桥段,那张写有藤野先生“惜别”二字的照片。深深的师生情谊,也曾叫多少在语文课堂上读到此段的中国孩子们,唏嘘感慨不已。
而写下这段文字,也并不止是鲁迅先生一时心血来潮,相反更凝结了他半生的思念。当他的日文版文集要在日本出版时,他还多次嘱咐出版社,一定要把《藤野先生》收录进去,只愿恩师能够看到。他还多次委托山本初枝和增田涉等日本友人,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直到1936年夏天,病入膏肓的鲁迅,依然念叨着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
未能再见藤野先生一面,终于成了一代文豪鲁迅,临终前的遗憾。
但是,那时鲁迅不知道的是,他挂念一生的恩师藤野先生,当时其实依然健在。
之所以,鲁迅多年寻不到藤野先生,是因为这位可敬的老师,人生也遭遇了重要变化。在鲁迅离开日本七年后,即1916年时,曾是鲁迅母校仙台医学专科学校教师的藤野严九郎先生,却早已离开讲台,回到家乡下番做了一名医生,后来还开设了自己的医院。
为什么不再做教师?在他后来《谨忆周树人(鲁迅)君》一文可以看到端倪:当时的日本学校,狂热思想膨胀,恶骂中国人更是成风。对于从小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且为人正直的藤野先生来说,这样的歪风,他当然忍不了。军国主义思想弥漫的日本,已经容不下藤野先生这样的好老师。
而在鲁迅去世一年后,随着鲁迅作品在日本的流传,藤野先生也终于知道了爱徒的下落,他惊讶地得悉,当年自己曾悉心栽培的中国学生周树人,已成立中国家喻户晓的文豪鲁迅先生。他更没想到,自己为这位学生所做的点点滴滴,竟能令他铭记终生。当闻知此事的日本记者,给藤野先生展示了鲁迅先生去世时的照片时,百感交集的藤野先生,也当场挥毫泼墨,写下“谨忆周树人君”几个大字。一段中日师生的友谊佳话,就此定格。
虽然在当时,这段师生情谊,也被许多日本媒体报道,但对照一下那个时代就知道:那个日本疯狂发起侵华战争,战火燃遍中华国土的苦难岁月里,整个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侵略扩张的妄想中,又有几个人关心这桩“中日美谈”?藤野先生本人,更对这场战争深恶痛绝,甚至发出过一声怒喝:“中国是给日本教授文化的先生,和先生的国家发生战争,是非常愚蠢的事情,这样的战争必需马上停止”。
可那时候,这番清醒的话,在日本又有谁听呢?藤野先生的长子,也死于这场战火之中。而藤野先生本人,也在1945年8月11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前夜,含恨与世长辞。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顺利进程,生前知名度有限的藤野先生,在日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与鲁迅先生的友谊,也被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津津乐道。中日建交后,日本掀起了研究藤野先生的热闹,鲁迅的名作《藤野先生》,也在日本持续走红。1990年7月,日本芦原町(藤野先生故乡)立起了一座“藤野严九郎和鲁迅先生的像”,半生思念与友谊,就此缩影。
这一段让人唏嘘的历史,是20世纪中日关系的生动见证。藤野先生的那声怒喝“中国是给日本教授文化的先生,和先生的国家发生战争,是非常愚蠢的事情”。对于今天的日本,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而抛开历史的恩怨,更值得后人记取的,却是一位作为老师的藤野先生。
那篇曾影响了多少中国孩子的《藤野先生》,读者们铭记的,是一位对青年鲁迅关照有加的藤野先生。但如此“关照”,在藤野先生看来是什么呢?他是这样说的:“周君对我所做的一点点照顾特别感激在心,为此还把我做为恩师写在文章里,向朋友谈”。在藤野先生眼里,这些只是“一点点照顾”,是作为教师的应尽职责。这样一位好教师,又如何不叫鲁迅先生,用半生来思念。
只有这样的教师,当得起这般超越时间的师生情,只有这样的师生情,才造就了堪称栋梁的鲁迅。
这个简单且永不过时的道理,对于近日多少师生家长,相信,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藤野严九郎简谱》、邵建新《藤野先生传到日本后》、团结报《藤野先生在日本的前前后后》、张保宁《〈藤野先生〉与日本的藤野严九郎研究》
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 王世充当了几年的皇帝?——隋末群雄中的短暂帝王梦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西域胡人王世充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洛阳建立郑国,自立为帝。然而,这位篡位者的帝王生涯却如昙花一现,仅...
郑国 2025-07-15 黄泉之下,血浓于水:郑庄公与武姜的母子情仇与和解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与母亲武姜的关系,堪称一部充满权力斗争与亲情纠葛的史诗。武姜因郑庄公出生时难产而心生厌恶,转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暗中策划叛乱助其夺位...
郑国 2025-07-10 酒奠梁上:韩信传说中暗藏人性深渊的致命抉择在淮安市淮阴区的民间传说体系中,韩信的故事早已超越历史记载的框架,演化成承载道德训诫的文化符号。其中“酒奠梁传说”以最尖锐的笔触,揭开了这位军事天才在权力漩涡中...
韩信 2025-07-10 杨继盛就义诗:铁窗血墨写就的士人气节“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明代忠臣杨继盛在狱中写下这首绝命诗后,慷慨赴死。这首五言绝句,字字如刀,不仅刻录着一位谏臣的生命绝唱,更成为...
太虚 杨继盛 2025-07-02 武姜国籍考:从姜姓诸侯国看春秋贵族的联姻密码在春秋时期的权力棋局中,武姜的身影如一枚关键的棋子,穿梭于郑国初年的宫廷斗争。这位郑庄公之母、郑武公之妻的神秘身份,背后暗藏着周代贵族联姻的深层逻辑。要解开武姜...
郑国 2025-06-05 烛之武:春秋乱世中的智勇义士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以“智退秦师”的壮举闻名于世。他出身平凡,官至圉正(养马官),却以卓越的口才与深邃的谋略,在郑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郑国 2025-05-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