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烛巴山别思遥
剪烛巴山别思遥
送君兰楫渡江皋
愿将一幅潇湘种
寄与春风问薛涛
我就是通过这首诗认识大才女卞玉京的。这首诗才华横溢才情满满。是送别诗的巅峰。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君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却给不了确定的时间。巴山是四川的山,指巴蜀一带。“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晚上的雨让秋池的水上涨了。“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一起在西边窗前剪燃起的烛火,“却话巴山夜雨时”再回头来和你讲述现在巴山夜雨的情景。
李商隐在自己归期不定,巴山下起大雨的时间思恋朋友。感叹什么时候才能够一起在西窗旁剪烛火,和朋友讲述现在巴山下雨的情景。
再来看看卞玉京这首诗。“剪烛巴山别思遥”。“剪烛“的意象是:在寂静的夜晚,在窗前点着烛火,火光照亮着窗台。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大家几乎能听见窗外的一切声响,雨落在地上、落在池塘里的声音都那么清晰。我和你褪去尘世的繁华,远离外界一切纷扰和世俗,心非常静,毫无杂念。我和你一起聊着天,玩着这蜡烛的火焰,看着这火焰太亮了静静地慢慢地剪掉一点。“剪烛巴山别思遥”这句诗的意思是:剪烛火还是和李商隐上面那首诗里那样剪烛火,巴山还是李商隐那时的巴山,在巴山剪着烛火,不要担心路途遥远。
“ 送君兰楫渡江皋”。兰楫是兰花木做的舟楫,兰表示珍贵芬芳典雅,修饰舟楫,楫是划船的桨。皋指湖泊。这一句紧接上一句,在巴山剪烛不要担心路途遥远,送君一幅兰楫用来渡过江河湖泊。
第三句“愿将一幅潇湘种”。对"潇湘"的理解:古代娥皇女英被称为湘夫人,染了湘夫人眼泪的竹子被称为潇湘竹或湘妃竹,湘夫人死于湘江之间。另外林黛玉也被称为“潇湘妃子”。潇湘可以理解为有才情、有文化、有诗情、有真情、有历史沉淀的意境,种“种植”。“愿将一幅潇湘种”:希望将一幅潇湘竹种下。湘夫人由于思恋爱人,眼泪流到了洞庭君山岛的竹子上,让竹子染上斑斑泪痕,这种竹子被唤作潇湘竹,潇湘竹上残留着湘夫人的思恋和真情,情意浓浓,被当做潇湘洞庭一带的特产。“愿将一幅潇湘种”是愿意将一幅饱含深意和思恋的潇湘竹种下。“一幅”常用来指一幅字或一幅画,这儿用一幅来形容潇湘竹表示在作者眼里,这潇湘竹如一幅画一样地展示,一幅一幅,展示潇湘竹的文化品位和形态。
第四句“寄与春风问薛涛”紧接上去,将潇湘竹寄给春风去问候巴蜀之地的大才女薛涛。“寄与春风”是浪漫主义,潇湘竹和春风都是很有诗意的意象,将潇湘竹寄与春风展示了诗人高雅的追求和品位。“问薛涛“:问候薛涛。薛涛是唐代大才女,才情无限,写了无数首优秀的诗篇,制作的薛涛笺流传极广,常被用来写情诗表达爱慕。这第三句和第四句"愿将一幅潇湘种,寄与春风问薛涛”是在向朋友表现巴山一带也有薛涛等唐代大才女,你此去虽路途遥远,但不要悲观,目的地也是个有文化的好地方,要对自己的前景抱有信心。
这首诗才情无限,别致典雅,乐观积极,诗歌展现的品位和追求非常高雅。
我们来体会下大才女卞玉京这首诗的内心和情感变化。“剪烛巴山别思遥”是在剪烛一样宁静、深情的心态进行劝诫和关爱,“你不要担心路途遥远“,坦诚地叙述,情意深深、感情真挚,但情绪还是平静的。然后情绪立即上升,“送君兰楫度江皋”,给君一个非常好的舟楫来度过江河湖海,表现了对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同舟共济,是愿景和期望。“愿将一幅潇湘种”,作者希望将一幅潇湘竹种下,作者的强烈的文化情怀顿时喷发,且这时作者的情绪按捺了下来但亟待爆发。“寄与春风问薛涛”,要将潇湘竹代表的心情、心愿与文化的寄给春风去问候唐代大才女薛涛。作者这情怀如滔滔江水,奔流不觉。
送别本来是极其悲哀伤心的事情,各种折柳啊、不舍啊等等,一般的送别诗都是极其悲哀低沉的。
比方说李白最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觉得李白的这首送别诗简单,就是李白乘船要走了,突然看见汪伦在一遍踏脚一边唱歌,然后就突然感叹桃花潭水好深但不及汪伦送我的情谊。句子单纯如水。
再看卞玉京的这首诗,“剪烛”、”巴山”展现情趣和文化,“别思遥“是对朋友的叮嘱和关切,“送君兰楫”展现关心与帮助,“兰楫”再次展现文化与品位,“潇湘种”让文化、品位、心情与情绪喷发,“给予春风““送薛涛”让文化、品位、心情与情绪达到高潮。并且这首诗有叙述、有感叹、有关心、有愿景,情绪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卞玉京这首诗的基调非常积极向上,先劝友人不要怕路途遥远,再表达关心之情,送君兰楫度江皋,再侧面告诉友人目的地也有薛涛等唐代大才女,也是个有文化的地方,还是用“愿将一幅潇湘种,寄与春风问薛涛”这样激昂的情怀与诗句。
大才女卞玉京在送别时竟然写出如此积极向上的诗,毫无低沉之色,真是女中豪杰。
一代大才女卞玉京创作出的这前无古人的送别诗一扫送别诗低沉哀怨消极的风格,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才华横溢,才情无限,绝对是送别诗的巅峰。
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又称“金陵八艳”。到底是哪八个人?有关资料 上说法不尽一致。明朝遗老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记载为: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台湾郑经生在《董小宛之谜》一文中则将马湘兰换成郑妥娘。王德恒、陈予一合著的《顺治与鄂妃》一书变动较大,它加上了李十娘、龚之路、黄艳秋三人,去掉了马湘兰、寇白门、卞玉京。此外清末叶衍兰刻的《秦淮八艳图咏》、现存于董小宛与冒辟疆故居如皋水绘园中的“金陵八艳”说明,以及刘培林、张德义合著的长篇小说《秦淮名妓董小宛》中所列“秦淮八艳”之名,亦与《板桥杂记》相同。
在明末风云激荡的舞台上,袁崇焕始终是争议的漩涡中心。这位以"五年复辽"誓言打动崇祯帝的将领,既在宁远城头以红夷大炮击退努尔哈...
袁崇焕 2025-04-30 只有马皇后敢叫朱重八吗:帝后情深背后的权力与温情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其中,“只有马皇后敢叫朱重八”这一说法,更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背后蕴含着帝后之...
朱元璋多少岁 马皇后 2025-04-29 唐伯虎与唐俭:跨越八百年的血脉溯源与文化隐喻在江南烟雨浸润的文人叙事中,唐伯虎与唐俭这两位相隔八百年的历史人物,因姓氏与功名被反复勾连。一方是明代“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以诗画名动天下;一方是唐朝开国功臣,...
唐伯虎 2025-04-28 汉字起源之谜:从神话传说到文明积淀的考古解码汉字作为全球唯一延续使用六千余年的象形文字体系,其起源始终笼罩在神话与考古的迷雾之中。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贾湖刻符的实证,从结绳记事的原始符号到甲骨文的成熟体系,...
仓颉 2025-04-28 范蠡西施之子谜团:历史褶皱中的家庭叙事在吴越争霸的宏大叙事中,西施与范蠡的情感羁绊始终是民间津津乐道的谜题。尽管正史对这段关系讳莫如深,但通过出土文物、野史笔记与后世演绎的多重印证,可勾勒出这对传奇...
西施 范蠡 2025-04-27 靖难迷雾中的身份谜题:李景隆与朱棣关系再审视在明初"靖难之役"的历史漩涡中,李景隆作为建文帝钦点的北伐统帅,却因屡战屡败及最终开城迎降的戏剧性转折,长期被后世冠以&am...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李景隆 2025-04-27 浣纱江畔的迷雾:郑旦其人真实性的多维考辨在吴越争霸的烽烟中,郑旦的名字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这位与西施并称"浣纱双姝"的越国女子,其真实存在性成为横亘在历史与传说...
西施 郑旦 2025-04-27 东厂:明朝皇权阴影下的特务利刃在明代紫禁城的阴影中,东缉事厂(简称东厂)如同一柄淬毒的匕首,以宦官之躯执掌监察大权,其存在深刻改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设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25 朱高煦家族覆灭录:九子尽诛与皇权绞杀的残酷真相在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的皇权斗争中,汉王朱高煦及其家族的覆灭堪称最惨烈的悲剧。这位曾被朱棣赞为“世子多疾,汝当勉励”的次子,最终因谋反被侄子朱瞻基处以“瓦罐焖鸡”...
朱瞻基怎么死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25 柳如是:乱世孤鸿的诗词绝唱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岁月中,柳如是以“秦淮八艳”之首的才情与风骨,在诗词长卷中镌刻下属于女性的精神图谱。她的笔触既见柔婉绮丽,更藏金石之气,在山河破碎的底色上绘就了...
柳如是 2025-04-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