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出将入相,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从孙权统治时期开始,陆逊就凭借着自己的一身才华立足于东吴政权之中。在反击刘备的战争之中,陆逊更是表现出色,在军事的才方面的才华一时之间没有人能够相比。孙权对他十分信任,甚至关于国家发展的任何措施都会优先征得他的同意再来推行,这是当时的人所没有的待遇。在当初,魏国曹休带领军队前来入侵之时,陆逊也积极带领军队抵抗,并再次圆满完成了任务。总的说来,陆逊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孙权的完全信任,地位颇高,没有人能够与之相比。孙登曾言道:陆逊忠勤於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在曹丕与刘备相继登基为帝之后,陆逊等人也觉得时机已到,就共同奉劝孙权登基为帝,但孙权始终谦让没有答应。在刘备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刘禅继承了王位,并由诸葛亮辅佐在身边。诸葛亮正确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认为应该重新与东吴交好,因此恢复了吴国与蜀汉之间的良好关系。
孙权把事务全权委托给陆逊独自负责,并将自己的玉玺放在了陆逊的府邸中,这个举动可谓是极大震惊世人的,纵观中国历史,也少有几个君主能够这样放心自己的臣子。每次与刘禅、诸葛亮等人的书信往来,孙权也会首先征求陆逊的意见,任何文书都会先经过陆逊审查,然后再行发出。当时的人都很羡慕陆逊在孙权面前的地位,只能像对待孙权一样对待他。
黄武五年,由于陆逊所驻守的地方严重缺乏粮食,他便请求孙权命令士兵们共同进行农业生产。孙权及时回复他说:“这个主意十分友好,从今天起,我亲自负责一块田地的耕作,用给我架车的那八只牛来耕作,虽然比不上古代圣贤的所作所为,但却可以与大家共同体会劳动的辛苦。”
之后陆逊还多次劝孙权广施恩泽,降低百姓的赋税支出,对那些严格的法律条文给予剔除,他的这些观点都得到了孙权的认同,于是就命令有关官员重新将那些相关条例进行修改,并在发布之前先由陆逊过目,等到他同意之后再行发布。
在陆逊等人的计划之下,东吴政权的鄱阳太守派遣使臣送了一封亲笔信给镇守在扬州的曹休,假装说自己遭到了孙权的责骂,打算放弃吴国效命于魏国,请求朝修派遣军队前往接应。曹休看到消息之后十分喜悦,来不及辨别事情真假,就派遣军队数十万前往接应。与此同时,皇帝命令大将军司马懿率领军队从江陵出发,建威将军则从东关出发,与曹休的部队相呼应。
孙权则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主力部队前往前线,代替行使属于皇帝的一切权利。为表示自己的重视,孙权还特意在朝堂上让文武百官朝陆逊行跪拜之礼,虽说也有人不情愿,但也足以从中看出陆逊对于孙权而言的重要性。等待陆逊到达前线之后,曹休也反应过来,虽然已经知道是敌人的阴谋诡计,但他觉得自己士兵众多,一定能够获得胜利,因此仍旧轻视敌人。就这样,曹休遭遇失败,好在得到援军接应,这才逃脱一死。
再次立下战功的陆逊回到国都之后也得到了奖励,为了对他进行夸奖,孙权还特意在将军的上面又设置了上大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也是在那一年,孙权前往建业一带视察,将太子孙登以及一些皇子留守在武昌地区,并命令陆逊辅佐在太子身旁,统领武昌所有事物的处置工作。
在这期间,陆逊还得承担起教养皇子的责任。当时有一位皇子特别喜欢斗鸭,对于此陆逊十分不认可,认为身为宗族子弟更应该懂得学习,玩弄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就立马让人按照法律给予其惩罚,好在这个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于陆逊的做法没有任何异议。
当时的南阳人谢景是太子孙登身边的一位门客,他曾经用自己浅显的学问来糊弄太子,认为应该对于国家的治理应该先用刑罚再讲究礼法。对于此,陆逊完全不认可,他及时的呵斥他。在他看来,以礼治国比以法治国更为重要,这是历史发展所验证的。
谢景如今在东宫太子身边辅佐,更应该遵守儒家学说中的仁政观点,像这样的观点就不必再说了。就这样,凭借着刚正不阿的性格,陆逊也得到了孙登的喜爱,在孙登之后面见孙权的时候,也多次夸赞陆逊的忠诚,认为武昌在其手里没有任何问题。
虽然说这个时期的陆逊已经没有在京城之中为官,但他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他仍旧会对国家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他的推荐之下,一大批正直的人才进入朝堂为官。在当初孙权想要派遣军队攻打台湾以及海南岛的时候,都曾经询问过陆逊的意见,但陆逊认为这样得不偿失,就算成功了,那所统治的人口只有数千人,实在是不值得。
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嘉禾元年,陆逊带领军队对魏国领地庐江发起了进攻,魏国将领设下了一队伏兵,陆逊提前探知消息,因此连夜率领军队撤退。虽然说没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的成果,但他及时止损的这种态度,也值得其他将领的学习。
小结:大将军吕蒙曾这样评价他: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律,终可大任。这吕蒙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但他却对陆逊有着这样颇高的评价,就足以看出陆逊在军事方面的才华。
从当初与曹休交战就可以看出陆逊出色的谋略,在武艺的加持之下更是显得他的与众不同,当时的人很少有能够与他本领共同相比的。而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孙权的刮目相看,在朝廷中的地位更是稳固非常,非常人所能比。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黄盖的传奇人生:从沙场宿将到寿终正寝的岁月考据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人,作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核心将领,其军事生涯贯穿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主君的征伐历程。这位以“苦肉计”闻名于世...
孙权 孙策 2025-09-11 鲁肃与孙权:乱世中的君臣相知与战略共谋东汉末年,江东群雄逐鹿,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弱冠之龄统御江东。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鲁肃以豪杰之姿投效孙权,二人以“榻上策”为纽带,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君臣相知。这段...
孙权 启 2025-09-10 孙权七子的命运终章:权力漩涡中的血色悲歌在三国鼎立的宏大叙事中,东吴开国皇帝孙权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名垂青史。然而,这位在位五十二载、活到七十一岁的长寿帝王,其七个儿子的结局却如被狂风摧折的七株...
孙权 2025-09-10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