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夷陵之战决定三国命运,如刘备获胜,孙权接下来会采取怎样的行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彻底固定了三国的格局。在这次战役中,刘备率领的蜀军主力,出兵东吴。而东吴派陆逊为统帅,进行抵抗。陆逊在战役初期,先撤出山林地区,固守峡口,把几百里的困难地形让给了刘备。
在双方对峙几个月后,刘备被陆逊磨得“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再加上天气炎热,刘备将水陆军队调到岸上,选择阴凉之地驻扎。就这样,刘备建立了几十个营寨,连营七百里,给陆逊留下了可乘之机。
陆逊采取火攻,迅速的就攻破了刘备四十多个营寨,大败蜀军。刘备带领残余的少量人马,狼狈逃回白帝城。其余的蜀军,被东吴全部歼灭。史书记载: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蜀军经过这一次失败,元气大伤。虽然经过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努力将蜀汉风雨飘摇的局势稳定下来,可是还是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所以说,夷陵之战的胜负,对三国的局势影响深远。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是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准备的。他在伐魏和伐吴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伐吴。这是因为,在地形上,蜀汉处于长江上游,形势有利。而在将领上,在曹操死后,刘备已经成为有数的优秀将领。而东吴的都督吕蒙刚死,遍观东吴,已经没有可以和刘备相提并论的将领。再加上曹魏在东吴的侧背虎视眈眈,如果能够趁火打劫,东吴一定无法支持。
所以说,刘备在经过通盘考虑后,认为讨伐东吴的胜算比较大,所以发动了讨伐东吴的战争。
但是,令刘备意想不到的是,他遇到了东吴的年轻统帅陆逊。不管刘备使出什么伎俩,都被陆逊识破。刘备包围夷道的时候,东吴所有将领都要去救援,被陆逊拒绝。刘备在平地扎营诱敌的时候,又是陆逊拒绝了所有要求出击的东吴将领,拒不上当。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陆逊。如果没有陆逊这个对手,刘备的夷陵之战很有胜利的可能。
那么,如果刘备没有遇到陆逊,战胜了东吴的军队,三国的局势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孙权的命运会怎么样,他是顽抗到底还是逃跑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刘备的意图来看。刘备到底是要灭亡东吴,还是只是要夺回荆州。我们从刘备的兵力来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虽然进行了动员,但是率领的军队也就只有四万多人,而抗击他的东吴的军队则达到了五万多人。在兵力上,刘备反而处于劣势。
要依靠这样的兵力来消灭东吴是很难的。刘备即便是消灭了孙权的部分军队,但是,自己的军队也会遭到相当的损耗。要消灭孙权,又要保证占领区的控制,还有防备北方的曹魏。这点兵力是远远不够的。从这方面来说,刘备的战役企图还是以夺回荆州故地为主。至于下一步的行动,视情况而定。
在刘备的军中,为了在胜利后迅速接管荆州,还带来了一整套的荆州行政班子。这些人,出于对他们的安全考虑,刘备把他们安排在危险性最小的黄权军队里。没曾想,因为后路被切断,无法撤回的黄权带领他们投降了曹魏。
这一大批人才的归顺让曹丕十分高兴。他举行了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封赏行动。史书记载,当时这批人有黄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在这些人人中,曹丕除了封黄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列侯外,还封了史郃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者百余人。
从以上的种种迹象可以表明,刘备当时的战役企图是先击破当面的吴军,收复荆州。剩下的行动要看形势决定。这个形势最主要的因素,是看曹丕的动作。
在刘备和孙权的战争中,起最决定性的因素是曹丕的态度。但是,曹丕对刘备的威胁要比对孙权的小得多。由于刘备占有地形的优势,曹丕对于在山谷中的刘备军队,中间又隔着东吴的军队,基本没有什么行动的手段。但是,如果曹丕向东吴动手,那样,曹魏军队就可以直插东吴的侧背,占领东吴的核心地区。这样一来,东吴就面临亡国之灾了。
在刘备战胜东吴,占领荆州后,整个局势就要看曹丕的动作了。如果曹丕趁火打劫,夹击孙权,那么孙权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如果曹丕不攻打东吴,甚至从襄樊威胁刘备,那么刘备只能止步不前,固守荆州。
我们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曹丕不攻打孙权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刘备的政治口号是“汉贼不两立”,他和曹丕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且孙权当时已经公开投降了曹丕,曹丕刚刚登基,为了树立威信,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去破坏降约。因此,曹丕不会攻打孙权,他反而会暗中支持东吴,继续坐山观虎斗,准备渔翁得利。
刘备也是一个枭雄,他在继续攻打孙权的时候,会仔细考虑一下后果。依靠他的兵力,既攻击东吴,又防备曹魏,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在夺回荆州之后,刘备会停止攻势,坐观其变。
这样一来,孙权没有亡国的危险,自然不会逃走。他会纠集最后的力量,在曹丕的暗中帮助下,和刘备抗争到底。而曹丕也乐得坐山观虎斗,看刘备和孙权两家斗到底。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黄盖的传奇人生:从沙场宿将到寿终正寝的岁月考据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人,作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核心将领,其军事生涯贯穿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主君的征伐历程。这位以“苦肉计”闻名于世...
孙权 孙策 2025-09-11 鲁肃与孙权:乱世中的君臣相知与战略共谋东汉末年,江东群雄逐鹿,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弱冠之龄统御江东。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鲁肃以豪杰之姿投效孙权,二人以“榻上策”为纽带,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君臣相知。这段...
孙权 启 2025-09-10 孙权七子的命运终章:权力漩涡中的血色悲歌在三国鼎立的宏大叙事中,东吴开国皇帝孙权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名垂青史。然而,这位在位五十二载、活到七十一岁的长寿帝王,其七个儿子的结局却如被狂风摧折的七株...
孙权 2025-09-10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