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山海关防线,绕道蒙古,分兵三路从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突入长城,威逼京师。袁崇焕星夜赴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
结果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袁崇焕被处以磔刑,终年47岁。当时京城的百姓对对袁崇焕似乎是深恶痛绝,居然从刽子手手中买下他的肉,就着烈酒生吃,直至“血流齿颊间”才觉解恨。
反间计的真相直至清朝修《明史》时才真相大白。《明史·袁崇焕传》说:“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袁崇焕死后152年,清朝乾隆皇帝正式公开为他平反。
在《清高宗实 录》第1170卷,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从这个角度来说,袁崇焕死的确实有点冤。但他的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西藤县人,骁勇坚毅,好议兵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熟知塞上险要,并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年),以通晓兵略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曾骑出山海关察阅形势,对如何抵御后金的进攻,了然于胸,返朝后自请守辽。被破格提拔为佥事,监山海关外诸军,颇为辽东经略王在晋倚重。
三年,奉命领兵驻防宁远城,重新修筑城廓,将宁远建成屏障山海关的军事重镇。以功进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五年,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下令拆除关外城防,尽撤守军。袁崇焕坚持不撤。 六年正月,后金汗努尔哈赤率兵13万向宁远进攻。
袁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临危不惧。他召集将士,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指挥军民凭坚城和大炮,打退金兵多次进攻。努尔哈赤受伤,被迫收兵。明军取得与后金交战以来的首次胜利。袁崇焕因此一战成名,升右佥都御史,继升辽东巡抚,又加兵部右侍郎。后遭阉党诬陷,乞休归里。

崇祯继位后,袁崇焕被召回,任右都御史。崇祯元年(1628)四月,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成为最为朝廷所倚重的大臣。
崇祯皇帝在召见袁崇焕时,袁崇焕曾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妨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但崇祯皇帝给以绝对信任,袁崇焕在激动之下夸出了“五年复辽”的海口。
崇祯帝信以为真,让袁崇焕出关时带去480万辽饷,其中米180万石,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但此时东北军事形势已经易手,袁崇焕根本不可能完成此项任务。为此,他采取私下议和的方式,为自己积聚力量,等待时机。
虽然袁崇焕的和议在战略上完全正确,而且崇祯皇帝起初也同意,但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不可能不让崇祯皇帝产生怀疑。更重要的是,袁崇焕出于私心,斩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率部在皮岛(今椴岛)至长山列岛之间流动抗击后金,同时联络山东登州一线明军协同作战,遥相呼应,构成犄角之势,一度遏制了后金军的西进和南下。
但毛文龙不听袁崇焕调遣,袁崇焕遂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以谈饷阅兵为名,将毛文龙诱骗至旅顺双岛的一处古庙中,将其拘捕,当众以尚方剑将其斩 杀。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包括:罪之一:“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罪之二:“说诳欺君,”杀降冒功;罪之三:“刚愎撒 泼,无人臣礼”;罪之四:“交结近侍”;罪之五:敌攻铁山,“逃窜皮岛,且掩败为功”;罪之六:“开镇八年,不能复辽东寸土”;罪之七:“私通外夷。”等等。
毛文龙被杀后,后金军队所受牵制大大减少,崇祯皇帝听到毛文龙被杀的消息“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 但他对袁崇焕“优旨褒答”,仅仅是在毛文龙被杀的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被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袁崇焕处死于西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不能恢复辽宁寸土,消耗大量军饷,私下与敌议和,擅杀毛文龙,于是,在失去崇祯皇帝的信任,又手握重权的袁崇焕之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可以说,袁崇焕之死,虽死于崇祯帝之疑心太重,也死于袁崇焕自己的过份自信狂妄、独断专行和不善沟通。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后金第二位大汗。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
皇太极的皇后 2025-11-20 权谋棋局:皇太极猝逝后多尔衮为何止步帝位1643年9月21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这位52岁的统治者未留下任何遗诏,将满清政权推向权力真空的深渊。此时,手握两白旗精锐、屡立战功的和硕睿亲王多...
皇太极的皇后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11-11 铁骑终章:忽必烈与皇太极的死亡之谜与权力余响蒙古高原的朔风与白山黑水的霜雪,共同塑造了两位马背皇帝的传奇人生。忽必烈以“薛禅汗”之名建立横跨欧亚的元朝,皇太极则以“天聪汗”之号奠定清朝入主中原的根基。然而...
皇太极的皇后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11-11 皇太极与海兰珠:情深不寿,为爱成殇在清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皇太极与海兰珠的爱情宛如一曲悲怆的挽歌,以帝王之尊的炽烈深情,冲破了政治联姻的冰冷框架,书写了一段超越世俗的旷世绝恋。这对相差十六岁的君...
皇太极的皇后 海兰珠为什么这么得宠 2025-11-07 多尔衮的权力困局:摄政王与皇位之间的三重博弈1643年皇太极猝然离世,清廷陷入权力真空。作为正白旗旗主、手握两白旗精锐的军事统帅,多尔衮本有机会登上皇位,却最终选择扶持六岁的福临继位,以摄政王身份掌控朝政...
皇太极的皇后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11-06 皇太极攻入北京后,袁崇焕回援造成的多维度影响1629年冬,后金(清朝前身)汗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突破长城防线,直逼北京城下。这场被称为“己巳之变”的战役,因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千里驰援而成为明末战争史的关键转折点...
皇太极的皇后 袁崇焕 2025-10-31 1629年北京围城:袁崇焕回援的军事影响与历史困局1629年冬,后金(清朝前身)汗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突破长城防线,直逼北京城下。这场被称为“己巳之变”的战役,因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千里驰援而成为明末战争史的关键转折点...
皇太极的皇后 袁崇焕 2025-10-16 鳌拜手握重兵却未造反:权力困局下的忠诚与现实公元1669年,康熙帝以“布库戏”为名诱捕鳌拜,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终结了鳌拜的权臣生涯。作为清朝三代元勋、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在皇太极、顺治两朝立下赫赫战功,更在...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10-10 袁崇焕之死:忠臣蒙冤的悲剧与崇祯的困局抉择1630年9月22日,北京菜市口刑场,56岁的袁崇焕在三千六百刀凌迟酷刑中死去。百姓争食其肉,骂声震天,而这位曾以“五年复辽”誓言撑起大明边疆的将领,至死未发一...
袁崇焕 2025-09-25 哲哲皇后:五十一载春秋,见证大清开国风云哲哲皇后,这位出身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传奇女性,以五十一载春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她不仅是满蒙联姻的典范,更是大清王朝首位中宫皇后,其...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2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