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诸葛亮为何在临终前留下遗命,要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古人死后都希望能够落叶归根,当时成都就是诸葛亮的第二家乡,为什么诸葛亮不愿回成都下葬呢?实际上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蜀汉的未来着想。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想以守带攻,这样便能拖延曹魏对蜀国的讨伐,而诸葛亮又必须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北伐之战困难重重。诸葛亮死后也不忘给后人留下一个重要警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汉丞相诸葛亮受先主托孤之重,北伐却未成功。临终前,诸葛亮留下一条遗嘱:我死后,就埋在定军山吧。成都有个武侯祠,最早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昭烈庙。后来,“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昭烈庙成了武侯祠。而诸葛亮遗体埋葬的地点,则在定军山下。
蜀汉国都是成都,诸葛亮的家小都在成都,他为何要把自己埋在汉中的定军山下?这其中有很多故事。
先说一个民间传说。诸葛亮死前告诉自己的亲信士兵,我死后,你们就抬着我的尸体围着定军山转悠。抬棺材要有绳子,这些绳子肯定是要磨断的,绳子在哪断的,你们就停步,把我就近埋了。士兵们遵照丞相遗命,抬着棺材开始围着定军山跑。可奇怪的是,绳子始终不断,把哥几个累到吴牛喘月。大家一合计,丞相和我们有什么仇什么怨,变着法子戏耍我们?有个聪明的家伙说:带刀的,把绳子割断吧。绳子不断,咱们的小命就断了。大家点头称是,抽刀断绳,就近下葬。
后主刘禅听说此事后,大怒,说你们都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自作主张。后主下令,将这些人全部诛杀。人头刚落地,后主就后悔了。不是后悔杀人,而是后悔没问清楚丞相的棺材埋在定军山哪里。定军山这么大,上哪找去?
在三国史上,定军山是个大名鼎鼎的存在,因为那场震撼历史的定军山之战。直到现在,《定军山》都是京剧堪称是扛大鼎般的曲目之一。谭老板(谭鑫培)的《定军山》唱段经久不衰,1905年,他又主演了咱们国家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定军山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定军山位于汉中南部的大巴山脉西侧,北距勉县约5公里。沿着汉中向东,约30多公里,就是重镇汉中。在曹操占据关中,刘备占据西川的情况下,夹在中间的汉中,就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对曹操来说,即使不夺汉中,也暂时不会对关中产生威胁,毕竟汉中与关中之间还有巍巍秦岭。但对刘备来说,汉中则是西川的生死之地。魏军如果从汉中南下,出了金牛道,就是平坦的四川盆地,成都没有险隘可守,危矣!蜀汉末年,魏军钟会部率主力出汉中,牵制了蜀军主力,这才让邓艾偷渡阴平,杀到成都城下,逼降了后主刘禅。
刘备和诸葛亮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自然知道汉中之于西川的门户意义。只要拿下汉中,即使向北攻不下关中,至少可以保住西川无忧。曹操拿下汉中张鲁后,蜀中一日数十惊,蜀中的将军杀了人也稳不住局面。可见,汉中之于西川的重要性。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7年),刘备起蜀中精锐杀向汉中。而欲得汉中,必先得定军山。定军山以西是高山,以东是汉水谷地,蜀军如果拿下定军山,则汉中的西线无险可守。只有拿下定军山,刘备才有可能夺取汉中。
刘备率蜀军主力渡过沔水后,沿着山脚往前行走,在定军山下扎营。曹魏大将夏侯渊看出了刘备的意图,率军前来争夺定军山。夏侯渊非常清楚其中厉害:守住定军山,等于依次守住汉中、秦岭、关中、潼关、洛阳……
《三国演义》有一个著名桥段: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下营于汉水,让刘备非常担心。诸葛亮心生一计,派赵云率五百人带上锣鼓家伙,悄悄潜入汉水旁的土山,听炮为号(电视剧则是灯亮三下为号)。诸葛亮估计曹操熟睡了,就以炮为号,让赵云击鼓呐喊,只是不要出战。曹操刚睡下,就被赵云给折腾醒了,如此三次,曹操差点没疯,赶紧率军后退。这个故事的原型,应该是鬼才法正给刘备出主意,派黄忠几次鼓躁,却不出战,让夏侯渊产生了懈怠心理。黄忠居高临下,乘势杀出,一战击斩夏侯渊,以及曹魏的益州刺史赵颙,魏军皆惊。
曹操越打越没脾气,加上汉中并不是直接事关曹魏生死的地方,曹操迁走汉中百姓,把空空荡汤的汉中让给了刘备。而如果没有这场定军山惨败,曹操未必会撤军。魏军丢掉定军山,汉中西线已无屏障,守之甚难,不如主动撤退。而对刘备来说,汉中的险要地势,远比汉中的百姓更重要。
等到诸葛亮北伐时,常驻于汉中,同样知道定军山之于汉中的重大意义。加上诸葛亮北伐不利,深为以恨。临终前让人把自己埋在定军山,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北伐之志,虽死不改。诸葛亮希望蜀军有朝一日能克复中原,消灭曹魏,还于旧都。而欲如此,蜀汉又会以汉中为前进基地。诸葛亮把自己埋在定军山,是告诉蜀汉君臣,必以北伐为要务,万不能自守。
很多人都指责诸葛亮不顾蜀汉国力弱小,不停北伐,有穷兵黩武之嫌。殊不知,正因为蜀汉弱小,才必须以攻为守,掌握战略主动权。蜀不伐魏,魏必伐蜀。这和踢球时“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同一个道理。很多球队在领先时,战术非常保守,开始死守,企图守到比赛结束。但这么一来,就等于把中场让给对手,自己会非常的被动。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战略博弈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都督先后执掌东吴军政大权,他们或以火攻破曹,或...
周瑜 吕蒙 2025-09-30 污点与功绩交织:马超是否配得上五虎上将之名的历史审视在蜀汉政权“五虎上将”的荣耀殿堂中,马超始终是争议最大的存在。这位曾割据凉州、威震关中的枭雄,既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标签被史书诟病,又因“文韬武略过人”的才...
马超 2025-09-30 陈泰:名门之后的三国名将与忠臣悲歌陈泰(200年—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于汉末名门颍川陈氏。其家族世代显赫,祖父陈寔以德行著称,父亲陈群是曹魏司空、九品中正制的创...
陈群 2025-09-30 乱世枭雄的制胜密码:曹操成功的多维战略解析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刘备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表里”之辨——从战绩差异看战略与战术的互补性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三国名将高览:实力与结局的双重解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中,袁绍麾下的“河北四庭柱”以勇武闻名,其中高览作为与颜良、文丑、张郃齐名的猛将,其生平与结局始终笼罩着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迷雾。通过正史记...
文丑 张郃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三国武力巅峰对决:赵云与许褚的实力深度解析三国时期,赵云与许褚作为蜀汉与曹魏的标志性武将,其武力值与军事能力常被后世热议。若以正史记载与演义情节为基准,从个人战力、军事指挥、战略眼光三个维度综合对比,赵...
赵云 2025-09-30 鲁肃接任周瑜: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选择公元210年,赤壁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却在巴丘病逝,年仅36岁。这位以火攻破曹、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军事奇才,临终前却将兵符交予一位“资历尚浅”...
周瑜 2025-09-30 傲世群雄的武圣,为何独敬“三姓家奴”吕布?在三国武将的星空中,关羽始终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万人敌”的武勇威震华夏,却也因“善待士卒而轻士大夫”的傲慢性格饱受争议——无论是马超、黄忠等同僚,还是曹仁...
马超 关羽 2025-09-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