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隆是枢密副使李处耘长子、明德皇后长兄,北宋初年时期的名将与军事家。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宋太宗赵光义是以弟继兄之位,搞出了“烛光斧影”这出千古疑案,他要想坐稳皇位,文、武两大集团的拥戴至关重要,其中军权又是重中之重,宋太宗很担心军中的将领不服从他这个皇帝,如何控制军队并让军队为自己服务是赵光义最操心的事。
为此赵光义想出了“将从中御”这一招,也就是每到作战的时候就由赵光义本人亲自授予出征将帅应对谋略和攻守计划,还直接授以阵图让前方将帅依图作战,且不得擅自更改,试图用这种方式掌控军队,不让领军作战的将帅有自己独立的作战思想。
在实际作战过程中,前方形势一日多变,将帅需要临机随时变动策略,可大多数前线将领在赵光义的旨意限制下并不敢擅自改变作战策略,所以,在宋辽边境的不断交锋中,北宋军队在大多数的对抗中总是处于下风。
大凡前线主帅在作战的时候,顾虑最多的除了后勤能否有保障之外,最害怕的事就是上司的瞎指挥,近代的蒋校长就是其中的典型,他打输掉解放战争,频繁插手前敌指挥是主要原因之一。
宋太宗时期的宋辽边境统兵将帅也不得不面临远在汴京的赵光义的直接瞎指挥,他们也不敢违抗赵光义的圣旨,真正懂军事的统兵将领估计都很郁闷。不过也有例外,北宋初期的大将李继隆就曾多次违背赵光义的指令打仗,并且还都取得了比较辉煌的胜利。
事急从权,为了赢得胜利,李继隆临阵更改赵光义指定的阵图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军在赵光义的亲自率领下携灭北汉之余威北上迎战辽军,结果在高梁河战役中一败涂地,辽军在耶律休哥的率领下顺势反攻,在满城(今河北省保定市)附近遇上了阻击的宋军,当时宋军的主将是崔翰,李继隆是监军。
宋军起初严格按照皇帝授予的阵图布阵,但在对阵时发现要对抗辽军的骑兵冲锋,皇帝设想的军阵不管用,各阵之间空隙过大,要想获胜就需要改动阵型拉近军阵之间的距离来应对大规模的骑兵冲锋,主将崔翰不敢变动赵光义指定的阵型,眼瞅着要打败仗,关键时刻是李继隆主动站出来表态:
初,太宗授以阵图,及临阵有不便,众以上命不可违。继隆曰:“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即从宜而行,败之于徐河。
有监军的担保,宋军的将领们才敢于临阵变换阵型,并且在此战中大胜辽军,史载此战中宋军斩首万级,算得上是宋辽对战以来有数的大胜,胜利的关键当然就是李继隆临阵敢于站出来承担责任,变动赵光义指定的作战阵型,这才有了后世称为“第一次徐河之战”的胜利。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继隆违抗赵光义禁止出战的旨意,率部大胜辽军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辽军在耶律休哥的率领下再次入侵北宋,时任定州(今河北定州市)都部署的李继隆再次遇上了耶律休哥这个老对手。在此之前,因为宋军多次在和辽军的作战中失败,赵光义被打得有点害怕了,所以严令各地守城将领不得出城野战,命令他们守好城池就行,结果到了李继隆这里,他再次违背了赵光义的意愿:
初,朝议有寇至,令坚壁清野,勿与战。一日,契丹骤至,攻蒲城,至唐河。护军袁继忠慷慨请出师,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人以诏书止之。继隆曰:“阃外之事,将帅得专。”乃与继忠出兵,战数合,击走之。
如果李继隆不出战,北宋边境除主要城池之外的乡间将被辽军一扫而空,这对于宋朝军民的士气将是重大的打击。李继隆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义悍然率部出城和辽军死战,再次大胜耶律休哥统帅的辽军铁骑,斩首超过一万五千级,以一己之力终止了辽军试图一鼓作气打到黄河边的猛烈势头。
不轻言失地,李继隆违背中枢决策,率部捍卫边境要地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耶律休哥又来入侵北宋边境,一直打到威虏军(军寨,今河北省徐水县西)所防守的地域,当时宋朝中枢对于这个边境小军寨的去留有颇多争议,最终采取的策略是放弃这个地方,但李继隆表示强烈反对:
尝有诏废威虏军,继隆言:“梁门为北面保障,不可废。”遂城守如故,讫为要地。
为保证辽军不攻破威虏军所在,李继隆亲率大军为威虏军运粮,途中遭到耶律休哥的攻击,李继隆临阵不乱,派遣大将尹继伦统帅精锐绕至辽军背后发动进攻,一举取得了这场被称为“第二次徐河之战”战斗的胜利,辽军大败,损失无算,连耶律休哥本人也在宋军的进攻中受重伤狼狈逃窜。
李继隆多次违背赵光义的指令对外作战,如果是一般将领早就被赵光义干掉了,可李继隆有护身符护体,他和赵光义的关系可不是普通关系,他们是亲戚,李继隆是赵光义的妻子明德皇后李氏的兄长,可以说是当时最牛的外戚,
李继隆既是赵光义认可的自家人,又能统兵打胜仗,这样的人才对于需要小心防范军中非嫡系势力抱团的赵光义来说是绝对要拉拢和重用的,所以赵光义对李继隆不严格遵从阵图作战等举措也只是一笑而过,“将从中御”是害怕非嫡系将领作怪,李继隆这样的自己人就不存在这个担忧。
赵光义其实巴不得李继隆多立军功,有自己人在军中帮助他掌控军队那是相当美好的。当然,这也是宋太宗时期文官集团还没有完全崛起时才能出现的情形,这个时候,还没有发展到强势的文官集团集体出外领军,会打仗的外戚牛逼一点还是能出头的。李继隆身份特殊,所以才能抗住压力,时势造英雄而。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宁远军节度副使赵汝愚暴卒于衡州(今湖南衡阳),时年56岁。这位宋太宗八世孙、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的宗室宰相,在“绍熙内...
宋太宗 2025-09-03 小周后其实没有死?历史迷雾中的另一种可能公元978年七夕,汴京的月光洒在李煜的囚居小院。这位南唐末代君主在《虞美人》的绝笔中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随后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牵机药毒杀。...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8-29 赵光义皇位传承:从“金匮之盟”到赵恒继统的权力变局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皇位由第三子赵恒继承,史称宋真宗。这场看似平稳的权力交接,实则暗藏北宋初年皇位继承制度的深刻矛盾——从“金匮之盟”的...
宋真宗 宋太宗 2025-08-18 雍熙北伐失败原因解析:战略误判、将领失和与制度缺陷的三重困境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以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北伐,试图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战役,最终因东路军岐沟关惨败、西路军杨业殉国而彻底失败,迫...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7-25 卢多逊:功过交织的北宋权相,能否冠以“好官”之名?北宋初年,卢多逊(934—985年)以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为起点,从后周进士起步,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官至宰相,成为北宋初期政坛的核心人物。然而,这位以“...
宋太宗 2025-07-22 末代北汉主的汴梁岁月:刘继元投降后的生存轨迹与历史回响在五代十国的烽烟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统治。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当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的连城台上,看着这位曾经不...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6-27 赵光义与金匮之盟:皇权更迭下的历史迷雾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崩逝于万岁殿,其弟赵光义旋即继位,史称宋太宗。这一权力交接的背后,牵扯出一桩缠绕北宋初年政局的悬案——“金匮之盟”...
宋太宗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6-25 赵士程:南宋宗室情痴的专一婚姻与悲剧人生在南宋的烟雨江南,一段跨越世俗偏见的婚姻,将宗室亲贵赵士程与才女唐婉的命运紧紧缠绕。这位宋太宗玄孙之子的情感抉择,不仅颠覆了当时对再嫁女子的歧视,更以一生未娶的...
宋太宗 2025-06-16 赵光义三位皇后:权力与情感的交织轨迹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作为宋朝第二位皇帝,其三位皇后的人生轨迹与北宋宫廷政治、家族权力格局紧密相连。从淑德尹氏的追封哀荣,到懿德符氏的早逝遗憾,再到明...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6-13 烛影斧声:北宋开国皇权更迭的千年谜案与权力隐喻公元976年冬夜的开封城,一场改变宋朝国运的密谈在烛光与斧声中悄然展开。宋太祖赵匡胤与晋王赵光义的兄弟对酌,不仅终结了一个时代的传奇,更在历史长河中投下一道永恒...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光义 2025-06-0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