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操真的不知对方会用火攻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赤壁之战是三国里面最著名的一场战役,曹操在此折戟沉沙,失去了一统天下的绝佳机会,孙刘联军取得大胜,从此天下三足鼎立。可以说,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胜利,就没有后来淘尽英雄的三国时代。
在后世的分析总结中,曹操百万雄兵,打不足十万的孙刘联军,却还败得丢盔弃甲,原因就是采取铁索连船的计谋,被孙刘联盟瞅得破绽,一把火给他烧了,所以曹操最后惨败。这已经几乎是一个脸谱化的认知。但是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关系到自己一统天下之伟业的大战,曹操真的会如此草率吗?几万兵力打几十万兵力,孙刘联盟真的就是放了一把火就赢了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让我们回去指挥赤壁之战,我们很多没有带兵打过仗的人,看到曹操军队铁索连船、艨艟弥岸,这么多的木头,多好的放火材料啊,肯定有不少人得想到火攻这么个计策。曹操一代枭雄,手下谋士如云,难道就没人想到?
当然有人想到。曹操采取铁索连船的计谋之后,谋士程昱就对曹操说:“船都用铁链锁在一起,虽然平稳,但如果对方用火攻,就没办法回避了,不得不防备如此啊!”(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荀攸也想到了这一点,同时附议,但是曹操的回应就是哈哈大笑,“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
曹操又进一步解释说,凡是用火攻的,必然要借助风力(凡用火攻,必籍风力)。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不愧是经验丰富的军事家,深刻的明白火攻起效的天气条件。
曹操接着说,现在正是隆冬,隆冬天吹的都是西北风,我(曹操)军队驻扎的地方是在长江西北岸,而孙刘军队驻扎的地方是长江东南岸,冬天只有西北风而没有东南风,放火烧的话,也只能烧到他们自己了!吾何惧哉?
诸将听了之后也是纷纷表示赞同,曹操对此战早已是胸有成竹,江南一带在曹操心中已是囊中之物,当天曹操晚上还饮酒高歌,作出了传世千年的《长歌行》。
曹操的分析,是很精确的,孙刘联军想要用火攻,必须要借助东南风,但是寒冬腊月的只有西北风,哪里来的东南风?所以就算孙刘想烧曹操,那也烧不着啊。但是孙刘烧着曹操没有呢?不仅烧着了,而且还把他烧得特别惨,直接把他一统天下的大略烧没了,还让曹操差点连命都丢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孙刘联盟想用火攻,但是他们也发愁,没东风啊!怎么办?《三国演义》中写的这东风是怎么来的呢?诸葛亮借来的,神乎其神,充满了玄幻。诸葛亮真的能“借来”东风吗?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解释这个世界的变化,所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模型就是阴阳二气,天地四季、人身变幻,莫不是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用四季打个比方,在这种阴阳模型中,夏季是阳气最重的时候,所以夏季炎热,夏至日过了之后,阳气渐渐升高,阴气逐渐下降,所以天气越来越冷了,到了冬至的时候,天寒地坼,但是冬至日后阳气就在慢慢下降,阴气逐渐上升,春天不远啦,天气慢慢就要暖和啦。在这种模型中,一天的变化也是如此,上午阳气越来越重,所以气温越来越热,午时之后阴气开始慢慢增多,到了下午气温就要凉一些了。
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带来了天地四季与一天四时的变化,在这些变化里面,也有一些关键的节点,那就是阳极而生阴、阴极而生阳,冬至而一阳生、子时而一阳生,冬至这天特别寒冷、天寒地坼,但一丝阳气已经在萌动之中了,子时虽然非常黑暗,但一丝阳光也已经在萌动之中了,光明就要到来。
阳极而一阴生,更是如此,物壮则老、盛极而衰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四季的变化,又有不同的风,春天多刮东风,“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夏天多刮南风,“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而秋天多刮西风,“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冬天则多刮北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东风南风都比较温暖湿润,吹得人舒服,同时也催生万物,东风一吹,草长一片。西风北风都带着肃杀之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阴阳模型中,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萌动勃发的阳气催生了东风和南风,进而转化了春季和夏季,沉降的阴气催生了凛冽肃杀的西风和北风,进而转化了秋季和冬季。所以曹操很笃定,因为冬天刮西北风,他们放火也是烧自己。但是曹操忽略了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细节,阴极而一阳生。曹操出征,赤壁之战时,正是冬至,诸葛亮借东风是什么时候借的呢?甲子吉辰,子时而一阳生,冬至而一阳生。
在这双阳叠加的时刻,天地间萌动了一股强烈的阳气,吹了股东南风过来,孙刘联军就借着这股东南风,把曹操军烧了个底儿穿。曹操应该是充满了军事经验,却忽略了这个天时的变化。而诸葛亮,一个标准的道家传承人物,他绝对会把握到天时的这种变化。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孙子兵法》里面讲:“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这简直把古代行军打仗要注意的天时气象讲透了,可惜呀曹操还是没想到。
曹操还注解了《孙子兵法》,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给《孙子兵法》做注解的人,“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孙子是最深刻的,但世人并没有掌握到他的思想本质,所以我写了注解。”
曹操到底有没有掌握到孙子的思想本质呢?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了,可能他就是智者千虑,失了那么一回,也有可能,也有可能,这些思想在具体的实战应用中,需要大量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而曹操没有那么丰富的背景知识,遭到了失败。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荀霬:三国乱世中的权力纽带与命运浮沉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荀霬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注脚。作为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魏武帝曹操之外孙、司马懿之婿,这位生于颍川颍阴的士族子弟,其人生轨...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28 七女共嫁一人: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博弈东汉末年,朝堂如棋局,诸侯如棋子。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掌控中枢,却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尽数嫁予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这一违背常理的决策,既是政治权谋的巅峰...
曹操怎么死的 刘协 2025-09-28 曹操处决吕布:先缢后斩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权力逻辑东汉末年,下邳城破之日,吕布被生擒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酷刑——先被缢杀,再遭枭首示众。这一流程远超常规斩首的刑罚规格,其背后既包含曹操对吕布的私人仇恨,更折射出汉...
曹操怎么死的 吕布 2025-09-28 许昌与洛阳:曹操定都抉择背后的战略密码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节点,毅然放弃东汉旧都洛阳,将汉献帝迁至许昌。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曹操基于政治、军事、经济与地理等多重...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 马超归蜀后的郁郁之困:英雄末路的政治困局在三国乱世中,马超曾以西凉猛将之姿令曹操割须弃袍,却在归降刘备后陷入“常怀危惧”的困局。这位曾威震关中的“神威天将军”,最终在蜀汉政权中郁郁而终,其命运转折折射...
马超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