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魏国非常厉害的政治家、军事家。当时魏国已经不在巅峰,并且持续走衰,东边的秦国却日益强大,对魏国虎视眈眈。信陵君便想效仿孟尝君,开始养士,后来两次击败秦军,将魏国从死亡边缘给拯救回来。其实以信陵君的才智,他早就知道魏国会被秦国所灭,但他依然拼尽全力替魏国续命数十年。只可惜最后信陵君失去魏王的信任,抑郁而终,实在令人唏嘘。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同时不断向东发展,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有可能灭六国已经成为天下有识之士的共识,所以围绕着这个问题各国间也出现了合纵和连横两个意见。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认为必须结成一个强有力的联盟去攻打和抵御秦国,而秦国则想尽千方百计去破坏六国的合纵政策。到长平之战前后,秦国已经完全有能力和六国叫板,而也在这个时候,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也在一份劝魏存韩的信中预言了秦国灭魏国的方式。
魏国这个地方,在《战国策》中就对其进行过描述,“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在周郝王五十二年(前263年)的时候,信陵君曾在给魏王的信中提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近百年间,从未见其有施厚积德也。”“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相邻,王以为安乎?”“秦非无事之国也。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矣。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异日者,从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三年,然始终不肯服秦,反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王,王速受楚赵之约,其功则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与强秦邻之祸也。”“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今不存韩,二周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这封信里把当时的形势描述得十分清楚,也对秦国灭魏的方式进行了预测,可惜魏王并没有听从。
远交近攻和连横是秦国对外最重要的战略,既可以说是外交,也可以说是军事,最根本的是大国在国际间的角力。
前期秦国虽然靠商鞅变法迅速变强,但并不能独当一面,还需忌惮东方六国,所以这段时期主要以连横为主,到了周赧王四十八年(前267年),秦国已经不再需要连横了。范睢的上台,驱逐了秦国四大贵族,确立了远交近攻的大方针,加紧了对三晋和楚地的进攻。
信陵君作为战国四公子、魏国第二权位者,对于秦国的意图再清楚不过了。信陵君是一位大才。他远见卓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造诣。座下门客三千,收集各国的情报,使他能在局势上有很强的洞解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兄长魏王忌惮之处。
魏国本来就处于四战之地,又与秦国有百年世仇,双方光在河西就打了百年。魏国比秦国早变法七十余年,将秦国打回了老家。这都是一场场人命去填,双方在百年里打红了眼,不可能和解。最终只会出现一国被另一国灭亡的结局。而此时魏国衰弱,秦国变强,此消彼长,魏国终究被灭。
第六次河西之战后,魏国丧失了河西郡和河东郡,国土面积缩水大半,人口和财富锐减,魏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倒退中。尤其再经过伊阙、华阳两场大战,曾经不可一世的特种部队魏武卒损失殆尽,国家再也无力重建这支部队。魏国士兵的军事素质和秦国锐士相比可以说惨不忍睹,军事将领更无法与之相比。这些军事上的差距,信陵君都是看在眼里。
魏国都城从山西安邑搬到河南大梁,是魏惠王为了进军东方和躲避秦国而做的努力。如今百年过去,魏国和韩国成为秦国进军东方的最主要交通障碍,秦国必然将先清除眼前的敌人。魏国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它的兴亡。秦国不断东进,魏国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这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必然的趋势。
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3年),秦军打到了华阳,距离韩国都城新郑很近,距离魏都大梁城也不远(今天不到100公里)。魏赵出兵十五万救援韩国,结果被杀神白起全部干掉,这场战争魏国损失了13万大军,割了南阳地,可以说魏国已经主力被灭,元气大伤。
周赧王四十年(前275年),秦国就已经打到魏都大梁城下,魏王和信陵君都经历了这场差点亡国之战,最后魏国割地求和。可见,秦军随时可以兵临大梁城下。几十年后,秦将王贲挖开黄河,水淹大梁城,魏国灭亡。而那时的魏国只剩下10多座城池。
在信陵君看来,只有六国一心抗秦才能遏制秦国的发展。但六国人心不齐,利益诉求不同,无法实质性地遏制秦国变得更强。
三晋里,韩国最反复无常,华阳之战韩国沦为秦国的走狗。齐国闭关锁国,不问世事。燕国距离秦国太远,没有直接利益冲突。楚国与秦国虽然有仇,但双方整体上还是保持姻亲和联盟关系。赵国此时称霸,但国力不足,终究是昙花一现。
可以说,天下难以消灭秦国。六国君主昏庸无能,有才之士没有发挥空间,奸佞小人当道朝堂,让他看不见未来的希望。
自己在魏国虽然号称第二人,但根本得到不到重用,更无法接触国家权力。当初自己被封信陵君,也是为了抗衡孟尝君。哥哥防着他夺权,又宠着龙阳君,自己出头之日难说。国家经历大战,军队损失惨重,国土又缩水,国力不堪一击。
魏王为何不信?
魏王其实也不算昏庸之辈,只不过他即位时太惨了。周赧王三十九年(前276年)即位,两年后就差点亡了国。魏国的家底都被他的上两辈败光了,他即位的魏国已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如果不是信陵君在之后的两次表现,一定程度上拖缓了秦国统一的进程,也为这个昔日东方霸主续命了几十年。
周赧王四十八年(前267年),国际形势还不是太糟。赵国已经起来了,成为了抗秦主力,秦国的目光转移到赵国,让魏国大大缓了口气。此时,秦国与赵国多年小范围交锋,进展并不顺利。
在魏王看来,秦赵必有一次大决战。两者军力差不多,最后都会两败俱伤。魏国可以联合其他国家趁此收复失地。长平之战时,魏王抱的就是这个想法。他的想法最终成为了现实,秦赵最终都损失了五十万人。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将秦国赶回老家,魏国多年来被占、被割的地又都回来了。
魏王也有自己的底气,认为联盟可以确保魏国不会灭亡。首先就是三晋集团同出一脉,唇齿相依,大家都经常联军作战,对于秦军还是可以抗衡一二的。自己又处于天下之中,一度是抗秦主力,六国不会坐视魏国的灭亡。
其次就是合纵联盟和连横集团。打得过秦国就加入合纵联盟,合纵联盟毕竟集合了六个国家的力量,魏国也不会独面秦军。打不过秦国就加入连横集团,避免秦国的攻击。这也是苟延残喘的活命大法。
同时,魏王心里也抱着侥幸心理,也就是自我安慰。再加上大臣们的敷衍与昏庸,养成了魏王的短视。这对兄弟生不逢时,却在同一年去世,魏国也在18年后灭亡。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吕不韦以“奇货可居”的商业思维,将落魄秦国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包装成政治期货,最终通过精准运作助其登上王位,自己也从市井商贾跃升为秦国丞相。...
吕不韦 2025-09-28 本纪与项羽:历史书写中的帝王逻辑与英雄叙事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