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章得象:北宋政坛的清流与诗坛的隐者——从地方到中枢的仕途轨迹

章得象:北宋政坛的清流与诗坛的隐者——从地方到中枢的仕途轨迹

时间:2025-10-31 16:22:07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北宋中期政坛,有一位以清廉自持、不植私党著称的政治家,他便是来自福建浦城的章得象。作为北宋历史上首位担任宰相的闽人,章得象的仕途跨越地方与中枢,历经四十六年宦海沉浮,其职位变迁不仅折射出北宋官僚体系的运作逻辑,更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理想与现实约束间的平衡智慧。

一、地方历练:从县令到州牧的基层深耕

章得象的仕途起点始于地方治理。咸平五年(1002年),24岁的他以进士及第的身份,被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在江西玉山任上,他展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不仅妥善处理刑狱诉讼,更通过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等举措,使当地农业连年丰收。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筹备封禅泰山,章得象因办事得力,被调任兖州观察判官,负责筹备封禅大典。此后,他历任台州、南雄州、洪州知州,在近二十年的地方官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

在台州任上,章得象面对京西路水灾,果断奏请减免夏秋税赋,并贷粮赈济灾民。他主持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有效缓解了水患对农业的冲击。这种务实作风使他赢得百姓爱戴,也为其日后进入中枢奠定了民望基础。正如《宋史》所载:“自释褐即外迁,间关远方几二十年,缙绅未甚知者,及还游诸公间,器就德完,一口交誉。”

二、中枢崛起:翰林学士到宰相的权力跃迁

天圣四年(1026年),章得象迎来仕途转折点。经翰林学士刘筠、龙图阁直学士吕夷简等联名推荐,他通过召试进入直史馆,旋即升任三司度支判官,掌管国家财政。这一时期,他展现出卓越的行政效率,起草的诏令多达数百篇,且“进无盈褒,退无溢尤”,深得宋真宗信赖。真宗甚至在其亲长去世时,特下“夺服”诏书,不准其辞官回乡治丧,足见对其倚重。

景祐三年(1036年),章得象升任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正式进入北宋最高决策层。宝元元年(1038年),他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北宋历史上首位闽籍宰相。宋仁宗在任命时直言:“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这一评价,既是对章得象个人品格的肯定,也暗含对当时官场结党营私现象的批判。

三、相位八年:平衡与妥协的政治艺术

在宰相任上,章得象面临两大政治挑战:一是应对西北边疆的军事压力,二是处理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针对西夏入侵,他主张“阅良家子补完虚籍,益市马充车骑”,通过整顿军籍、扩充骑兵、修缮城池等措施强化国防。同时,他反对贸然出兵拓跋部,认为“地偏远,若出兵征战,对宋朝不利”,这一务实策略避免了北宋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在“庆历新政”期间,章得象对范仲淹、韩琦等人的改革持缄默态度。御史孙抗多次弹劾他“无所建明”“居位自若”,但宋仁宗仍选择信任这位“清忠无所附”的宰相。这种平衡艺术,既体现了章得象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也暴露出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深层矛盾。尽管如此,他仍推荐了张泌等经世之才,显示出其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

四、致仕余晖:政治清流的最后坚守

庆历五年(1045年),章得象以年老为由,十次上疏请求致仕,最终获准以镇安军节度使身份离任。庆历八年(1048年),他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同年六月病逝。按惯例,致仕官员去世后皇帝不亲临祭奠,但宋仁宗特破此例,亲往章府祭奠,并赐银三千两治丧,进二子一孙官职,大女赐汤沐邑。这种超规格的哀荣,既是对章得象一生清廉的褒奖,也是北宋皇权对士大夫精神的认同。

五、诗坛隐者:平淡诗风中的禅意追求

除政治成就外,章得象还是一位诗人。其诗歌多题咏山水寺庙,如《题山宫法安院》中“千寻练挂双流瀑,六曲屏开四面峰”一句,以双流瀑布、四面山峰构建出空灵禅境。这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诗风,与北宋初期诗坛追求“平淡美”的潮流相呼应,也折射出章得象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尽管《章文简诗集》已散佚,但《全宋诗》《全宋文》仍收录其部分诗作,为后人提供了窥探其内心世界的窗口。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刘骏:南朝宋的改革者与争议帝王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