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禅杀重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为何连杀3位重臣?
刘备去世之后,蜀国已然是强弩之末,虽然有诸葛亮全力支撑,但连续的北伐失败也让他身心俱惫,最终撒手人寰。而蜀国失去了刘备与诸葛亮,能够挑起重担的只剩下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了。
世人对于刘禅的印象多是草包懦夫,认为他能够继续统治蜀国几十年,也是完全仰仗身边的人,以及曹吴对他这个蠢材的不屑。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刘禅从小被刘备与诸葛亮联手教育长大,难道就真的一点谋略都没有吗?其实大家都太低估他了,从诸葛亮去世时,他连续斩杀三位朝廷重臣中,就能看出他的高明之处。
怒杀李邈
公元234年,诸葛亮与世长辞。他的离世对蜀国来说是最大的噩耗,作为整个国家的灵魂人物,失去了他的支撑,蜀国的末路已然可以预见。刘禅作为国主,为诸葛亮举办了隆重的葬礼。百姓们争相送葬,对丞相的离世伤心不已,朝臣们对此事却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考量。诸葛亮在世时,对朝把控严密,许多官员无法出头,此时终于等到他离世,这些人不由得有了其他的想法。
而在诸多心思活跃的官员中,作为投机分子的李邈首当其冲。他觉得,诸葛亮贸然辞世,蜀国政权必然出现巨大的空缺,若是他在此时能够得到刘禅的青睐,必然能够上位。但李邈也不是个傻子,不会贸然行事,他决定借用给诸葛亮建庙纪念一事来试探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很快,他就在上朝时当众的提出了这件事情,刘禅并未当场答应,而是表示容后再议。
刘禅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不满给诸葛亮建庙纪念,而是在忙着思索后续朝廷的人事安排。如今诸葛亮辞世,丞相之位高悬,许多诸葛亮派系的官员也需要撤换清洗,需要忙的事情太多了,像建庙这样无关痛痒的事情,实在没工夫现在操心。可李邈却误会了刘禅的意思,认为刘禅推脱是厌弃了诸葛亮,不愿意为他修庙选址,心中大喜,当即决定“为君分忧”。几天之后,李邈在朝堂上突然转变态度,从最开始的尊敬变成了讽刺,写了一篇《丞相亮卒上疏》,将诸葛亮贬低的体无完肤,还请求刘禅给已经死去的诸葛亮“定罪”。
刘禅看见那封奏疏之后,整个人被气的七窍生烟。刘禅虽然对诸葛亮颇为忌惮,但从小长在身边,到底还是有感情的。而此时诸葛亮刚刚辞世,他就全盘否定,这不是让蜀国上下心寒吗?到时候他这个国君还做不做了?本来李邈的仕途还是有希望的,但被他这么自作聪明的一闹,是彻底没命了。刘禅对李邈这个蠢材无话可说,直接将他斩首示众,以安民心。
惩处刘琰
李邈被杀后不久,另一位朝中重臣刘琰也被刘禅下令处决。如果说李邈是把刘禅太当回事,拍马屁拍错了地方而死,那么刘琰就是太不把刘禅当回事自作孽不可活。刘琰在蜀国中资历深厚,早在刘备还未建国之前就已经跟随左右了,也算是肱股之臣,如果不是他自己作死,编排散播国君的谣言,可能他也不会落得惨死的下场。
这个谣言最早始于他的妻子胡氏进宫一事。当时蜀国的王公贵族拥有逢年过节去宫里给太后请安的习俗,胡氏作为刘琰的嫡妻一直都按照传统去进宫请安。然而可能是太后过于喜爱胡氏,此次请安竟然留胡氏在宫中住了一个月之久才返回家中。这件事情让刘琰非常不爽,甚至猜测妻子与国主有染,才会回来的如此之晚。而且他不仅自己猜测,还到处传播这件事情。
刘禅在历史上的污名有很多,什么草包怂蛋,贪玩好色都有,但他毕竟是刘备的嫡子,也是被诸葛亮教导长大的,如此荒淫之事,他应该是干不出来的。反而刘琰这个人名声极差,不仅奢靡享乐,铺张浪费,而且极为刚愎自用,曾多次被诸葛亮训斥惩戒。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刘禅的耳中,此时正处于多事之秋,觊觎蜀国王位的势力不在少数,他自己行事都是慎之又慎,刘琰这诬蔑他的行为简直就是火上浇油。刘禅正需立威,毫不犹豫的就斩杀了刘琰,杀鸡儆猴让朝臣明白他也不是好欺负的。
斩首杨仪
前两位朝臣已经很让刘禅怀疑人生了,但他没想到的是,还有一个更离谱的人在等着他,此人就是杨仪。杨仪在班师回朝之前,自称是接到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杀死了蜀国最后一位厉害的武将魏延,口口声声称他有谋反之心,却拿不出证据来。刘禅对此事存疑,却也没有深究,仍旧忙着处理诸葛亮死后的“政治岗位”的变动。然而刘禅的宽宥却引来了杨仪的不满,他认为自己斩杀判臣,为蜀国立下大功一件,应该得到应有的恩赏,起码丞相的位子非他莫属。
然而刘禅却按照诸葛亮留下的遗命,将主政的权利交给了诸葛亮属意的继承人蒋琬,这让他十分不解。恼羞成怒的他竟然当着所有朝臣的大声嚷嚷着“谋反”的论调。杨仪的狂悖之言让刘禅勃然大怒,但他到底还是顾及了朝中老臣们的面子,只是将杨仪革职贬为庶人,保住了他的性命。可杨仪却并不知足,反而觉得是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不仅不服判决,还疯狂的上书弹劾蒋琬等人,大骂刘禅是昏君。
杨仪此举算是彻底触碰到了刘禅的底线,若是继续宽宥他,毕竟让世人与朝臣觉得他是个任人拿捏的君主,所以他接下来丝毫都未犹豫,直接把杨仪给当场处决。
结语:
世人都觉得刘禅是个草包,但从他连斩这三个大臣的狠辣决绝来看,他心计并不弱于刘备。杀死李邈,他安抚了诸葛亮派系的官员,稳定住了他们的心神。惩处刘琰,他保住了自己的名声,也维护住了皇家的体面。而诛杀杨仪则是震慑天下,让朝臣明白他的君主威严。
如此环环相扣,又有谁能说他只是个无能的后主呢?如此看来,他对外的憨厚蠢笨可能都是装出来的。也只有这样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才能在蜀国没落之后,仍然安稳的统治了29年。对于刘禅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