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诸葛亮和刘备关系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一直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何当了皇帝之后态度大变?
三国时期有很多的快意恩仇,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猛将谋士,他们留下无数的经典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其实这也是《三国演义》等名著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诸多的三国典故中,最有名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件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并且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漂泊半生的刘备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据有其一。
诸葛亮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刘备“三顾茅庐”也被看作是礼贤下士的代表,事实上在刘备人生后半段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对诸葛亮提出的建议并不那么言听计从,有时会进行筛选,有时候更是会完全置之不理,特立独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剧照
一、刘备称帝后对诸葛亮的态度
1、小事不听劝阻
刘备和诸葛亮关系的转折点,也是意见采取与否最突出的,就是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他对诸葛亮提出的建议很多时候都是直接拒绝的。
大慧举几个例子,比如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对手下四个声望最高的军事将领进行封赏,诸葛亮对其中黄忠的加封存在异议,还拿出镇守在荆州的关羽说事,认为关羽会第一个不允许黄忠和自己平起平坐。
但是刘备并没有采取诸葛亮的意见,至于关羽方面的问题,刘备也表示自己完全可以好好处理,就这样黄忠领有了后将军一职。
拿下西川之后,刘备打算寻找当地有才的人来为己所用,而对于自己不利的人,也毫不手软。这个时候有个叫张裕的名人多次挑衅,刘备准备斩杀,诸葛亮就说情,理由此人是当地名士,有师出名门,如果斩杀,于公于私都毫无利处可言,而刘备对这番话听都没听,直接把张裕给砍了。
2、大事不闻不问
其实这些还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两人之间最大的分歧,也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是在夷陵之战的决策上。刘备是坚决要去打东吴的,但是,联合东吴共同对抗曹魏是诸葛亮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所以他对刘备的这个决定是极不赞成的。
不过,考虑到自己的兄长诸葛瑾目前正在东吴孙氏麾下效力,出于避嫌,他不能明确的表达这个主张。事实上从蜀汉建立之后,诸葛亮在政权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只要是他不发表意见,就是在反对。
当然了,他还有其他的方法,那就是让赵云、黄权等重量级的人物去劝谏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也是老牌的政治家,我认为刘备对这一切都是了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的,只不过碍于君臣关系,他不会直接挑明而已。
图片:诸葛亮剧照
不仅仅是刘备成功伐吴,还进行了著名的夷陵之战,这一战,本来占据绝对优势的蜀汉军队瞬间崩溃,以惨败而收场。
诸葛亮在得知这一切后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如果法正还活着,那么一定可以劝阻陛下东征的”。这句话我们仔细品一下是意味深长的,最直接发映出的就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并非言听计从。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刘备刚刚请其出山的时候礼遇有加,甚至关羽、张飞等将领也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所谓“鱼水关系”就是这么来的,刘备之前如此倚重诸葛亮,为什么当了皇帝之后就态度直转急下了呢?
二、刘备不听诸葛亮建议的原因
1、前后形势的不同
诸葛亮刚刚加入刘氏集团时,老大刘备极其窘迫,不仅没有可以容身的地盘,手下的兵士将军也捉襟见肘,演义里就讲他兵不过千,而将只有关、张、赵等人。
好不容易投靠了宗亲刘表,还被不断猜忌排斥,在一个小小的新野驻扎,时刻充当曹操南下时的炮灰,不过刘备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在休养生息的同时不断总结之前失败的教训,并且还发展自身的实力。
这个时候他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手下没有一等一的人才可用,他本人文治武功又很一般,所以诸葛亮的出现正好弥补上了这个缺陷。或者换句话说,诸葛亮的加入,正式让刘氏集团成为了一股完整的政治势力。
从刘备的角度看,他要不断跟着诸葛亮学习,把他当老师一样对待,老师教学生,当然会言听计从了,我们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惯有印象也是这么得来的。
不过大家不要忘了,刘备本身还是一方势力的首领,他要主导大方向,还要把治国方略落实到实处去,如果什么事情都由诸葛亮做主,那自己和傀儡有什么差别呢?
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资本越来越丰厚,政治经验也越来越充足,这个时候刘备就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办事了。
诸葛亮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做事说话分寸都拿捏的很到位,尽量去维护刘备在集团内部的权威。
图片:刘备把诸葛亮当老师一样对待剧照
2、诸葛亮自身的短板
虽然在演义和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从文到武,从五行八卦到呼风唤雨好像无所不能,事实上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也有自身的缺点。
在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这个人治理国家的能力其实比带兵打仗要强,大慧认为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
刘备一直让诸葛亮在外交和地盘治理上发光发热,大部分的军事行动都是自己去主宰,这说明刘备很了解诸葛亮的长处在哪里,虽然赢得了治理国家的好名声,可军事上的磨炼始终有所欠缺,日后的多次北伐就很好的表现出来了。
平心而论,但凡是遇到重大的抉择,只要是牵扯政治方面的,刘备一般比较尊重诸葛亮的意见,但是到了军国大事上,只要是两人有了分歧,刘备大概率不会选择,或者不完全选择诸葛亮的建议。
他了解诸葛亮的短板在哪里,对他的意见最多是进行参考,在这一点上,法正的作用就要比诸葛亮重要上不少。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