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出师表》相信各位都不陌生,这篇表文拥有不少金句,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贞不二,以身许国的决心。《出师表》读完后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但诸葛亮似乎也透露出了一些对蜀国未来的担忧,特别是后主刘禅,诸葛亮对他并不放心。关于《出师表》的真实含义有很多种解读,甚至有人说诸葛亮实际上是暗藏威胁,这种说法究竟有无道理呢?下面就来分析看看。
《前出师表》问世近1800年来,后人读之,仍未尝不掩卷慨叹,此乃诸葛亮的忠君报国、救亡图存的肝胆之言、肺腑之音。这文章既是臣子对君王的劝谏之词,也是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似父亲一般威严,也如母亲一样慈爱,一片用心藏文章,忠义深情寄翰墨,时隔千年,读来仍旧令人感慨系之,催人泪下。
表文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起笔,深痛先帝壮志未酬,却不幸驾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语句寥寥,直奔主题,点明天下大势,蜀汉王朝内忧外患、国步艰难的形势让诸葛亮心中充满忧虑。
诸葛亮在北伐之前上书《前出师表》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劝请,二是明志。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想通过此次上表,安排好蜀汉国内的人事安排,分配好文臣武将各自的职能,确定好政府运行准则,以保证政局的稳定,从而有力地支援战争。
①劝请。即对刘后主的进言,荐能人志士,谈治国大计,以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除去忧虑当时蜀汉王朝的内忧外患,诸葛亮还必须要处理好与刘禅的关系。他们既有君臣之分,也有“父子”之别,所以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既要尽人臣之礼,又要有父辈之尊,既不能以训诫的口吻,也不该用谦卑的语气,要不卑不亢,方为得体。
诸葛亮概括谈了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之后,他对刘禅劝诫说,“诚宜开张圣听”,不能只听那些阿谀谄媚的奉承之词,而应该广泛地倾听文武百官的推心置腹的忠诤之言,继承和发扬先帝那种求贤若渴,从谏如流的美德,“以光先帝遗德”,才能“恢弘志士之气”,使得全朝的文臣武将,同心同德,辅佐蜀汉,共图大业。
另一方面,刘禅也“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即作为帝王就该有帝王的样子,不能自甘堕落,不能自暴自弃,听从佞臣们的摆布,从而“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还说,刘禅作为蜀汉的帝王,只有“ 陟罚臧否”,严明公正,才能凝聚人心,内外一体,“不宜偏私”,分辨忠奸,辩别贤愚,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连用“宜”、“不宜”,态度明朗,言辞恳切,反复强调,唯恐有失,可见他对刘后主的殷殷期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既是真实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刘禅的警醒,亲贤远佞实为关系到蜀汉兴衰存亡的大事。最后还追加了一句补充,先帝生前每每谈及桓帝和灵帝时期的腐败昏聩,莫不为之叹息痛恨,此间种种,由不得刘禅无动于衷,冥顽不灵。只有“亲贤臣, 远小人”,才能广纳“贞良死节之臣”的忠言,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完成先帝的遗愿。
②明志。即向刘禅表明自己的忠贞不二之心。
在前面教刘禅如何施政之后,诸葛亮忽而宕开笔墨,自叙平生志向,追叙自己21年来兢兢业业,报效蜀国的经历,旨在表明自己的忠贞之心。
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懂得刚柔并济,安抚人心。他知道自己大权在握,树大招风;知道刘禅并非“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知道自己不能只对刘禅做训导,制规定,还得考虑两人之间君臣关系的微妙。于是他坦诚相待,诚挚恳切地自剖心迹,向刘禅披肝沥胆,表述忠心,希望刘禅消除疑虑,勿信谗言,说明自己的所作所为,皆是遵循先帝的旨意,自己并无不轨之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最后,诸葛亮即将离开帝都,奔赴前线,唯恐后方有失,所以再次强调郭攸之、董允等人职责, 劝诫刘后主“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并与开头举荐文武贤臣相呼应。
通观全文,六百余字有十三处提及“先帝”,虽是诸葛亮极力表达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报效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之心,也是用来激励、鞭策后主“以光先帝遗德”,千万不要辜负先帝的殷殷期望和群臣的耿耿忠心。
不过还有人这样解读出师表,认为诸葛亮实则是在暗示刘禅。
第一段
现在是危急的时刻,大家勤劳不懈,舍生忘死是因为你爹刘备。我们服从你不是因为你是皇帝,而是因为先帝对我们好,所以你要老实一点。
第二段
说侍卫和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该奖励就奖励,该惩罚就惩罚,千万不要法外开恩。这段话的意思是侍卫和臣僚都是我的人,你别乱动,而你的亲戚犯了法依然要严惩,不然走着瞧。
第三四段
诸葛亮往刘禅身边安插自己的人,而且说这是刘备认可的,如果你不用,那你就是不孝,我随时可以给你换下来。
第五段
诸葛亮觉得对的人,那就是对的。诸葛亮是有定义好人还是坏人的权利的。而且现在有的这些成就都是因为我和先帝共同打拼的。
第六七段
是说“我”早期的时候非常落魄。我能成为丞相都是因为先帝认可,是他觉得我办事可靠,而我也确实这二十一年都尽心尽力。我也特别想去打仗,至于我走了,郭攸之费祎董允想干什么你别拦着。再后面的就是你要完全听我们的,如果你反抗一下,那就是因为你没听费祎他们的忠言。
不过这种解读似乎就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在多数人眼中,诸葛亮并非沉迷权贵之人,他对刘禅只是好心劝告,更重要的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战略博弈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都督先后执掌东吴军政大权,他们或以火攻破曹,或...
周瑜 吕蒙 2025-09-30 污点与功绩交织:马超是否配得上五虎上将之名的历史审视在蜀汉政权“五虎上将”的荣耀殿堂中,马超始终是争议最大的存在。这位曾割据凉州、威震关中的枭雄,既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标签被史书诟病,又因“文韬武略过人”的才...
马超 2025-09-30 陈泰:名门之后的三国名将与忠臣悲歌陈泰(200年—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于汉末名门颍川陈氏。其家族世代显赫,祖父陈寔以德行著称,父亲陈群是曹魏司空、九品中正制的创...
陈群 2025-09-30 乱世枭雄的制胜密码:曹操成功的多维战略解析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刘备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表里”之辨——从战绩差异看战略与战术的互补性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三国名将高览:实力与结局的双重解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中,袁绍麾下的“河北四庭柱”以勇武闻名,其中高览作为与颜良、文丑、张郃齐名的猛将,其生平与结局始终笼罩着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迷雾。通过正史记...
文丑 张郃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三国武力巅峰对决:赵云与许褚的实力深度解析三国时期,赵云与许褚作为蜀汉与曹魏的标志性武将,其武力值与军事能力常被后世热议。若以正史记载与演义情节为基准,从个人战力、军事指挥、战略眼光三个维度综合对比,赵...
赵云 2025-09-30 鲁肃接任周瑜: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选择公元210年,赤壁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却在巴丘病逝,年仅36岁。这位以火攻破曹、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军事奇才,临终前却将兵符交予一位“资历尚浅”...
周瑜 2025-09-30 傲世群雄的武圣,为何独敬“三姓家奴”吕布?在三国武将的星空中,关羽始终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万人敌”的武勇威震华夏,却也因“善待士卒而轻士大夫”的傲慢性格饱受争议——无论是马超、黄忠等同僚,还是曹仁...
马超 关羽 2025-09-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