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倾尽全国财力迁都北京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永历十九年四月某一日的深夜,刚刚被定为都城不足数月的北京城风雨大作,雷声轰鸣,突然数道雷击接连轰向了北京皇宫方向,不久新修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在那科学不发达,又极其迷信的封建时代,皇宫的大殿被雷击而毁,这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上天在告诫王朝的统治者,就是不满现如今的当朝皇帝。如此,当时的大明皇帝朱棣顿时就升起一股不详的预感,他认为自己的执政已经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天怒人怨”,所以为了赶紧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他向全国颁布诏书,希望能告诉他上天到底想告诫他什么?
此后,很快礼部主事萧仪就上奏于朱棣,他说都“三大殿遭受雷击是因为迁都的关系,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不但诸事不便,就连大明的龙脉也被落在了南京,这是大不敬的事情”,朱棣在看到这个奏章后,顿时震怒无比,迁都一事本就有很多人反对,现在居然有人把三大殿被雷击一事与迁都一事联系起来,这不就是说朱棣执意迁都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吗?所以不久,萧仪就被朱棣以“谤君之罪”处以极刑。
但是萧仪虽被处死,可还是抵挡不住其他的一部分官员,尤其是言官,他们借三大殿雷击一事来反对朱棣的迁都,并希望朱棣将都城迁回南京。可是此时的朱棣却丝毫不接受那些言官的建议,即使是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三大殿被雷击是因为朱棣迁都的缘故,朱棣也丝毫不为所动,他依然是固执己见,不妥协半分。
那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朱棣宁愿背负着被上天惩罚的厄运,宁愿杀掉那些反对他迁都的忠臣,他也不愿意迁回南京,而是始终固执要将都城定在北京呢?
其实早在朱元璋立国之时,他就觉得南京始终不适合定位一个王朝的都城,因为南京处于江南,要想控制辽阔的北方似乎有些鞭长莫及。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经下过一道诏书:“江左开基,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就是当时朱元璋曾想过建立南、北两个都城,以南京为南都,开封为北都,以此来巩固明朝对于南北疆土的控制。
但是因当时明朝才刚开国,且刚从战乱中走过来,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所以此时不宜大动干戈,花费巨资去再建都城。于是,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始终未完成建立南、北两京的设想。而到了明惠帝时期,因惠帝着重于“削藩”,所以无暇他顾建新都一事。
直到朱棣登基后,建新都一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而朱棣之所以会将新都一事提上日常,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朱棣在南方已失去“统治基础”。因“靖难”的缘故,朱棣在占领南京后,为了坐稳皇帝宝座,他对建文旧臣大开杀戒,诛杀了大量的前朝百官,而在当时支持建文的多数都为江南士族,也就是说朱棣诛杀了大量的江南士族中人。我们要知道,当时掌控南方的不是百姓,而是那些士族,如此朱棣这般大开杀戒,自然就得罪了整个江南,在江南朱棣自然也就待不下去了,也就是失去了统治的基础。
第二、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刚才也说了,朱棣在南京的大开杀戒,已经是逐渐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支持,如此他在南方自然是待不下去了,那南方不能待,他还能去哪里呢?显然处于北方要地,又是朱棣的老巢,北京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啦!朱棣21岁就在北京镇守一方,直到“靖难”夺得帝位后,朱棣在北京已经营了20余年的时间,北京早已被他打造的如铁桶一般,民心、军心皆向着他,在这里定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北京能支撑朱棣“镇压四夷”的雄心。朱棣自登基后就有“欲威制万方”、“君主华夷”、“控四夷创天下”的雄心,而若想完成这一雄心,则势必是不能带着南京这个偏安江南的地方,显然在当时只有北京能够完成朱棣的雄心。如《谏北幸》所言:“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本地所生,人马勇劲,亡辽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清初孙承泽也说“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可以说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只要控制住北京,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力量,任何一个人都能掌控住北方,并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绝对的压制 ,正所谓“内略中原,外控蒴漠”。
第四、迁都北京能强有力的压制北元。明初,明朝虽将元朝赶出中原,但是逃亡漠北的元朝依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实未始亡耳。于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塔,纳哈出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引军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明末纪事本末》),他们拥兵扼寒,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再次南下,伺机光复元朝曾经的荣耀,可以说以他们的实力依然是拥有复辟的可能。
而到朱棣时期,虽然北元已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但他们也仍然对明朝有着严重的威胁,且他们也时不时的会骚扰明朝的北方边界,所以说如果这个时候明朝还将都城设在南京,明朝将很难控制出北方之地,因此迁都北方无疑是最为稳妥的做法,这样既能控制北方之地,又能对北元形成强有力的压制,实在是一举两得之事。
可以说正是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才让朱棣始终固执己见的要迁都北京,即使是在被认为“天怒人怨”的时候,他也依然坚持要把都城设在北京的原因。总得说朱棣迁都北京就是为了自己的帝位,就是为了明朝的将来,就是为了雄霸四夷。
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永乐大帝:铁血与文治交织的盛世华章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帝位,开创了“永乐盛世”,其文治武功不仅重塑了大明王朝的格局,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史》以...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9 靖难风云中的藩王抉择:站队、观望与政治博弈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这场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不仅改写了明朝历史,更将二十余位藩王推向了权力博弈的漩涡。在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对决...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29 永乐大帝的雄图:朱棣登基后的改革与扩张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改元“永乐”。这位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帝王,并未沉溺于权力巩固,而是以惊人的魄力开启了一...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24 永乐后宫血案:朱棣屠杀三千宫女的真相与权力逻辑1420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爆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后宫惨案。据朝鲜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因宠妃权贤妃暴毙,牵连出所谓“谋逆”阴谋,竟下令将近三千名宫女凌迟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0 铁血丹心镇南疆:明初靖难功臣顾成的传奇人生在明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顾成以独特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成为跨越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的传奇人物。他既是朱元璋帐前“以勇选为亲兵”的猛将,又是朱棣靖难之役...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0 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深层用意:宗法、权谋与未来的交织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立储问题上做出关键抉择:将肥胖臃肿、不善骑射的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而非更符合其尚武气质的次子朱高煦。这一决策背后,交织着宗...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17 靖难烽烟中的生死迷局:建文帝逃亡路线与历史真相的考古解密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的浓烟中,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成为明朝最持久的政治谜题。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攻破应天府后,官方史书宣称...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17 靖难烽烟后的权力阴影:建文帝生死谜局中的政治博弈与历史真相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的浓烟中,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成为明朝最持久的政治谜题。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攻破应天府后,官方史书宣称...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17 夺位者的历史分野:李世民与朱棣口碑差异的深层逻辑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均以非正常手段登上帝位,但二者在后世评价中却呈现显著差异:李世民被奉为“千古一帝”,朱棣则长期背负“篡位者”的争议标签。这...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