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倾尽全国财力迁都北京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永历十九年四月某一日的深夜,刚刚被定为都城不足数月的北京城风雨大作,雷声轰鸣,突然数道雷击接连轰向了北京皇宫方向,不久新修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在那科学不发达,又极其迷信的封建时代,皇宫的大殿被雷击而毁,这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上天在告诫王朝的统治者,就是不满现如今的当朝皇帝。如此,当时的大明皇帝朱棣顿时就升起一股不详的预感,他认为自己的执政已经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天怒人怨”,所以为了赶紧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他向全国颁布诏书,希望能告诉他上天到底想告诫他什么?
此后,很快礼部主事萧仪就上奏于朱棣,他说都“三大殿遭受雷击是因为迁都的关系,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不但诸事不便,就连大明的龙脉也被落在了南京,这是大不敬的事情”,朱棣在看到这个奏章后,顿时震怒无比,迁都一事本就有很多人反对,现在居然有人把三大殿被雷击一事与迁都一事联系起来,这不就是说朱棣执意迁都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吗?所以不久,萧仪就被朱棣以“谤君之罪”处以极刑。
但是萧仪虽被处死,可还是抵挡不住其他的一部分官员,尤其是言官,他们借三大殿雷击一事来反对朱棣的迁都,并希望朱棣将都城迁回南京。可是此时的朱棣却丝毫不接受那些言官的建议,即使是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三大殿被雷击是因为朱棣迁都的缘故,朱棣也丝毫不为所动,他依然是固执己见,不妥协半分。
那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朱棣宁愿背负着被上天惩罚的厄运,宁愿杀掉那些反对他迁都的忠臣,他也不愿意迁回南京,而是始终固执要将都城定在北京呢?
其实早在朱元璋立国之时,他就觉得南京始终不适合定位一个王朝的都城,因为南京处于江南,要想控制辽阔的北方似乎有些鞭长莫及。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经下过一道诏书:“江左开基,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就是当时朱元璋曾想过建立南、北两个都城,以南京为南都,开封为北都,以此来巩固明朝对于南北疆土的控制。
但是因当时明朝才刚开国,且刚从战乱中走过来,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所以此时不宜大动干戈,花费巨资去再建都城。于是,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始终未完成建立南、北两京的设想。而到了明惠帝时期,因惠帝着重于“削藩”,所以无暇他顾建新都一事。
直到朱棣登基后,建新都一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而朱棣之所以会将新都一事提上日常,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朱棣在南方已失去“统治基础”。因“靖难”的缘故,朱棣在占领南京后,为了坐稳皇帝宝座,他对建文旧臣大开杀戒,诛杀了大量的前朝百官,而在当时支持建文的多数都为江南士族,也就是说朱棣诛杀了大量的江南士族中人。我们要知道,当时掌控南方的不是百姓,而是那些士族,如此朱棣这般大开杀戒,自然就得罪了整个江南,在江南朱棣自然也就待不下去了,也就是失去了统治的基础。
第二、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刚才也说了,朱棣在南京的大开杀戒,已经是逐渐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支持,如此他在南方自然是待不下去了,那南方不能待,他还能去哪里呢?显然处于北方要地,又是朱棣的老巢,北京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啦!朱棣21岁就在北京镇守一方,直到“靖难”夺得帝位后,朱棣在北京已经营了20余年的时间,北京早已被他打造的如铁桶一般,民心、军心皆向着他,在这里定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北京能支撑朱棣“镇压四夷”的雄心。朱棣自登基后就有“欲威制万方”、“君主华夷”、“控四夷创天下”的雄心,而若想完成这一雄心,则势必是不能带着南京这个偏安江南的地方,显然在当时只有北京能够完成朱棣的雄心。如《谏北幸》所言:“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本地所生,人马勇劲,亡辽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清初孙承泽也说“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可以说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只要控制住北京,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力量,任何一个人都能掌控住北方,并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绝对的压制 ,正所谓“内略中原,外控蒴漠”。
第四、迁都北京能强有力的压制北元。明初,明朝虽将元朝赶出中原,但是逃亡漠北的元朝依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实未始亡耳。于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塔,纳哈出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引军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明末纪事本末》),他们拥兵扼寒,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再次南下,伺机光复元朝曾经的荣耀,可以说以他们的实力依然是拥有复辟的可能。
而到朱棣时期,虽然北元已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但他们也仍然对明朝有着严重的威胁,且他们也时不时的会骚扰明朝的北方边界,所以说如果这个时候明朝还将都城设在南京,明朝将很难控制出北方之地,因此迁都北方无疑是最为稳妥的做法,这样既能控制北方之地,又能对北元形成强有力的压制,实在是一举两得之事。
可以说正是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才让朱棣始终固执己见的要迁都北京,即使是在被认为“天怒人怨”的时候,他也依然坚持要把都城设在北京的原因。总得说朱棣迁都北京就是为了自己的帝位,就是为了明朝的将来,就是为了雄霸四夷。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皇位继承问题,始终与宗法血缘的争议紧密交织。这位以“大礼议”震动朝野的君主,其血脉归属不仅是历史学界的焦点,更折射出明代宗法制度的深层矛盾。...
朱厚熜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8 盛庸:靖难烽烟中的忠烈悲歌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金陵城破的烽烟中,盛庸单骑跪于朱棣马前。这位曾让燕军闻风丧胆的南军统帅,此刻褪去历城侯的蟒袍,以最卑微的姿态向新君献上佩剑。然而,这...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盛庸 2025-09-15 朱棣是否知晓帖木儿东征:历史迷雾中的战略博弈公元1404年冬,中亚草原上寒风凛冽,帖木儿帝国的大军正沿着天山南麓向东方推进。这位征服了半个亚洲的“跛子征服者”,将矛头指向了万里之外的大明王朝。而此时,南京...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5 明朝的篡位皇帝:朱棣的权力博弈与历史影响在中国古代皇权传承的谱系中,明朝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制度根基,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仍被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更迭打破。明成祖朱棣,这位以“靖难之役”推翻侄子建文帝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5 永乐迁都:朱棣1421年定鼎北京的深远抉择明成祖朱棣的迁都之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决策。这场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历经十八年筹备的迁都工程,最终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1...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9 耿炳文死守不战:能否成为拖垮朱棣的战略?靖难之役初期,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这位以防守著称的老将,在真定之战中采取“据城坚守、伺机出击”的策略,与朱棣的骑兵...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9-03 方孝孺十族之殇:873条生命背后的忠节与暴政在中国古代株连刑罚的残酷历史中,“诛十族”是仅见于明代的极端案例。1402年,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处以“诛十族”之刑,其宗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1 朱高炽禁海:一场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拨乱反正”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于北征归途,其长子朱高炽以“仁宗”之号登基,开启了大明王朝短暂却关键的“洪熙之治”。这位在位仅九个月的皇帝,却以一道禁海令引发后世...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28 朱棣靖难成功: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朝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燕王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地起兵,最终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开创永乐盛世。这场看似以弱胜强的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21 姚广孝的三大预言:历史迷雾中的权谋与天命在明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姚广孝以“黑衣宰相”的身份独树一帜。这位兼具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通阴阳术数的谋士,不仅主导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战略布局,更以三则预言为后世留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姚广孝 2025-08-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