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秦昭襄王任命魏冉为丞相,两年后,这位与白起有深厚友情的大秦权臣成为了白起的推荐人,两人共同拉开了秦国图谋天下的霸业。秦与六国争雄的局势成就了白起,但因为他的百战百胜,不仅让敌国闻风丧胆,就连同朝为将的风光也被他近乎夺走。主张“得蜀即得楚”的司马错、长平之战被临阵换将的王龁、几乎灭亡了赵魏韩的蒙骜,虽然相比白起有些逊色,但他们也为秦灭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鲜为人知的大秦名将都有哪些斐然战绩?
一、权臣论战,灭蜀望楚
司马错为秦国宿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夹在秦国与楚国中间的巴国和蜀国相争,而且两国都向秦国告急。在是否出兵插手巴蜀之争时,大夫司马错和相国张仪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张仪入秦,补齐了秦国在外交的短板,而且这个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纵横家十分得秦惠文王的信任,司马错敢于与张仪辩论就已经很有勇气了。
秦惠文王想要吞并巴蜀,但怕韩国趁虚而入,张仪很显然懂得王上心思,将称霸天下之事说得天花乱坠:“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司马错听罢冷笑一声,对脑子还算清醒的秦王说道:“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张仪之策虽然诱人,但攻韩、劫周、图谋天下的念头还是在梦里想想吧,此举不仅不会给秦国带来任何利益,反而是惹祸上身,被其余五国群起攻之,“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虽然有危言耸听的成分,但秦惠文王不是个鼠目寸光之人,因此他更加赞同司马错的建议,后来事实也证明了秦惠文王的投资是正确的,虽然证明所需要的时间非常之久。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但有地利优势的蜀国并没有就此臣服,反而在暗地里搞事。秦武王元年(前310),蜀相陈庄叛秦,秦武王任命了熟悉蜀国道路的司马错前去平叛;秦昭襄王六年(前301),蜀地郡守、蜀侯公子煇叛秦,又是司马错前去平叛,这次之后巴蜀之地才安定下来。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司马错担任秦国国尉,这是他担任最高职位,仅两年后,司马错的国尉一职被更年轻更有背景的白起接替,司马错的仕途开始走下坡路。
司马错是个实诚人,哪怕不再受秦王器重也无怨无悔,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司马错担任左更,夺取魏国的轵地、韩国的邓地;秦昭襄王十八年(前289),司马错担任客卿,与白起联手,共夺魏国六十一城;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司马错再败魏国,夺取安邑;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司马错终于实现了与张仪的争论,带兵从蜀地进攻楚国,“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二、名将之副,临危受命
长平之战,既是白起表演的舞台,也是王龁的崛起之时。秦赵长平之战起源于两国关于上党郡的争夺。上党本属于韩国,在白起率军攻打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后,上党就被彻底切断了同韩国的联系,“野王降秦,上党道绝”,上党郡太守冯亭心一横,拉着整个郡投靠了赵国。眼看本唾手可得的土地投入敌国的怀抱,秦昭襄王自然心有不甘,于是派了左庶长王龁前去与赵将廉颇相持。廉颇老矣,不是王龁的对手,只能固守营垒。而在赵王听信谣言,临阵换将后,王龁也被换成了白起,丢失了这份最大的战功。
在白起死后,秦军瞬间分崩离析,不仅进取无果,还被信陵君魏无忌率领的合纵联军杀得大败。眼看告急的信纸如飞雪般袭来,就连不可一世的秦昭襄王也慌神了,就在赵国国都邯郸久克不下,各国援军蜂拥而至之时,王龁带领秦军主力火速撤离,并在汾城进攻合纵军,斩首六千,有两万人死在了黄河里。秦庄襄王三年(前247),王龁又带着旧耻重新来到上党,“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秦王嬴政即位后,王龁还以将军的职位与吕不韦等人共同辅佐朝政。
三、力压三晋,数战连克
蒙骜本是齐国人,在齐国郁郁不得志后,蒙骜便来到了秦国,被秦昭襄王尊为上卿。直到秦庄襄王时期,蒙骜才脱颖而出,成为秦国外战的主力。秦庄襄王元年(前249),蒙骜受命攻打韩国,得成皋、巩二城,秦国在这里设置了三川郡,“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昔日的战国“首霸”,如今只是刀板上的鱼肉,魏国只得任由秦国在国都面前耀武扬威而丝毫没有其他办法。之后蒙骜便活跃在打压赵魏韩的最前线上,接连攻城略池,直到他也遇上了秦国最头疼的对手之一:信陵君魏无忌。
虽然三晋不成气候,但魏国的魏无忌却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不仅逆转了长平之战后秦国的优势,还接连大败了王龁等人。在夺取赵国三十七座城池之后,蒙骜对上了魏无忌和五国联军,他也步了王龁的后尘。但魏王是个猜忌心极重的人,秦王一边派人离间魏王和魏无忌的关系,一边命令蒙骜进攻魏韩,夺取韩国十三城和魏国氏篸、有诡二城。秦王政四年(前243),在得知魏无忌郁郁而终后,蒙骜立刻出击,“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
春秋战国战乱不止,同时也是将星贤臣辈出的时代。白起大战连胜,杀人如麻,可以说是秦国乃至战国的第一名将。也许是白起的光环太过耀眼,就连李牧、王翦、廉颇比之都有些许逊色,更别说其他人了。虽然被白起的光环压制,但司马错、王龁、蒙骜率领的秦军依然能够驰骋沙场间,与六国争雄,并为秦灭六国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足以称为“名将”了。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 霍去病与白起:跨越时空的战神之辩在中国军事史上,霍去病与白起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分别以“闪电战神”与“杀神”的威名震撼后世。若以军事成就、战术创新、历史影响为坐标,二者虽分属不同时代,却可展开...
白起 霍去病 2025-08-27 秦昭襄王:大秦帝国的奠基者与战略大师在战国纷争的烽火中,秦昭襄王嬴稷以五十六年执政生涯,将秦国从区域强国推向统一天下的临界点。他不仅以军事征服震慑六国,更以政治智慧重构战国格局,其战略眼光与执政魄...
秦昭襄王 2025-08-25 王龁与白起:秦国军中的双璧与权力博弈在战国末期秦国的军事版图中,王龁与白起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将领。他们既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又在权力漩涡中暗自角力,共同书写了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关键篇章。一、战场上的黄...
白起 王龁 2025-08-19 郭开:以谗言为刃的“战国第一猛将”在战国名将如云的史册中,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威名如雷贯耳,但若论“战绩”之震撼、手段之狠辣,赵国佞臣郭开却以另类方式被后世戏称为“战国第一猛将”。他未领一兵...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8-05 伊阙之战双方兵力考辨:白起以弱胜强的军事密码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洛阳龙门),秦将白起以12万秦军对阵魏韩24万联军,最终斩首24万、俘虏主将公孙喜,彻底扫平秦国东进中原的障碍。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白起“...
白起 2025-08-01 伊阙之战:二十四万将士的血色黎明——解析战国规模歼灭战的代价与影响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一场载入史册的歼灭战在此爆发。秦将白起以十余万兵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斩首数量创下战国时期新纪录。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
白起 2025-07-31 赵奢为何未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战国时期,名将辈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同样战功...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7-25 白起一生斩首多少人:血色数字背后的战争逻辑与历史争议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以“战神”之名威震六国,其军事生涯中斩首敌军的数量之巨,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白起指挥的战役中,仅明确...
白起 2025-07-17 白起若置身三国:战神之姿能否续写不败传奇?在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白起以“人屠”之名成为战国军事的巅峰符号。他一生征战37年,斩敌百万,创造了长平之战45万赵军全歼的冷兵器时代纪录。若将这位“战神”置于三...
白起 2025-07-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