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改道历史
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
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
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进入近代,国难与河患同作。黄河在1841、1842、1843、1851年发生了4次大的溃决。就这4次黄河溃决的原因而言,除特大洪水外(1843年洪水被认为有历史调查以来的最大洪水),下游河道淤垫是最主要的原因。黄河在近代之初连续大范围的溃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黄河已经到了改道的前夜。
其实,自清代以来,让黄河改道北流的呼声就不绝于耳。魏源在1842年就建议用人工的方式,使黄河改道北流。理由是:“由今之河,无变今之道,虽神禹不能为功。”“使南河尚有一线之可治,十余岁之不决,尚可迁延日月。今则无岁不溃,无药可治,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魏源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1页)。
1855年8月1日(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决之后,黄水将口门刷宽达七八十丈,一夜之间,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而清政府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度。
一时间黄水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余里不等。由于铜瓦厢地处河南东部,改道之后黄水北徙,流向直隶和山东,因此河南主要受冲的灾区只有兰仪、祥符、陈留、杞县等数县,“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再续行水金鉴》卷92,第2392页)。直隶的开州(今河南濮阳)、长垣(今属河南)、东明(今属山东)等州县,也成了黄水泛滥的区域。
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前的流经路线是:大体上经过现在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山东的曹县、单县;安徽的砀山、萧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阜宁、滨海等入黄海。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清初,康熙皇帝曾任用靳辅大治黄河,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不治海口,而惟务泄涨,导致海口渐淤,河底渐高。自清中期以来,黄河下游的决口日渐频繁。据统计,清初至鸦片战争近200年间,黄河决口达361次,平均约每6个多月一次,与明代平均约7个月决口一次相比,总体来说可谓每况愈下。
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公元前190年,长安城相国府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强撑病体,在竹简上写下最后一笔公文后,伏案而逝。这位在汉初政坛以“饮酒不理政事”闻名的丞相,正是西汉开国元勋曹...
2025-10-15 濂溪遗韵:周敦颐的著述与人生轶事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闻名于世。他不仅在哲学领域构建了宋明理学的基石,更以清廉自守的为官之道和充满智慧的轶事典故,成为后世士人精...
2025-10-15 濂溪开宗:周敦颐对思想与理学的奠基性贡献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以《太极图说》与《通书》为基石,构建了融合儒道佛思想的哲学体系,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与“诚”的心性论不仅重塑了儒家思想框架,更...
2025-10-15 湖湘学派的中流砥柱:张栻教育思想与理学体系的双重建构南宋乾道年间,岳麓书院山长张栻与朱熹的"朱张会讲"引发千人听讲的学术盛况,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思想交锋,不仅奠定了湖湘学派的理论...
2025-10-15 文彦博:诗书传世,轶事流芳——北宋名相的双重遗产北宋四朝元老文彦博(1006-1097),以政治家的睿智与文人的雅趣,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其作品虽历经千年散佚,但现存诗文仍可窥见其思想脉络;而流传于世...
2025-10-15 濂溪先生周敦颐:从月岩悟道到理学开山的传奇人生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初五,湖南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永州市道县)的周家迎来第三个孩子——周敦颐。这位生于端午的婴孩,在三十余年后以《太极图说》《爱莲说》等...
2025-10-15 文彦博:北宋贤相的治世智慧与人生境界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山西介休的文氏家族迎来一位注定载入史册的少年——21岁的文彦博以进士身份踏入仕途。这位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的宰相,以“公忠...
2025-10-15 王商:忠直之臣的陨落与西汉外戚专权的暗影王商(?—前25年),字子威,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人,西汉晚期著名政治家、外戚。他出身皇室姻亲,以刚正忠直著称,却在权臣王凤的倾轧下含冤而死,其人生轨迹折射出...
2025-10-14 皇权阴影下的家族狂欢:东汉外戚势力膨胀的制度性溃败东汉章帝年间,窦宪以低价强购沁水公主园林的事件,揭开了外戚势力凌驾皇权的序幕。这位因妹妹成为皇后而平步青云的权臣,不仅公然侵占皇室财产,更在章帝质问时以“指鹿为...
2025-10-14 三国烽烟中的将星对决:魏延与马岱的实力解构与命运分野三国时期,蜀汉阵营中魏延与马岱的恩怨纠葛,既是个人命运的激烈碰撞,也是蜀汉后期军事格局的缩影。从战场交锋到权力博弈,两人的实力差距与命运走向,折射出乱世中武将的...
2025-10-1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