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史资料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叔叔谋反,朱瞻基没杀他,只软禁,好吃好喝供着,逢年过节还去探望。但3年后,叔叔伸脚绊了他,当场被扣在300斤的铜缸里,活活烤死,10个儿子也尽数被杀。
谋反是大罪,可朱瞻基似乎并不在意;
被绊是小事,可朱瞻基却勃然大怒。
是朱瞻基太小气,还是事情背后有隐情?
朱瞻基是明君,文武双全、雄韬伟略,为何在对待叔叔这件事上,暴虐得如此小孩子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叔侄俩的恩怨情仇。
闹着玩一样的“谋反”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5位皇帝,也是朱棣最宠爱的“皇太孙”,他继位后,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缓和社会矛盾,开创了“仁宣之治”,是不可多得的一代明君。
他的叔叔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儿子,被封为汉王。
这是个非常擅长打仗的人,曾在靖难中,帮助朱棣脱围,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史》:“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靖难时屡有战功,江上之急,庶人战尤力。”
在朱高煦眼中,太子哥哥一无是处,除了生下了个好儿子,被朱棣喜欢,剩下的一无是处。
事实可能也差不多。
在史书的记载中,太子朱高炽,身材肥胖,连路都走不了,需要人扶着。为人胆小懦弱,没有多少军功。
朱棣也不喜欢这个儿子,但为了把皇位留给孙子朱瞻基,他还是把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朱棣是造反起家,抢的就是侄子的皇位。
朱高煦自然有学有样。
1424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即位,成了明仁宗。第二年,明仁宗去世,朱瞻基登基称帝,成了明宣宗。
此时,叔叔朱高煦,发起叛乱,举兵造反,史称“高煦之乱”。
谋反可是死罪,但朱高煦的叛乱,和闹着玩一样。
从宣布谋反,到投降,中间只经历了20多天时间。
没伤一兵一卒,没起大型冲突。
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1426年八月初一,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设立五军。朱瞻基早有防备,率领30万大军,御驾亲征,在八月二十日抵达乐安,包围了朱高煦。
朱高煦没想到皇帝居然直接来了,当场丧失斗志,连反抗都没有,直接开城门投降。
8月21日,朱高煦投降,他连同他的家眷,都被朱瞻基带回京城。
闹着玩一样的“处罚”
谋反是死罪。
任何朝代谋反的臣子,都没有好下场。
但朱高煦的谋反,受到的处罚,却跟闹着玩一样。
早在朱棣在世时,朱高煦和朱瞻基就很不对付。

两个人都想当皇帝,立场不同,自然难以和谐相处。
但有趣的是,朱高煦出城投降时,所有大臣都建议朱瞻基诛杀他,朱瞻基却拒绝了,只是把他连带着家人,都押解到京城,并把乐安,改成了武定。
参与谋反的文臣武将,均被处死,据史书记载,这次叛乱,被处死的人数多达640人,还有1500人被发配充军,720人被流放。
但始作俑者朱高煦,却活得好好的。
据《宣宗实录》记载,朱高煦只是被贬为庶人,然后被软禁在一个院子里。
这个院子,是朱瞻基专门命工部的人修的,取名“逍遥城”。
他允许朱高煦和妻女、儿子一起住,日常所需都由他来提供,逢年过节,朱瞻基还会去探望他们。
这样的生活,至少维持了3年。
因为在《宣宗实录》上,1429年,朱瞻基的叔祖父宁王,曾试图为朱高煦求情,但遭到朱瞻基的拒绝,可见,直到这个时间,朱高煦都活得好好的。
谋反这样的大罪,朱高煦只是失去了自由,仍然可以和妻子、儿女一起居住,衣食无忧,已经很不错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变故就发生在这一瞬间。
暴虐的“朱瞻基”
有一天,朱瞻基到逍遥城探望叔叔,结果,朱高煦直接伸出一条腿,把他绊倒了。
这可气坏了朱瞻基。
你说,本来谋反就是死罪,朱瞻基看在血脉的份上,没有杀人,结果,这个人居然还伸腿绊自己,简直藐视皇威!
朱瞻基勃然大怒,直接下令,让人把朱高煦罩在300斤的铜缸里。
但前文说了,朱高煦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力气很大。
300斤的铜缸,对他来说是个小意思。
于是,他干脆把铜缸扛起来,练起了举重,还顶着缸到处跑。
朱瞻基气坏了,直接让人按住铜缸,在顶端放上煤炭,底下围上柴火,要把铜缸炼化!

于是,可怜的朱高煦就在铜缸里被活活烤死了。
此后,朱高煦的10个儿子,也被暴怒的朱瞻基给杀掉了。
以上,就是朱瞻基杀死亲叔叔的来龙去脉。
相信读到这里的朋友,一定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谋反的大罪,朱瞻基能容忍叔叔,被绊了一下这样的小事,却不能忍了呢?
其实,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朱瞻基到底想做什么。
朱瞻基的帝王权术
朱瞻基和朱高煦之间,基本上没有血脉亲情,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朱高煦还多次诬陷太子,试图拉他下马。
两人关系如此恶劣,为何朱高煦犯了谋反罪,朱瞻基却没杀他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朱高煦已经无反抗之力。
朱高煦的造反工作,做得真的一点都不到位。
他是个典型的“有勇无谋”的人。
乐安只是个小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本不适合造反,大军压境,直接就能给他围了。
而历代藩王叛乱,无一不选择大城要地,比如朱棣起兵北京,寊繙反于宁夏, 宸濠反于南昌, 都是地理显要之处。
因此,朱高煦在乐安叛乱,显然不可能成功,而史料记载,他也压根没做叛乱的准备。
投降后,朱高煦和他的家眷都被带回了北京,丧失全部反抗能力。
此时,朱瞻基完全没必要杀他。
其实,关于朱高煦是否真的叛乱,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朱高煦压根没想造反,只是“被造反”。
真造反,他根本不会连仗都不打就直接投降。
但不管真相如何,在朱瞻基面前,朱高煦半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没有威胁的人,自然不需要杀。
第二,安抚人心,博个好名声。
1426年,正是朱高煦登基之年,他需要在百姓、群臣心中树立仁君的形象。

谋反是死罪,杀掉叔叔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杀,朱瞻基不仅没损失,反而会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名声,至少重情重义嘛。
朱高煦和他的家眷都在朱瞻基手里握着,没有半点威胁,不杀他,还有莫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暂时放过朱高煦。
朱瞻基是个成熟的帝王,他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叔叔朱高煦身上,而是叛乱的背后原因——兵权。
他有个更宏大的目标——削藩。
藩王作乱,一直是困扰封建王朝的重要问题,而明朝更是出现了好几次藩王叛乱的情形。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明朝建立时,内部争权夺势,外部边疆问题频发,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分封制。
这个制度,总体来说,就是弊大于利。
分封制推行之初,就有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
据《明史》记载,平遥县训导叶伯巨,就直接分析说,这种制度,会让诸王权力过大,数代之后,藩王的权利可能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力,到时候削减他们的权力,又要遭受埋怨,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头。
《明史》:“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 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 则必生怨望, 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只是,朱元璋太自信了,他还是给了藩王很大的军事特权,包括:
诸王皆据守战略要地,可以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
可以拥有三护卫重兵, 每护卫“甲士少则三千, 多者至万九千”(《明史》);
在实际情况中,边塞之王,拥有更多的兵权。
朱棣之所以能夺位成功,这个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是个有远见的人,他的目的,就在于要收回藩王的权力。
不杀朱高煦,甚至厚待他,就是在释放信号给其他藩王:你们无力和皇帝抗衡,乖乖交出兵权,可保富贵无忧。
这一招,确实很有用。
朱高煦被抓后,各路藩王纷纷上书,请求收回护卫军。

如《明史》记载:赵王“高燧大惴, 请还常山中护卫”。
而完成了平叛和收兵权后,朱瞻基开始推行限制藩王的制度,比如:
军事上,宗藩不得典兵,诸王非特许不得领兵;
政治上,宗藩禁止参政、出仕,不得担任朝廷官职;
行动上,藩王禁止出城,二王不得相见,也不许入朝;
交际上,宗藩禁止和官方结交,汉府亲戚不许选京官等等……
可以说,在削藩这件事上,朱瞻基是非常认真的,也确实极大限制了藩王的权力。
朱高煦的最后结局
朱高煦犯了谋反罪,但为了大业,朱瞻基并没有杀掉他。
到了1429年,朱瞻基已经稳坐帝位,藩王的权力也被限制得差不多了。朱高煦没有了利用价值,朱瞻基因为一件小事,杀了他,也可以理解。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朱瞻基用铜缸烤死亲叔叔这件事,在史料上并没有记载。
《明史》没有记载朱高煦的结局,而《宣宗实录》则记载朱高煦和孩子都死于狱中,时间在1429年之后。
因此,题目中,朱瞻基残忍杀害亲叔叔这件事,本身就是存在争议的。
在电视剧的演义中,朱瞻基杀掉朱高煦,是因为皇后胡善祥,曾被朱高煦玷污,而朱瞻基的死因,也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个也没有史料依据,大家看一乐就好。
必须承认,朱瞻基是天生的帝王。

他出生那年,朱棣还没起兵谋反,但他做了个梦,在梦中,父亲朱元璋把象征着权力的大圭交给他,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等朱棣醒了,下人来报,他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孙子——朱瞻基。
自此以后,朱瞻基就被朱棣当作接班人培养。
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可谓是不遗余力。
他带着他起兵打仗,聘请名师给他传授学业,还让元老众臣倾力培养。朱棣巡游北京时,常常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观察农具,教授他为君之道。远征蒙古时,朱棣也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接受战场训练。
泓熙时期,朱瞻基作为皇太子,出守南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426年,朱瞻基登基称帝时,他已经不是稚嫩的帝王了,他的治国经验非常丰富,对朱高煦的谋反更是早有防备。
不过,也有人说,“高煦之乱”极有可能就是朱瞻基自己设计的。
有学者调查发现,朱高煦谋反这件事,证据不太充分,加上太过蹊跷,极有可能是朱瞻基为了削藩,而搞出来的一个阳谋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明宣宗朱瞻基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与深厚的文化造诣,成为明朝中期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一。他开创的“仁宣之治”被誉为明朝的黄金时代,而他本人更以书画双...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30 宣德之治:明宣宗朱瞻基如何铸就仁宣盛世明宣宗朱瞻基(1398/1399-1435)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仅十年却开创了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齐名的“仁宣之治”。这一时期,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29 宣德风华:明宣宗朱瞻基的多元人生与艺术追求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在位十年间不仅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更以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广泛的兴趣爱好成为历史长河中极具辨识度的帝王。...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27 宣德盛世的缔造者:明宣宗朱瞻基的治国智慧与艺术人生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以"仁宣之治"的治世闻名,他不仅开创了明朝的黄金时代,更以卓越的文化造诣在帝王中独树...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15 书画蹴鞠皆入戏:明宣宗朱瞻基的帝王雅趣与权力游戏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在位十年间开创了“仁宣之治”,其文治武功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个人爱好。这些爱好既折射出帝王的多面性,也暗...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11 女中尧舜的定鼎之策:张氏如何以柔术稳住九岁皇帝的江山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骤然离世,九岁的朱祁镇在乾清宫接过玉玺。此时,这位幼帝的身后没有强势的外戚集团,朝堂上“三杨”内阁与宦官王振的暗流涌动,北方瓦剌虎视...
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11 朱高煦谋反:野心膨胀与权力幻灭的悲剧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山东乐安州发动叛乱,这场被后世视为“闹剧”的谋反事件,实则是权力欲望、家族矛盾与政治误判交织的必然结果。从靖难之役的战功...
朱高煦怎么死的 2025-09-08 明宣宗禁海: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抉择明朝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作出了强化海禁政策的决策。这一决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明初以来海禁传统的延续,更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多重因素...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8-26 朱瞻基为何倾心孙皇后:权力、情感与命运的交织明宣宗朱瞻基与孝恭章皇后孙氏的爱情故事,在史书与野史的交织中显得格外耐人寻味。这位以“书画家”“促织天子”著称的帝王,为何对孙氏始终如一?从青梅竹马的情愫到宫廷...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8-20 明宣宗放弃多少领土:战略收缩下的地缘抉择与历史回响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1425—1435年),以“仁宣之治”的盛世美誉载入史册,却也因主动放弃大片领土引发争议。从东北的奴儿干都司到西南的交趾布政使司,从北疆的...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8-1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