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有很多出名的人物,其中诸葛亮北伐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一段,比如第一次北伐的机会就非常好,那时正值曹操刚死,曹丕继位,蜀国也兵强马盛。诸葛亮开启了第一次北伐,前期顺风顺水,可是在街亭这个地方,却吃了一个败仗,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烂尾了。要不然,诸葛丞相直接灭掉魏国也是可能的。
当时蜀国已经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了,最终变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孙权那边也是一样的,在周瑜,陆逊,吕蒙这些人全部去世后,就断层了,沒有接任的人才,人才过少了。
在守街亭的人选上,最开始并不是马谡的,是马谡主动请命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才最终同意了的,但是当时诸葛亮账下不乏一些优秀的将领,诸葛亮本来可以有个更好的选择的,我们来看看当时诸葛亮手下有哪些人吧。
首先就是赵云,作为五虎将的最后一人,也是常胜将军,为什么不派赵云去镇守街亭呢?如果赵云前去肯定能万无一失的,而且赵云从不违抗军令,诸葛亮吩咐怎么驻扎他一定会遵从的,但是大家都遗漏的了一个问题,就是赵云的年龄太大了,而且曹真来势汹汹,也必须派一名信得过的大将前去堵截。
所以赵云被派去对阵曹真,牵制住曹真的主力,让他不能来救援就算大功告成了,街亭这边只要按他的要求稳稳守住就行了,所以觉得派赵云去守街亭是大材小用了,故而派赵云作为疑兵去牵制住曹真,待诸葛亮攻破祁山一切都可迎刃而解。
《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魏延有大将的风范,但是属于激进派的将领,而且魏延献了一计,也就是非常出名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认为太过冒险,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所以魏延常常抱怨诸葛亮胆小、太谨慎,自己的才能都被荒废了。所以诸葛亮是不太放心魏延去守街亭的,守街亭的人必须是个老实听话的人才行。
细心去读三国志,诸葛亮其实是想要人去街亭守卫,等待后方粮草供应,然后才一鼓作气打下祁山,守街亭多则六七日,少则三五日。所以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一个事情,只要守住了街亭,就可以消灭魏军先锋,以后趁魏军惨败直捣黄龙直抵长安,那时候派魏延驻守潼关,令关兴或张苞守武关,到时候再联合吴国,同时进攻魏国,一战可定中原,随后挥师南进,灭掉吴国,完成统一。
在数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接近胜利的一次,可是被马谡给糟蹋了,也就是说诸葛亮没有用对人,马谡本身只能算作一个参谋,纸上谈兵还可以,并没有真正带过兵,其实当时诸葛亮账下还有一人是可以胜任这一职位的,也就是王平,有人会说,王平去了的啊,可是王平不是主将啊,所以马谡可以反驳王平,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王平是主将,以他的谨慎,肯定会按照诸葛丞相的安排来驻扎。就算马谡反驳,但是军队是听主将的,只要王平不同意,马谡也是没办法的。
王平是个什么人呢?我们来看看,首先王平是个降将,可能这也是诸葛亮不太信任他的原因吧,派去给马谡打下手。我估计当时在军中很多人都是看不起王平的,三国志里是怎么说的呢?
陈寿:是时,王平在北,马忠在南,邓芝在东,咸著威绩。王平忠勇而严整。生长于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
王平从小就是在军队中长大的,不识字,也不会写字,所以被看轻是很正常的。但是有大义,为人谨慎忠勇啊,他的一生有三件大事
——街亭的时候,劝谏马谡,马谡不听;兵败,王平鸣鼓自守,张郃没敢动。(张郃作为五子良将之一,名气毋庸置疑)
——诸葛亮死后,杨仪与魏延矛盾激化,王平奉命打败魏延。(魏延作为后蜀汉时代的代表人物,名气也是很大的)
——在后来曹爽打来时,王平成功守住了,立下大功。他还会去突袭司马昭,但没敢冒险,最后撤了(曹爽魏国的大将军,名气是相当大)。
我们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来,王平完全有不输于上将的实力,而且作战谨慎,认真,从不犯错误。
王平做过的岗位许多,但一大半是监军、护军、典军。由于他认真细致嘛。王平官职一路做到了镇北大将军,属于边疆大将了,他能做到这一步完全是靠他的态度,这样不张扬,很老实的一个人,依照要求去办事,是个很可靠的将领。
可是为什么诸葛亮放着这么一个可靠的将领不用,非要用马谡呢?让王平去做马谡的手下,马谡是什么样的人?诸葛亮的人,培养的接班人,地位是很高的。对于魏延和赵云呢。那全是诸葛亮钦定的跟班。
一个归顺而来、沒有背景的文盲,沒有马谡那样的背景,沒有姜维那么青春年少的才气,沒有魏延和赵云这种追随先帝的经验,那为什么诸葛亮要选你呢?
比如像魏延这类,可以跟先帝侃侃而谈,一张开嘴巴就是说十万之众来为老大吞之的气概,跟诸葛亮一拍胸脯,要五千精英袭击长安这类想法,放在王平这里,他是一辈子都不会说出去的。所以自身的地位决定了诸葛亮的选择,所以街亭之败完全就是诸葛亮的责任,马谡只是一个背锅的而已。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长坂坡之战:血色长坂下的将星陨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湖北当阳长坂坡的黄土被铁蹄踏碎,曹操五千虎豹骑与刘备残军展开了一场关乎存亡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不仅成就了赵云“单骑救主”的千古传...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9 三国杜氏为何嫁给秦宜禄:乱世中的命运抉择与政治棋局在三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杜氏——这位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美人”的女子,其婚姻轨迹始终与权力博弈、人性挣扎紧密交织。她先嫁秦宜禄,后被曹操纳为妾室,甚至引得关羽两...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7 赤壁之战:谋略交织的经典战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江赤壁的江面上火光冲天,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大破曹操二十万大军,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不仅改写了三国格局,更因其精妙的谋略运用成为军...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曹松是谁的儿子:历史迷雾中的家族探寻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曹松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曹操、曹植等曹氏名人般如雷贯耳,但他以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晚唐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曹松的身...
曹操怎么死的 曹植 2025-09-15 关羽为何在华容道放过曹操:忠义、恩义与战略的交织建安十三年(208年)冬,赤壁战火未熄,曹操率残军逃至华容道。当这位曾以“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枭雄,面对关羽横刀立马的阻截时,却因一句“将军别来无恙”触动了对方心...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杜畿:乱世中堪比萧何的曹魏能臣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岁月里,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在这璀璨星河中,有一位被曹操赞誉为“堪比萧何”的能臣——杜畿。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治理才能和...
曹操怎么死的 萧何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