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也同时是各大爱国人士抛头露面的年代。在国之将亡的时代里,各路的文人志士也是在用自己的笔杆子为自己的祖国贡献着一份力量。鲁迅作为近代历史上最出名的思想家、民族主义战士,可以说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用他手中的笔杆点醒了很多沉睡的人,虽然言辞非常犀利,但是当时的人们却非常推崇他。
然而在193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救亡情报》的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鲁迅公然说到:“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一出,即使平时很推崇他的一些人都站出来反驳他,一时间社会上开始了很长时间的争论。那么鲁迅为何要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这并不是鲁迅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了,早在之前就多次表达过对汉字激烈的看法,比如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就说到:“汉字和大众化是势不两立的”,在他自己所写的《且介亭杂文》中也是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鲁迅先生认为汉字就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病,病菌是由内而外的,即使思想上多么先进,但是汉字是深入人体的病菌,如果不从根本上除掉它,结果改变不了死亡的结局。
其实说起来鲁迅也是一位靠汉字吃饭的人,为何他会对已经流传数千年的并且也使他养家糊口的汉字如此的深恶痛绝呢?其实最初提出废除汉字并不是鲁迅提出的。早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很多的有志之士开始反思自己国家落后的原因,当时激进一派的人就主张全盘西化,彻底摈弃传统的中华文化,他们认为中国只有摈弃了落后的中国文化才能够逐渐追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汉字就是首要摈弃的东西,由此,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字废立之争开始展开。
1917年,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的胡适就率先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的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里面就明确提出了提倡废除晦涩的文言文,使用人人都能听懂的白话文写文章,此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紧接着就出现了很多的学者直接希望彻底摈弃汉字,然后再找一种符号从而代替汉字,在1920年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的方案,1930年翟秋白更是提出使用拉丁化的新文字。
实际上鲁迅能够说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是有着自己的顾虑的,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在日本对中国动手的“前夜”,中国国内的现状是各派系军阀林立,科举制也已经废除,当时的中国政府一直都没有推出一套完善合适的教育体系,加上国内混乱,很多的人都上不起学,当时虽然是国学大师辈出的时代,但是当时的文盲率却高达95%,繁体字的复杂难懂使很多想要自己学习的人望而却步,民国时期使用的西方的威妥玛拼音在中国的使用也非常的不方便。要知道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拼音还是在1956年国务院颁发《汉字简化方案》颁发后的两年后也就是1958年才成熟出炉开始在国内推广,甚至在当时还有人提出直接用拼音代替汉字。一直到《简化字总表》的广泛推行,汉字的使用和辨别方便后我国的文盲率才开始下降。
结合以上,相信鲁迅先生的本意也并不是完全废除汉字,也想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中国已经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了,他一方面肯定也是希望自己祖国的文化能够被传承下去,但是他更希望中国能够与世界接轨,在世界上存活下来,从而走上富强的道路,所以他才会“两权相害取其轻”,选择消灭汉字保住国家。
今天,汉字不仅保留了下来,更是推向了世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建国后政府对汉字简化方案的成功实行,所以小编还是想说一句,党和政府才是国家发展的保障,我们生在了好时代。
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 王世充当了几年的皇帝?——隋末群雄中的短暂帝王梦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西域胡人王世充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洛阳建立郑国,自立为帝。然而,这位篡位者的帝王生涯却如昙花一现,仅...
郑国 2025-07-15 黄泉之下,血浓于水:郑庄公与武姜的母子情仇与和解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与母亲武姜的关系,堪称一部充满权力斗争与亲情纠葛的史诗。武姜因郑庄公出生时难产而心生厌恶,转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暗中策划叛乱助其夺位...
郑国 2025-07-10 酒奠梁上:韩信传说中暗藏人性深渊的致命抉择在淮安市淮阴区的民间传说体系中,韩信的故事早已超越历史记载的框架,演化成承载道德训诫的文化符号。其中“酒奠梁传说”以最尖锐的笔触,揭开了这位军事天才在权力漩涡中...
韩信 2025-07-10 杨继盛就义诗:铁窗血墨写就的士人气节“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明代忠臣杨继盛在狱中写下这首绝命诗后,慷慨赴死。这首五言绝句,字字如刀,不仅刻录着一位谏臣的生命绝唱,更成为...
太虚 杨继盛 2025-07-02 武姜国籍考:从姜姓诸侯国看春秋贵族的联姻密码在春秋时期的权力棋局中,武姜的身影如一枚关键的棋子,穿梭于郑国初年的宫廷斗争。这位郑庄公之母、郑武公之妻的神秘身份,背后暗藏着周代贵族联姻的深层逻辑。要解开武姜...
郑国 2025-06-05 烛之武:春秋乱世中的智勇义士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以“智退秦师”的壮举闻名于世。他出身平凡,官至圉正(养马官),却以卓越的口才与深邃的谋略,在郑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郑国 2025-05-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