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孟达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历史上,有一个经典的战例,就是司马懿克日平孟达。在这一仗中,进攻的一方是司马懿,而防御的一方上庸的守将是孟达。不过,上庸是曹魏的地盘,而孟达也是曹魏的将领,为什么司马懿要讨伐他呢?
这是因为孟达又双叒叛变了,算上这次,已经是孟达第三次叛变了。这样的记录,在三国时期已经是登峰造极了。吕布背叛了两次,就被张飞骂成三姓家奴,这孟达比吕布还要更胜一筹。
孟达本是凉州人士,他和法正是好朋友,一起入川寻求出路。可是刘璋暗弱,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于是他们就和张松商量,把西川献给有能力的人。从这一点来看,这几个人的品格也就有问题。主公能力差,自己得不到重用,就出卖主公,这就有点过分了。
不过,他们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就在张松献图,把西川献给刘备后,孟达和法正也决定为刘备效力。孟达和法正奉刘璋之命,各帅二千兵马,来迎刘备入川。可是刘备却做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他让孟达率领所有的四千人马,帮助关羽守卫荆州。而刘备只带领法正入川,夺取了西川。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感觉到刘备对孟达的一丝疑虑。
在后来刘备调荆州援军入川的时候,刘备也没有调孟达入川,而是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再后来,刘备派孟达攻打房陵。孟达捅了他第一个马蜂窝。他顺利的攻下了房陵,可是在史书上记载,房陵太守祺被孟达的兵所害。这个蒯祺是谁?是诸葛亮的姐夫。而这个害字也大有文章,如果蒯祺因为顽抗被孟达的手下所杀,那就谈不上个害字。这中间的利害,孟达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接下来,孟达又攻打上庸。这个时候,刘备派刘封顺流而下,统领孟达攻下了上庸。在表面上,刘备是怕孟达一个人拿不下上庸,实际上,是派刘封来统帅孟达。在孟达看来,让乳臭未干的刘封来指挥自己,心里肯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于是,刘封和孟达不和的引子就埋下了。这个时候,孟达又捅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马蜂窝。在关羽要求上庸派兵支援襄樊前线的时候,他鼓动刘封以山城初定,不可动摇为由拒绝了。这也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
孟达在关羽死后,感觉情况不对,他就捅了人生的第三个马蜂窝。那就是借口刘封对自己的欺压,给刘备留信,率领自己的人马投降了曹魏。随后,得到曹丕赏识的孟达,率领军队夺取了上庸。曹丕将上庸、房陵和西城三郡合为一处,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留下治理。而刘封则在败回成都后被刘备所杀。刘备杀刘封后又十分后悔,为之流涕。可以说,孟达捅了这三个马蜂窝,将整个蜀汉君臣全部得罪净尽。后来诸葛亮诱降孟达时,他手下的费诗就公开反对,可见蜀汉君臣对孟达的看法。
孟达到了曹魏后,得到了曹丕的赏识重用,当然也遭到了他人的嫉妒中伤。其中以刘晔和司马懿为代表,认为他反复无常,不可信任。刘晔说,“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司马懿则直截了当地说,“达言行,不可任。”多亏了曹丕信任孟达,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孟达在朝廷中也寻找保护伞,他和桓阶、夏侯尚亲善,得以自固。可是等到曹丕去世后,桓阶、夏侯尚也都相继去世,孟达困难的日子就到来了。孟达考虑到朝中没人,司马懿和刘晔都是曹睿信任的臣子,对自己没有好印象。加上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边境上,位于三国交界的地区,如果自己被朝廷的敌人陷害,就很难分辨了。
于是,孟达又捅了他人生第四个马蜂窝。那就是串通蜀汉和东吴,企图自保。在这个时候,孟达又玩弄起他的手腕,他想串通蜀汉和东吴,利用自己位于三国交界的有利地势,达到割据自保的目的。可是孟达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举反而将他置于死地。
诸葛亮马上对孟达做出了回应。不过,诸葛亮对孟达的拉拢,遭到了手下的反对,而诸葛亮本身出于对孟达归降的诚意有怀疑,在孟达造反的时候,也没有救助他。
孟达虽然和诸葛亮反复交涉,可是他只是口中说要回归蜀汉,却一直没有实际的行动。在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之前,面对孟达口是心非的举动,诸葛亮采取了自己的方式,以诈降计逼孟达造反。
诸葛亮派郭模去曹魏诈降。郭模故意将孟达与诸葛亮串通谋反的机密,透露给孟达的政敌申仪。司马懿得到消息后,来不及向曹睿报告就昼夜兼程,杀往上庸。孟达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严重的误判,他认为司马懿要报告皇帝,在得到皇帝的指示后再出兵,这段时间足够自己做好叛变的准备。
可是,当司马懿杀到上庸城下的时候,孟达还没有做准备。这样,措手不及的孟达,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司马懿平定,孟达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结语:
我们看孟达的一生,对这个人的评价反复无常的恰当的。他先叛刘璋,再叛刘备,最后又叛变曹魏。他在三国之中左右逢源,为了保存自己使尽了解数。
但是,尽管孟达八面玲珑,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却让所有跟他有关的人都吃尽了苦头。他杀了诸葛亮的姐夫、害死关羽和刘备的义子刘封,再反复出卖蜀汉和曹魏的利益,到最后,连他的手下申仪都和他为敌。试想一下,一个人做人做到了这个地步,他会有什么好下场吗?
因此说,孟达的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叫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公元239年1月22日,曹魏王朝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睿在洛阳病逝,年仅36岁。这位曾指挥曹真、司马懿击退吴蜀联军、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的雄主,其生命戛然而止的结局...
司马懿 曹真 2025-09-19 司马懿:乱世权谋的集大成者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温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权臣、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的一生跨越...
司马懿 2025-09-16 司马懿与柏灵筠的子嗣之谜:历史真相与影视演绎的碰撞在三国历史与文学艺术的交织中,司马懿与柏灵筠(史称柏夫人)的情感纠葛常被后世津津乐道。作为司马懿晚年最受宠的妾室,柏灵筠在影视作品中常被塑造成兼具智慧与美貌的传...
司马懿 2025-09-09 因果轮回:桓范后人终结司马家族百年霸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权力更迭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与因果循环。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以雷霆手段诛灭曹爽三族,却意外漏杀一人——桓范之子桓楷。这场看似偶然的...
司马懿 2025-08-28 司马懿掌权多少年:权力更迭中的风云岁月在三国历史的宏大叙事里,司马懿是一位极具影响力且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谋略、深沉的心机和坚韧的意志,在曹魏政权中逐步崛起,最终为司马氏家族掌控天下奠定了坚...
司马懿 2025-08-26 高平陵之变:中国历史转折中的权力重构与制度震荡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洛阳城郊的高平陵笼罩在料峭春寒中。当魏帝曹芳率领曹爽兄弟的仪仗队前往祭拜魏明帝陵寝时,七旬老臣司马懿以雷霆之势发动政变,三千死士封锁城门,...
司马懿 2025-08-20 曹爽为何不反抗:一场权力博弈中的必然选择公元249年,曹魏政权的权力天平在高平陵之变中彻底倾斜。当司马懿以雷霆手段发动政变时,手握重兵的曹爽却选择放弃抵抗,最终导致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这场看似...
司马懿 2025-08-18 陈群与司马懿:曹魏权力场中的双璧之交在汉末三国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陈群与司马懿的交往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关系,他们既是曹丕“太子四友”的核心成员,又是曹魏政权制度建设的共同奠基者,更是权力斗争中相互...
曹丕 司马懿 2025-08-18 张春华与司马懿:乱世中从相濡以沫到恩断义绝的婚姻张春华与司马懿的婚姻,是三国乱世中一段极具戏剧性的故事。从少年夫妻的相濡以沫,到权力巅峰后的恩断义绝,他们的关系折射出权力、人性与情感的复杂纠葛。一、少年夫妻:...
司马懿 2025-08-14 卤城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巅峰对决,真相究竟如何?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祁山,与司马懿在陇右地区展开了一场决定三国格局的战役——卤城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诸葛亮与司马懿首次正面交锋,更因史书记载的矛盾性成...
诸葛亮 司马懿 2025-08-1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