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夷陵之战刘备为何惨败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夷陵之战到底该不该打?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之所以非要发动夷陵之战,就是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潜台词其实就是,刘备太感情用事,不该打夷陵之战!长久以来这个观点几乎成为了共识。但实则却并非这么简单!咱先说大的方面。
当时曹丕篡汉,被刘备集团视为“国贼”,赵云就用这个观点,劝说刘备放弃伐吴,要打也应打曹魏。
同时由于东吴方不讲武德,背弃盟约夺荆州杀关羽,跟刘备集团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孙权必须要把“不讲武德”,坚持到底。故而孙权,也已经着手布置攻夺西川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要做出反应:不是伐吴,就是攻魏,想关起门来过小日子,是根本不可能的。攻魏,是种道义表态:汉朝没亡,我刘备是大汉正宗。伐吴,显然是生存需求。
现在问一句:倘若你是刘备会选择哪一个?想必都会如刘备一样,先活下来再说!所以刘备选择伐吴,从大局观上来看是没错的。
咱再从小的方面谈。曹丕在登基后,曾广泛征求过智囊的意见,因为谁都能看出来,刘备和孙权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点必须要表扬一下曹操,关羽的头颅被送来后,他给予了厚葬。
其中,刘晔的意见最犀利,他表示:刘备必会去揍孙权。一是感情方面没法交代,刘备和关羽“恩若父子”,且关羽还是蜀汉原始股,若关羽被杀了刘备却没啥行动,还如何带队伍?二是地理方面困难太大,“蜀远吴近,又闻中国(曹魏)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由曹魏方面的意见,反推刘备,显然也是适用的。故而刘备伐吴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不是该不该打的问题了,而是必须要打!
二、刘备的战略诉求
既然必须要打,刘备就必须要保证如下二点。
其一:取得绝对权威。也就是统一意见,开动战争机器。刘备称帝和压制批驳赵云等反对伐吴的意见,便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蜀汉一盘棋。
其二:战略诉求。也就是说,刘备伐吴想得到什么结果?无非三个。一是灭吴,二是为关羽报仇,三是拿回荆州。只这三点诉求。
显然刘备想一战灭吴,有点不现实,别说蜀汉了,就是曹魏都不可能。为关羽报仇,根本不能称之为战略诉求,故而排除!唯有拿回荆州了。因为荆州是魏蜀吴三国的争斗的前沿,甚至是晴雨表。
自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方各持荆州一部分。谁能完全掌控住荆州,谁就将成为最终的胜者,反之谁就会被淘汰出局。故而荆州地区的战斗最频繁,也最有名。
关羽在这里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张辽在这里,一个威震逍遥津过后,把孙权虐成了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而曹仁也是在这里阻击周瑜,得到了“曹天人”的称号。吕蒙在这里白衣渡江,干倒了三国第一名将关羽。
从之前的荆州战斗来分析,显然刘备此来动静只会更大。毕竟他是亲征,在不能完全排除刘备灭吴的战略选项后,让蜀汉势力再回荆州,重新加入“三国争霸游戏”,是最合理和现实的战略诉求。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并不是如《三国演义》所言的,是倾国之兵,多达70万,而仅仅是五万左右。且也留下了赵云等名将,并未把蜀汉全部精锐带出。
三、高估了曹丕
从刘备的战略诉求,和相关准备布置来分析,他显然是对曹魏寄予了厚望,且刘备也早有相关准备。
比如在曹操死时,刘备就命人代表自己赶去吊唁,仿佛是为了回馈,曹操厚葬关羽。但实则却是想借此机会,一则摸摸曹魏的底,二则是想跟曹魏达成一些和解,只不过被曹丕拒绝了。
这其实对刘备产生了一些影响。毕竟三国游戏,若两方掐架,那么第三方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那么刘备对曹丕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曹丕,加入到伐吴之战中。因为这是曹魏的战略布置决定的。
在蜀汉这方面,曹丕仅把曹真放在了雍凉地区。
曹休、曹仁、夏侯尚等,几乎全都围绕着东吴方面布置开来——别的东西都可以骗人,可统兵大将的布置,就代表着曹魏的战略重点,这如何能骗人?因此,刘备之所以敢伐吴,就是对曹丕寄予希望,想跟曹丕心照不宣地来个两路夹击。
同时,刘晔对这种战略态势,也看得很清楚,劝曹丕伐吴时这样说:“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势也。”
也就是说,倘若我们趁机揍孙权,这是刘备求之不得之事,他必会高高兴兴地让利给我们!
从曹魏的战略布局来分析,若是曹操活着,必会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趁机加入伐吴之战。毕竟,想大规模调动兵力去伐蜀,受制于“蜀远吴近”,曹魏这里还没调兵完毕呢,刘备就能赶回西川(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可如此明显对曹魏有利的局势,曹丕却出人意料地智商不在线,玩起了“坐山观虎斗”,完全置身事外。所以如今只能说,曹丕不是曹操!显然刘备高估了曹丕,使本来的必胜的局势,产生了变化。
四、否决了手下大将妙计
即便曹丕智商不在线,刘备也依然有胜利的可能。
陆逊作为刘备的对手,对夷陵之战最有发言权,他在给孙权的信中,曾如此说道:“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
即,刘备兵败夷陵的最大失误便是放弃了,陆逊最惧怕的“水陆俱进”,只想在陆战中,打垮东吴。
不过对于这关键一点,不仅只有陆逊看出来了,刘备手下大将黄权也看出来了,他曾给过刘备一条妙计: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显然黄权不仅看出了陆逊的弱点,“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且还给出了破敌妙计:我黄权当先锋,针对他们“进易退难”的弱点死死贴住。你刘备应统大军随后视战况而定,或攻击或救援或撤退等。
哪料刘备却否决了,反而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由此导致了,刘备兵败后,黄权归蜀的道路,被东吴断绝,逼得黄权最终投降了曹丕。
因此,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本不是错,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如下两点,其一是外因,过高估计了曹丕,其二是内因,否决了黄权的妙计。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傲世群雄的武圣,为何独敬“三姓家奴”吕布?在三国武将的星空中,关羽始终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万人敌”的武勇威震华夏,却也因“善待士卒而轻士大夫”的傲慢性格饱受争议——无论是马超、黄忠等同僚,还是曹仁...
马超 关羽 2025-09-30 傲世群雄的武圣 为何独敬“三姓家奴”吕布?在三国武将的星空中,关羽始终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万人敌”的武勇威震华夏,却也因“善待士卒而轻士大夫”的傲慢性格饱受争议——无论是马超、黄忠等同僚,还是曹仁...
马超 关羽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吕蒙之死:历史真相与阴谋论的博弈公元219年,东吴名将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奇袭荆州,斩杀关羽、定鼎南郡,成就三国史上经典战例。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却在次年骤然离世,民间关于其死因的猜测与阴谋...
关羽 吕蒙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麦城余烬:关羽败亡后部将的命运分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关羽在麦城突围时仅剩十余骑,这位曾威震华夏的“万人敌”最终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与长子关平同殒临沮。这场溃败不仅终结了蜀汉在荆州的统治...
关羽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