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的人也都在说这个中国古代人吃食用油的事情,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中国古代人吃食用油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中国古代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食用油的呢?这个油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
汉朝之前,普通人基本上吃不起油,王公贵族们吃的也只是动物油脂。大约从汉朝开始,才有了植物油的出现,直到唐宋时期,贩夫走卒也吃得起动植物油了。
古人可供选择的生活远不如我们,从吃饭上就可以看出。
汉朝之前,王公贵族们只能吃动物油脂,还专门分出了脂和膏的概念,有角动物提炼出来的油称为脂,无角动物提炼出来的称为膏。
比如猪油为膏,牛羊油为脂。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可以凝固的称为脂,不能凝固的称为膏。
对于脂,古人们又根据不同位置分出了不同类别,如腰上的油脂称为肪,骨头上的油脂称为(月册)。
而且,精益求精的古人还选出了所谓的“调味八珍”,膏香为牛油,膏臊为狗油,膏腥为猪油(或说鸡油),膏膻为羊油,等等。
虽然只是一些动物油脂,王公贵族的厨子们也玩出了花样,连什么时候吃什么肉,用哪种动物油烹制都规定好了。
《周礼·天官·应人》上有记载:“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
也就是说,要吃肉的话,春天该吃猪羊羔子,用牛油烹制;夏天该吃鸟干鱼干,用狗油烹制;秋天该吃牛犊幼鹿,用猪油烹制;冬天该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制。
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现在的饮食习惯还和周朝人类似,冬天吃膻味的羊肉羊油,可能就是那时候流传下来的。
古人用油做菜也出现了油炸,比如《礼记·内则》提到的八珍之一“炮豚”,有一道工序是“煎诸膏,膏必灭之”,很像咱们今天的炸猪排了。
这时的古人也会吃一些油炸食品,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写道:“粔籹蜜饵,有餦餭兮”。
经宋代人林洪考证,这里的“餦餭”就是“寒具”,类似于咱们今天吃的馓子。
大约从东汉开始,植物油开始出现,但原料不是芝麻、油菜籽之类的,而是蔷薇科苹果属的柰(一说“枣”)或者是杏。
东汉经学家刘熙在《释名·释饮食》提到:“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这时的植物油还不是榨取出来的,是把果实捣碎,涂在丝织品上,晾干后,便得到了类似油的东西。
这时的植物油基本上不是为了食用,一是如上做布匹,二是燃灯取光照明,后来也是为了战争需要,如三国时期魏国大将满宠对付孙权攻城时,“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这里的麻油就是芝麻油。张骞通西域时,从西域大宛国带回了芝麻(当时称为胡麻),慢慢地在民间流传开,但直到三国后,才出现“胡麻油”做菜的记载。
晋朝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卷四·物理》:“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
北朝北魏时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一道菜:“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鼓。麻油炒之。甚香美。”
这不就是我们吃的炒鸡蛋吗,打几个鸡蛋,放上葱花,用芝麻油一炒,香死个人呀。不过,真正的炒菜还得在宋朝铁锅发明出来后。
唐宋时期,植物油提取技术越来越发达,可选择的植物油种类越来越多,百姓们也能吃得起植物油了。
唐朝时,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提到了植物油压榨技术,“四月,压油:此月收蔓菁子,压榨年支油”。
到了经济发达的宋朝,大规模油坊开始出现,如北宋汴京的油醋库、南宋临安的官营油坊,榨油规模大,出油量也大,但汴京的油醋库一年要收“脂麻”万余石。
除了官营油坊,各种私营油坊层出不穷,专门有个名字“油作”,不乏普通百姓卖油家富,“黄州市民渠生,货油为业,人呼曰渠油,一意嗜利”。
这时的普通百姓生活中,油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杭州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或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亦不可免。”
而且,这时候的植物油种类也很多,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还有杏仁油、红蓝花子油、蔓菁子油、鱼油等等,以及各种药用、灯油之类的植物油。
到了工商业有所发展的明朝,中国古代榨油技术与食用油种类集大成者,尤其是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
他不仅提到了榨油技术,还将各种植物原材料所含植物油的多寡做了总结,列出了食用油、燃灯油、造烛之油的上中下品,还计算了植物原材料的含油率。
但是我们吃的最多的花生油,大约是在清朝被人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提到了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
从此,我们吃的最多的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齐聚在了中国。
对了,如今所谓的“调和油”在古代也有,只不过是作为奸商劣质品出现的。
宋代徐铉《稽神录·庐山卖油者》讲了这个故事:
庐山下卖油者,养其母甚孝谨,为暴雷震死。其母自以无罪,日号泣于九天使者之祠,愿知其故。一夕,梦绯衣人告曰:“汝子恒以鱼膏杂油中,以图厚利。且庙中斋醮常用其油,腥气薰蒸,灵仙不降。其震死宜矣。”母知其事,遂止。
这个孝子把动物油掺到了植物油里,以图求厚利,被所谓的神仙降雷劈死了。这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动物油已经不被古人接受了,二是奸商没好报呀。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鸣沙山东麓,735个洞窟如星辰般镶嵌于峭壁之上。这座历时千年营建的佛教艺术宝库,既是古代匠人精神与信仰的凝结,更是多元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通过解...
2025-05-09 橘香背后的隐喻:陆绩怀橘典故的多重解读在三国纷争的刀光剑影中,六岁稚子陆绩怀揣三枚橘子的身影,犹如一抹温润的暖色。这个被后世奉为"二十四孝"典范的故事,实则暗含着...
2025-05-09 七千年前的文明密码:河姆渡文化的三大突破性发明在长江下游的宁绍平原,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用智慧与汗水在人类文明史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距今约7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通过考古发掘揭示了早期人...
2025-05-09 陆贽箴言录:千年政坛中的智慧之光在唐代中叶的政坛风云中,陆贽以"救时宰相"之名载入史册。他不仅是德宗朝的股肱之臣,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兼具政治智慧与文学修养...
2025-05-09 二十九载风霜:魏学洢早逝背后的时代悲歌明末文人魏学洢的生命如流星划过天际,这位以《核舟记》名垂青史的散文家,在二十九岁的年纪便匆匆离世。透过其短暂的人生轨迹,可窥见晚明政治漩涡对个体生命的摧折,以及...
2025-05-09 洛克比空难:跨越三十余年的真相迷雾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PA103航班在英国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爆炸解体,270条生命消逝于寒夜。这场被称为"9·11事件前最严重恐怖袭...
2025-05-09 父子相残:安禄山与史思明之死的权力悖论公元757年正月初五的深夜,安禄山在洛阳行宫的寝殿中发出最后一声惨叫。三百斤的身躯被亲信宦官李猪儿用利刃刺穿腹部,肠流满地。这位曾让唐玄宗赐浴华清池、与杨贵妃共...
2025-05-09 御驾风华:公孙贺赶车背后的帝国密码公元前124年春,未央宫前旌旗蔽日。当车骑将军卫青率领六路大军出击匈奴时,一位身着紫绶金印的官员正手执六辔,驾驭着天子銮驾缓缓驶出宣平门。这位以精湛驭术载入《史...
2025-05-09 秩序与亲情的永恒困局:杨戬镇压三圣母的深层密码在华山之巅的千年风雪中,二郎神杨戬将三圣母杨婵镇压于巨石之下的传说,始终笼罩着矛盾的迷雾。这位曾以开山斧劈开桃山救母的战神,为何转而成为亲妹妹的囚禁者?当神话的...
2025-05-09 古越遗韵:解码“百越”在当代中国的地理密码在长江以南的崇山峻岭与碧海蓝天间,一个跨越千年的地理称谓仍在现代汉语中回响——"百越"。这个源自先秦古籍的泛称,如同历史长河...
2025-05-0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