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晚清重臣,与曾国潘、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下去。
说起清末这段历史,似乎除了向列强没完没了的割地赔款就是无休无止的内乱,老百姓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收复新疆,确保了占国土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留在中华版图里,无疑是晚清充满阴霾的天空中难得的一抹亮色。左宗棠是实现这一丰功伟绩的伟人,他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数次把大清帝国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从暗礁巨浪中拯救出来,而且还在弱肉强食的历史夹缝中虎口夺食,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争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无疑值得后世人永远铭记。
左宗棠英姿勃发,才气横溢,一生立下不世功勋,传奇无数。比之壮怀激烈的后半生,他前半生的故事同样波澜壮阔,值得大书特书。须知在等级制度森严、十分讲究科举功名出身的古代,一个屡屡落榜的读书人,连进士的身份都没有,居然能和庙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平辈论交指点江山,而且和他打过交道的高官,无一例外地纷纷对其学识和才能击节叫好,以旷世奇才相诩,以无双国士相待,更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这位近代史上被低估的英雄何以如此伟大?他究竟是如何发迹的呢?这照例得从他的家族说起了。
01
左宗棠的家族
话说南宋(1127——1279)年间,左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定居在湘阴县,地处湖南省洞庭湖南岸。姓左的这户人家在此地安分守己地生活着,默默地度过了600余年。家族中有一位早期的成员左大明,是宋朝的进士,在浙江省当过朝廷的小官。到了明朝的末年,家族中的左天眷在直隶当上了知县,曾抵抗满清的入侵。除此之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家族中再没有别的成员在世上留下功名,足以载入族谱。左氏家族属于中国传统的乡绅阶层——贫穷而受人尊敬,但默默无闻。(下图为左宗棠故居)
到了嘉庆年间,家族中的左观澜考中了秀才,以教书为生。他胸怀大志却屡试不第,抑或是满足于秀才的身份并致力于教书育人,左氏族谱中并没有记载。不过 ,在中国古代,没有比教书更为崇高的职业了。左观澜娶了一位余姓女子,承蒙上天保佑,他们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左观澜的长子不到25岁就早逝了。次子考了举人,当了一名小官,也是一位颇有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对天文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幼子出生于1812年11月10日,取名左宗棠。左观澜应该不会想到,这个小儿子虽在科举功名方面比起父亲只是略胜一筹,却在后来成了4亿中国人的佼佼者,立下了盖世功勋,不仅拯救了大清王朝,还成为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人的命运真可谓是变幻莫测!
02
祖父最疼爱的孙子
幼年时的左宗棠体弱多病,腹部胀起,两三岁前家人几乎以为他无法存活下去,差点弃之不顾。但祖父慧眼识珠,这位老乡神总是如此预言:“此子异日必能昌大吾门。”于是左宗棠成了祖父最疼爱的孙子。他四岁就开始随祖父在家中读书,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读书生涯。
第二年,他们在父亲的安排下举家迁往长沙,左观澜在那儿教书,左宗棠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在古代中国,父亲一般不愿意教导自己的儿子,要是经济条件允许,就会请私塾老师给儿子上课。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教育理念信奉“严师出高徒”,而做父亲的却很难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当时中国人的教子观是“不打不成器”,家中子弟由不相干的外人教导,无疑更为合适。但左宗棠的父亲因为家中实在拮据,无法给三个儿子请私塾老师,于是才亲自教授。那么左宗棠接受的启蒙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
03
启蒙教育
当时的人接受启蒙教育,教材有“三百千千”的说法,分别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左宗棠学的第一本书便是《三字经》。这本小册子一共有1068个汉字,由六字对句组成。这本写成于1060年的书在此后的800多年间,一直是无数读书人的启蒙教育读本。书里简单记述了中国的传说和历史,表达的是儒家的人生哲学。
读书人要把这部经典从头到尾背诵下来,因此有人顺背或倒背如流,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对于那些尚年幼的孩子来说,顺背或倒背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一开始就没有人给他们解释书的含义。要等多年以后长大成人时,才能理解这些字句的深层意思。
学完《三字经》后,下一本要学的书就是《百家姓》,同时还要学《千字文》,此书刚好包含1000个汉字,其中每个字都是中国人的姓氏。同时还要学《千字文》,此书刚好包含1000个汉字,其中每个字的字形和意义都各不相同。《千字文》的内容大致是《三字经》的补充。
学完这两本书以后,就要学《千家诗》《弟子规》和《小学》。《千家诗》是一部短小的诗歌选集,书中收录的都是四行诗。《弟子规》是孔子和他其中一位弟子的谈话记录,内容与孝道有关。《小学》是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朱熹所著。所有这些书的内容读书人都要熟记,他们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已至年老时也不会忘记。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书都不是用平日所用的所用的口语写成的,而是用学者专用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写就。这种语言言简意赅,掌握了它就等于迈入了另一个圈子,成为了另一个阶层的人。这就是为年仅四岁的左宗棠所准备的精神粮食。
除了学习这些经典书籍以外,他也开始习字,就是把薄纸置于字帖上临摹,直至熟能生巧。左宗棠的学业表现应该相当优异,他在六岁就完成了启蒙教育,开始涉猎中国的传统经典“四书五经”。当时的小孩子除了某些时期不用背《易》以外,“四书五经”的全部内容都要求背诵,有抱负的学生还会把朱熹的注释也熟记下来,年少早慧的左宗棠自然也不例外。
左宗棠所受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背诵经典。最难的部分是学习作文和修辞,要培养精炼、雄浑而隽永的文风,写出漂亮的文言文作品。读书人必须要肯吃苦,肯钻研,坚持不懈,记忆超群,才够格成为一名书法家和作家。左宗棠九岁开始学习写作。胸怀大志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的成败,就由这部分的学习进程所决定。学生必须从儒家经典中选取那些考试中最可能出现的主题,撰写出一篇又一篇文章。考试最为看重的是书法和文风,而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与经典著作完全一致。学生在考卷上表达的思想观点如与经典相左则注定要名落孙山。
当时学生的作息时间极为严格,日课从天亮至上午10点左右,又从正午至下午6点左右。夏季通常会取消下午的课程,但冬季则要上晚课。在农历新年之前会放一个月的假,其他的传统节日也会放假,但是当时还没有周末假期这一说法。那么上课的流程是如何进行的呢?
首先由学生跟着老师一遍遍朗读指定的课文,直到学生掌握课文中所有的汉字的发音和音律。随后学生自己大声吟咏,直至老师叫他到跟前来背诵。他就走到老师面前,把书本交给老师,随后背对老师背诵指定内容。如果老师满意,就会指定一篇新的课文叫他学习,若偷懒会立刻受到严惩。最常用的处罚是用一把尺子狠狠地打左手手掌,但从来不会打右手,因为右手要用来写字,不能受伤。这种惩罚非常严厉,有时学生的手掌被打得肿大一圈,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下图为古时的戒尺)
年幼的左宗棠在学堂里名列前茅,表现远比同龄人出色,而且他特别用功。他的伙伴和同辈的人管他叫季高,意思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只有他的父母和长辈才会叫他宗棠这个名字。他还有一个字叫朴存,意思是“可信任之人”,他最亲密的伙伴会用这个字称呼他。因此按照当时的传统习惯,左宗棠除了正式的名字外,另有两个字:一字季高,一字朴存。
值得一提的是,小左宗棠在学堂里并不受小伙伴的欢迎,因为他骄傲自负,喜欢自吹自擂,而且独断专行——这些成了他终生的性格特征。他喜欢高谈阔论,肆意发表对人对事的各种评论,因此招人忌恨。因为不讨喜的性格,他年少时朋友很少,但与仅有的几个朋友都特别要好。喜欢他的人都会特别欣赏他。
04
初入科场
岁月如梭,转眼间左宗棠长大了,开始了坎坷不断的科举之旅。他15岁时参加了县试。湘阴县的知县是这场考试的考官,这是决定科举资格的第一轮淘汰考试。这次考试的时限为一天,内容只有一个,就是比赛写作。考生们集中在知县衙门旁的大厅里,知县宣布文题以后,学生们就开始奋笔疾书。左宗棠在这次考试中拔得头筹,中了秀才,衙门外贴出考取的名单,左宗棠的名字出现在榜首。这种荣誉叫“显名”,意思是在本县里获得了名声。
初上考场就旗开得胜,左宗棠不由得踌躇满志。接下来的一年,他参加了第二轮的淘汰考试——府试。考试的规模与第一次考试类似。左宗棠在这次考试中再次脱颖而出,考中了举人,但只能屈居第二,原因是第一名授予了另外一个比他年长很多的考生,以表示尊重。他现在还未成年,就有了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然而,如同历史上那些天降大任,注定要接受无数挫折与磨难的先贤一样,正当左宗棠春风得意,正准备继续在考场上大展宏图之际,噩耗传来,左宗棠的母亲与世长辞了——按习俗他必须守孝27个月。但这个服丧期还未过,他的父亲又去世了,他只得继续服丧守孝。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左宗棠会怎么面对呢?
晚清政坛群星璀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被后世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这一称谓折射出特定历史视角下的功绩评判。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时...
林则徐 李鸿章 2025-06-30 李鸿章:爱国忠臣还是千古罪人?全面评价其历史功过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既被一些人视为爱国忠臣,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又被另一些人视为千古罪人,因其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
李鸿章 2025-03-11 李鸿章对慈禧太后的精准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与慈禧太后是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李鸿章作为清朝末年的重臣,曾多次与慈禧太后打交道,对慈禧有着深入的了解。那么,李鸿章是如何评价慈禧太后的呢...
李鸿章 慈禧太后的丈夫是哪个皇帝 2025-03-03 李鸿章后代的生活轨迹与现状探析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其一生波澜壮阔,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他的后代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如今的生活状态又是如何呢?一、李鸿章家族背景...
李鸿章 2025-02-18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对中国的贡献最大?晚清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交织。然而,在这一艰难时期,出现了四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被后人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
李鸿章 曾国藩 2025-02-17 李鸿章的家庭生活:妻妾情况揭秘李鸿章,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其一生在政坛上风云变幻,备受瞩目。然而,关于他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妻妾情况,却鲜为人知。一、李鸿章的原配夫人:周氏李鸿章的...
李鸿章 2025-01-16 安维峻:六品小官上书慈禧请诛李鸿章的勇气与结局在中国晚清历史的长河中,安维峻这个名字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的事迹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一位仅任六品小官的监察御史,安维峻竟敢于上书慈禧太后,请求诛杀权倾一时...
李鸿章 慈禧太后的丈夫是哪个皇帝 2025-01-14 李鸿章:历史复杂性的缩影——好人还是坏人的辨析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李鸿章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清朝末年的重臣,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其一生功过参半,复杂多面。关于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
李鸿章 2025-01-14 晚清名臣左宗棠:官场潜规则的勇敢挑战者晚清时期,官场潜规则盛行,许多官员在追求仕途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交换和权力斗争。然而,在这一片混沌之中,有一位名臣却以他的正直和勇气,勇...
左宗棠 2024-11-19 李鸿章:实际上为清政府背了多年的黑锅?在中国晚清的历史长河中,李鸿章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被誉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又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被世人...
李鸿章 2024-11-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