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奎(967-1034年),字宿艺,绛州正平县人,北宋时期大臣,欧阳修的岳父。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及第,起家隰州军事推官,历任仪州推官、莆田知县、长水知县、兴州知州,迁太常博士。得到御史中丞向敏中举荐,拜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大中祥符五年,出为陕西转运使,举人失当免官,迁陕州通判,历任河北路安抚使、淮南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吏部员外郎、户部副使,出任延州知州。宋仁宗即位后,历任吏部郎中、权知开封府、辽圣宗萧后生辰使、权御史中丞,受到弹劾,外放治理秦州、益州,政绩颇多。天圣六年(1028年),擢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历任参知政事、给事中、礼部侍郎。身得喘疾,多次请辞,出任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判尚书都省事。景祐元年(1034年),去世,终年68岁,谥号简肃。
人物生平
薛奎生于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他10余岁时,文章已写得很好,被乡里所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他举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隰州军事推官。至道三年(997年),薛奎任仪州推官,督州民往盐州下虎寨运军粮,途中因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不能再食用,于是请转运使卢之翰停运。卢之翰非常生气,欲上书弹劾薛奎。薛奎讲道理说服了卢之翰,并请免除州民赔偿损失,州民由是十分感激薛奎,当地名流也争相推举,遂拜大理寺丞、知兴化军莆田县(今福建莆田)。薛奎在莆田县又奏请蠲除了由闽越遗留下来的咸鱼、蒲草钱等租税,为百姓办了好事。
宋真宗即位,薛奎迁殿中丞、知长水县,又知兴州(今陕西略阳)。兴州有铁监,每年调发300人采铁铸钱,但收入不足支付所花费用,百姓以此为苦。薛奎弛山禁,募民任其开采得利,只收铁租铸钱,既罢繁役,又成倍地增加了产量,随后迁太常博士。被御史中丞向敏中举荐,拜监察御史,召为殿中侍御史。大中祥符四年(1001年)十月,薛奎以宋真宗数宴大臣,以至时有醉者,谏其应勤干政务,简于燕幸,得到采纳。五年二月,他出为陕西转运使,查证出党项赵德明诬告延州人侵占其属地黑林平的事实,不久因举人失当免官。数月后才起用通判陕州。
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薛奎被召还,令安抚遭受蝗、旱灾的河北路。十二月改尚书户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天禧二年(1018年)二月,薛奎迁江、淮制置发运使,他开畅州河、废三堰,大大方便了漕运,当年就运送了江南的800万石粮食到京师,后任者很少能再达到这个数目。薛奎因此进吏部员外郎。
天禧四年(1020年),薛奎被任命为三司户部副使,五年七月,因与三司使李士衡争事意见分歧,以户部郎中、直昭文馆知延州。那时赵德明每次派官吏到京师运取拨予的物资时,都要私买宋朝边界上禁上买卖的重要物品,并借机隐瞒关税。薛奎得知详情后,奏请把党项人所取物资由四川运入关中,再转致他们,杜绝了上述弊病。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四月,薛奎迁吏部郎中,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薛奎以严为治,处理政事决不延贷,京师为之肃清,因此人皆畏惮,私下起绰号称之“薛出油”。宋仁宗知道这个绰号询问薛奎,薛奎回答说知道此事,只是“击奸安避此!”受到宋仁宗的赞扬。七月,为辽圣宗萧后生辰使,出使契丹。二年七月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疏论择人、求治、崇节俭、屏声色等十数事。三年正月,辽使萧从顺来朝,说宋使至辽者皆可见辽太后,于是请见垂帘听政的宋真宗章献刘太后,而朝议不能决。当时薛奎为馆伴使,以宋朝大臣也不能见太后面为由说服了萧从顺。由此朝中嫉妒者进谗言诽谤薛奎泄漏了朝中秘密。二月,薛奎罢为集贤院学士、知井州,宋仁宗认为薛奎多次在西部边境地区作官,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即改知秦州(今甘肃天水)。
秦州为西边要地,常驻重兵把守,但土地贫瘠,兵费用入不敷出。薛奎上任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搞好商业贸易,开源节流,一年中就积存粮食300万石,税收余存3000万缗,又核查出州民隐瞒不报的田地数千顷,收缴田租10余万石,取得了很大成效。四年三月,薛奎加官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今四川成都)。秦州百姓及少数族部落数千人列其政绩、上书转运使请留薛奎,宋仁宗降玺书褒谕,不许留任。
薛奎在益州,为政务求宽简。当时朝廷每年需在成都买布数千万供给秦、陇等地驻军,有些官吏乘机隐克私吞,薛奎命民互相作保,州府预付价钱,到期集中转运,既方便了官民,又堵塞了漏洞。由于薛奎在益州的政绩颇多,蜀人比之前尚书张咏。
天圣六年(1028年)三月被擢为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公事,调往中央任重要职务。
七年二月,薛奎参知政事,迁给事中,明遭元年(1032年)十一月再迁尚书礼部侍郎。十二月,章献刘太后谒太庙,欲服皇帝衮服,薛奎力谏不听。次年三月,章献刘太后去世,薛奎劝宋仁宗以太后服葬之,又奏请驱逐刘太后内侍下政者罗崇勋等人。这时,宋仁宗亲政,刘太后在世时的权臣多被罢免,独薛奎仍被重用。然而薛奎因得喘疾,多次请辞,宋仁宗诏免其上朝,只照常处理政务,又数辞,才于十一月罢参知政事,为资政殿学士、户部侍、判尚书都省。
景祐元年(1034年)卒,终年68岁。死后,赐谥号为简肃,其婿欧阳修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宁远军节度副使赵汝愚暴卒于衡州(今湖南衡阳),时年56岁。这位宋太宗八世孙、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的宗室宰相,在“绍熙内...
宋太宗 2025-09-03 小周后其实没有死?历史迷雾中的另一种可能公元978年七夕,汴京的月光洒在李煜的囚居小院。这位南唐末代君主在《虞美人》的绝笔中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随后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牵机药毒杀。...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8-29 仁宗与章得象:君臣相得的北宋政治图景北宋仁宗朝(1022-1063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高峰期,其间涌现出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名臣,而章得象作为仁宗朝第十一任宰相,以“清忠无所附”的品格成为这...
赵祯下一任皇帝 欧阳修 2025-08-21 赵光义皇位传承:从“金匮之盟”到赵恒继统的权力变局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皇位由第三子赵恒继承,史称宋真宗。这场看似平稳的权力交接,实则暗藏北宋初年皇位继承制度的深刻矛盾——从“金匮之盟”的...
宋真宗 宋太宗 2025-08-18 苏门四学士为何冠以“苏门”之名:文学传承与学派认同的双重密码北宋文坛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是继欧阳修之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群体之一。这一称谓不仅是对四人文学成就的肯定,更蕴含着复杂的文化逻辑与历史...
欧阳修 2025-08-08 雍熙北伐失败原因解析:战略误判、将领失和与制度缺陷的三重困境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以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北伐,试图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战役,最终因东路军岐沟关惨败、西路军杨业殉国而彻底失败,迫...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7-25 扬州人为何鲜知李庭芝:被遗忘的抗元名将与城市记忆的断裂在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史可法、欧阳修等历史人物几乎家喻户晓,但同为南宋末年坚守扬州的抗元名将,李庭芝的名字却显得格外陌生。这位曾以“奉诏守城,未闻以诏谕...
史可法 欧阳修 2025-07-25 卢多逊:功过交织的北宋权相,能否冠以“好官”之名?北宋初年,卢多逊(934—985年)以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为起点,从后周进士起步,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官至宰相,成为北宋初期政坛的核心人物。然而,这位以“...
宋太宗 2025-07-22 末代北汉主的汴梁岁月:刘继元投降后的生存轨迹与历史回响在五代十国的烽烟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统治。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当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的连城台上,看着这位曾经不...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6-27 赵光义与金匮之盟:皇权更迭下的历史迷雾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崩逝于万岁殿,其弟赵光义旋即继位,史称宋太宗。这一权力交接的背后,牵扯出一桩缠绕北宋初年政局的悬案——“金匮之盟”...
宋太宗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6-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