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代三藩之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三藩之乱到底是什么样的?两藩王作乱为什么叫三藩?其中谁没有参与反清?
康熙二十年冬,清军攻入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尽。至此,清廷彻底平定了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虽说叫三藩之乱,但是实际上只有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两个藩王造反。而三藩中的平南王尚可喜却始终没有加入叛军阵营。那么整个三藩之乱过程中尚可喜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平南王尚可喜画像
功成身退,主动撤藩
三藩之乱前,尚可喜镇守广东已经二十余年,其政绩可圈可点。他并没有像吴三桂那样倒行逆施,跋扈不臣。明末战乱之后,百业凋零。二十余年间,尚可喜积极地维持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兴文重教。同时,对于以郑成功为代表的反清复明势力,尚可喜坚决剿灭。他兢兢业业地为朝廷保卫地方,安抚百姓。
康熙十二年,年已七旬的尚可喜再一次请求辞去官爵,回到海城老家(今辽宁海城)养老。留长子尚之信接替自己继续镇守广东。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上疏请求,但朝廷都以广东境内仍不安定为理由挽留。这一次康熙答应了尚可喜的请求,但是,朝廷认为尚之信平日嚣张跋扈,并不像他父亲那样恭顺,担心日后难以约束管制。所以,朝廷给尚可喜的答复是同意他回海城养老。另外,他的儿子也不要接替他了,干脆全家老小都回东北老家吧。康熙降旨裁撤平南王尚可喜。
这意味着尚可喜即将失去广东封地,失去世代承袭王爵,失去自己这些年来经营的一切。虽然如此,但尚可喜并没有表示反对,他还是坦然接受了朝廷的决定。他已经开始整理家当,准备举家迁回海城老家了。

平西王吴三桂 选自《康熙王朝》
拒绝反叛,忠于大清
同是三藩的吴三桂和耿精忠看到尚可喜被撤藩后,假意惺惺地也给康熙上疏请求撤藩,他们也要辞官回归故土。吴三桂没想到康熙会批准。他的本意是自己假装做个姿态,朝廷给驳回来,自己还可以接着世代镇守云南做平西王。没成想康熙顺水推舟,同意撤藩,而且说撤就撤。
吴三桂见康熙步步紧逼,了解事态不妙,于是他开始密谋叛乱。终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自封“总统天下水陆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在云南树旗造反。靖南王耿精忠随即在福建起兵,南方各省也接连响应。一时间叛军势力覆盖云贵川、广西、湖南、福建、浙江各省。此时镇守广东的尚可喜有三种选择:
第一,誓死忠于大清。凭借广东一省之力坚持与叛军对抗,牵制吴三桂兵力,使之不敢全力北上。
第二,跟着吴三桂一同造反。如果这样的话,整个长江以南就全部被叛军控制。吴三桂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乘胜追击,渡江北上直取京师也未可知。
第三,坐拥广东,相机而动。叛军此时虽然声势浩大,但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谁输谁赢还看不清楚。尚可喜完全可以保持中立。他可以坐拥广东,向朝廷和吴三桂两方面要条件。等到局势明朗了再决定加入哪一方。
虽然吴三桂百般拉拢,但尚可喜没有左顾右盼,举棋不定。他毅然加入了朝廷平叛的阵营。尚可喜原本是明代将领,因为遭到诬陷所以投降大清。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再次反叛,而是要从一而终。

靖南王耿精忠 选自《康熙王朝》
死守广东,牵制叛军
三藩之乱爆发后,广东的形式十分严峻。与之毗邻的西边的广西、东边的福建、北边的湖南全部被叛军控制。台湾的郑经也趁火打劫攻占广东沿海府县。再加上尚可喜麾下的将领弃明投暗,对他反戈一击。尚可喜真正是内外交困,腹背受敌。危急之时,广东各府曾有一半落于敌手,广州城也是危若累卵。尚可喜命人在家中堆满柴草,打算城破之日举家杀身殉国。
尚可喜的顽强抵抗对朝廷最终平定三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尚可喜凭借广东一隅与吴三桂周旋两年有余,有效地牵制了吴的叛军使之不敢全力北进。在战争的最初阶段更是给朝廷赢得了喘息之机,使朝廷稳住阵脚,部署大军。

三藩之乱初期形势图
长子叛变,抑郁而终
吴三桂对于尚可喜一直是一方面军事打击,另一方面政治拉拢。吴认为尚可喜同自己一样都是前明的起义将领,都是汉人。在他看来尚可喜理所应当跟随自己。但是尚可喜始终不为所动,他对大清始终是忠贞不二。吴三桂见拉拢尚可喜无望后,就把目标转向了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吴三桂鼓动尚之信发动兵变,从他父亲手中夺取广东的统治权,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镇南王世代镇守广东。
尚之信平日里性情暴虐,嗜酒好杀。尚可喜很厌恶这个儿子,几次三番想把自己的王位传给次子尚之孝。尚之信对他的父亲心存怨恨已久,吴三桂的蛊惑更使他心为所动。康熙十五年二月,尚之信发动兵变软禁了父亲尚可喜,自己夺取了全粤大军的指挥权。尚之信本就不是忠孝之人,对自己的父亲时常拔刀怒视,何况对大清代廷呢。他最终踏上了吴三桂的贼船。
尚可喜闻听自己的儿子起兵反叛朝廷,顿时大惊失色而且羞愧不已。他想投环上吊以死谢罪,但是被家人拦下。尚可喜本就年老多病,又经此变故,身体愈发不支。当年十月尚可喜在广州逝世,年73岁。临终前尚可喜仍然羞愧地说:“如今海内纷乱,叛贼并起。我受大清三朝隆恩,现在却不能为朝廷提剑杀贼,真正是死有余辜。”他还嘱咐道:“我死后一定要把我的棺椁送回海城安葬。那里是我的故乡,而且离盛京沈阳更近。魂若有知,自己来世还要追随太宗皇帝,效忠大清代廷。”

辽宁海城尚王陵园
尚之信的结局
最后提一下尚之信的结局。尚之信与吴三桂不愧为一丘之貉,都是反复小人。尚之信起兵响应吴三桂后,立刻发觉事态不妙。一方面吴不但不给他支持,相反向他索要军饷。另一方面其余叛军势力纷纷归降朝廷。尚之信心生悔意,在起兵的当年就又厚着脸皮向朝廷请降。康熙皇帝暂时赦免了他,令他戴罪立功。可是在今后的几年中,尚之信几次三番不听朝廷调遣,消极作战,拥广东而自重。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平定的前夕,康熙开始对尚之信清算。最终尚之信被赐自尽。相比较同样起兵反叛,随后又归降的靖南王耿精忠来说,尚之信的结局还算体面。或许看在其父尚可喜的面子上,康熙没有像对待耿精忠一样将他凌迟处死。
田文镜(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重要大臣,原隶籍汉军镶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他以铁腕治政、清廉刚正著称,...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0 权力漩涡中的父子博弈:康熙两废胤礽的深层动机解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塞外行宫的寒风中,55岁的康熙帝当众痛哭流涕,宣布废黜皇太子胤礽。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储位之争,不仅撕裂了清廷权力结构,更暴露出封建...
康熙的儿子们 胤礽 2025-11-20 纳兰明珠:康熙朝权臣的辉煌与沉浮,词人纳兰性德之父在清代康熙朝的璀璨星空中,纳兰明珠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星辰。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显赫的官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作为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
康熙的儿子们 纳兰性德 2025-11-20 佟国维的“双面棋局”:支持八阿哥与善终背后的政治智慧在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激烈角逐中,佟国维作为上书房首辅、康熙帝的亲舅舅,始终以八阿哥胤禩支持者的形象活跃于朝堂。然而,这位看似押错宝的重臣,最终却以“善终”收场...
康熙的儿子们 胤禩 2025-11-19 康熙晚年为鳌拜平反:权臣与忠臣的复杂历史镜像1669年,16岁的康熙帝以“布库戏”为掩护,智擒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被后世视为少年天子巩固皇权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五十年后的康熙五...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9 康熙后宫姐妹花:繁华背后的命运沉浮在清朝康熙帝的后宫中,有四对姐妹花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她们身处权力与情感交织的深宫,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或荣耀一时,或凄凉终老,其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赫舍里氏...
康熙的儿子们 2025-11-19 鳌拜权倾朝野:康熙圣旨亦难逃其“二次审批”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鳌拜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多年的征战积累,逐渐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权倾一时的权臣,其权力之大,甚至到了...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7 权臣末路:康熙对鳌拜的处置与历史回响1669年盛夏,北京紫禁城南书房内,14岁的康熙帝以摔跤少年为掩护,突然发难擒获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不仅改写了清朝政治格局,更在历史...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4 雍正与宜妃:权力更迭下的恩怨纠葛在清朝康熙与雍正两朝交替之际,宫廷内的权力斗争错综复杂,其中雍正帝与康熙宠妃宜妃之间的恩怨,成为这段历史中颇具戏剧性的一幕。雍正对宜妃的羞辱,背后交织着个人情感...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12 施世纶:靖海侯之后,清朝第一清官的传奇人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政治舞台上,施世纶以其清廉正直、勤政爱民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作为靖海侯施琅之子,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荣耀,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
康熙的儿子们 施琅 2025-11-1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