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自古以来,每一位皇帝都期待着有一位既可以直言不讳又不会惹自己心烦的忠臣为自己排除忧虑。这类正义勇敢的言官,是一个明君的必需品,不可多得的宝贝。
对于言官的重视,宋朝时期便有一位皇帝做到了极致——宋仁宗赵祯。身为皇帝的赵祯一生都在倾听言官的谏言,在他统治宋朝期间是不存在闭塞言路的说法,赵祯也因其仁德深受百姓爱戴,成为一代明君。
赵祯的皇帝史是明君的模子,是许多皇帝想要达到的成就,对此刘备亦然。倘若刘备也能像赵祯一般倾听赵子龙的谏言和重用赵子龙,那蜀国可能也不会落得被魏国吞并的下场,匡扶汉室那一日便指日可待。
忠君与不忠君
为何说刘备重用赵子龙便可以增大匡扶汉室的几率呢?如果要细细说明这个问题那便需要提及赵子龙在刘备军事集团的受用程度。
白袍、白马,一身亮白的赵子龙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一位有名的历史人物,被后世人尊称为“常胜将军”。拥有这番名头的赵子龙按道理而言必然是刘备军事集团的重要支架,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尽管赵子龙在死后被追谥为“顺平侯”,以及在生前曾做过征东大将军,可其一生掌握的实权并不大。致使这样现象出现的原因其实有三,其一便是赵子龙忠君的方式,并不是刘备认可的忠君方式。
刘备认为将领忠于君主,那便是需要向君主表明自身的忠诚,是单方面的对君王无条件的服从。在君主陷入危机之时,忠诚地将领应该第一时间出现,挡在君王面前隔离灾难对君王的伤害。
相较于刘备的忠君,赵子龙的忠君尤为不同。在子龙眼中真正的忠君是为君王分担忧虑,排除苦难,在需要谏言的时候发声,因此才会有子龙“七进七出,单刀救少主”的事件。
救阿斗的一系列事件
提及子龙单刀救少主的事例,那便不得不先说明一下当时刘备众人的处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举南下攻打荆州,面对曹军的来袭,刘表选择立马投降,刘备则是连忙逃出荆州城,以求东山再起。
当时刘备的军事集团被曹操追杀,此时正值危难之际,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曹操抓获斩杀,在这存亡之际,刘备心生一计——抛弃家人。
刘备将自己的家人留在了长坂坡,意图用他们来延缓曹操的追兵,以达到带领自己军事集团逃跑的目的。当时做出这般选择的刘备自然不好受,但是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保住了性命以后什么都会有的。
抱着这样想法的刘备忧心忡忡的骑马逃跑,本想带着自己军事集团逃跑的刘备,却在路上发现有一人不见了——子龙。对于子龙的消失,刘备集团大部分人都说子龙是自己逃跑了,可刘备却不这么认为。
在刘备眼中子龙是可造之才,断不可能做出叛逃的举措。刘备前思后想都不能猜出子龙前往何方,于是便不再多思虑,将注意力放在逃跑的路上,而后不久子龙单骑多人而归。
子龙将深陷曹营的刘禅和甘夫人救出,众将士见了这般的景象,无一不叹服子龙的勇武。然而刘备的想法和将士们的并不一样,刘备认为子龙有这般能力,那在逃跑时便更应该在他身边以防不测。
可是子龙却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妄自地冲向曹营,虽然结果是完美的,但是却十分不符合刘备的想法。双方的忠诚观念形成了反差,刘备也因此对子龙的看法由重视到忽视。
诚然,子龙能将刘备家人救出与曹操下令活捉子龙有莫大的关系,但是子龙在曹营表现的胆识和能力着实让人不得不让人五体投地,一代龙胆将军名副其实。
阿斗的第二次营救
刘备因在阿斗第一次营救中,发现自己与子龙对忠诚观念不和而选择忽视子龙,这是刘备准备忽视子龙的体现。而在后续的阿斗第二次营救中,刘备便坚定了忽视子龙的想法。
建安十四年(209年),此时的刘备已经贵为荆州牧,位高权重手下精兵强将不可胜数。在这样的条件下,东吴的孙权打算将小妹孙夫人(孙尚香)许配给刘备。
面对孙权的好意,刘备欣然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将孙夫人迎回了荆州。可身为枭雄的孙权又岂会如此单纯地将自己小妹嫁给刘备,孙权将孙夫人许配给刘备的真实意图是用来监视刘备的。
在刘备进军益州时,孙夫人立马便露出了她的本性。孙夫人趁着刘备大军开拔时期的混乱,自己一人率领吴国将士将阿斗从荆州城带出,往东吴方向跑去。
子龙听闻孙夫人领兵西逃的消息后,便立马与张飞一同骑乘前去阻拦孙夫人返回东吴。幸得,子龙和张飞二人来得及时,阿斗才没有被孙夫人带回东吴,成为孙权用来威胁刘备的质子。
刘备在得知阿斗转危为安后,表面上对子龙十分感谢,可实际上却不然。在两次危机中,子龙都挺身而出将阿斗救于危难之中,这样的事件的确是好的,可是对于阿斗而言并非这般说法。
子龙两救阿斗,对阿斗的情谊达到了极致,倘若子龙能一直忠心刘家那还是好事,但如若相反,那子龙便会成为阿斗人生中的一个大阻碍。对此刘备看得十分透彻,也正因如此刘备准备冷落子龙。
直言相劝
对于子龙将来作何处理,刘备一时间也不好把控,直到夷陵战役的掀起,刘备有了打压子龙的方法。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意图向吴国发动全国战争。
此时的刘备在两年间连续地失去了两位手足至亲,这样的事情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称帝后的刘备,再也忍不住对吴国的怒火,决意向吴国发动战争,可刘备的想法却遭到了子龙强烈的反对。
子龙将吴国和魏国相对比,表明手足之仇可以晚点报,当务之急是先灭魏再吞吴才是最好的方案。刘备听到子龙的这一席话,心中的怒火更胜,在刘备耳中子龙的直言仿佛变成让他背弃信义的话语。
面对子龙的直言,刘备满腹牢骚,可碍于往日的情面,刘备不好责备子龙,于是便一意孤行地否定了子龙的建议,命令臣子不得再干涉讨伐东吴的行动。
最终历史也说明了刘备发动夷陵战役是错误的,刘备也终落得病逝白帝城的结局。倘若刘备愿意倾听子龙的谏言,并且重用子龙,那么蜀国再创辉煌也并非不可能,匡扶汉室也可能实现。
小结
子龙因为这三件事情被刘备冷藏,这是刘备一生犯下的错误,其结果也只能用悲剧结尾,这是不可逆的。只可怜一代儒将赵子龙,一生不得重用,此般人生对于赵子龙而言着实凄凉。
三国时期,赵云与许褚作为蜀汉与曹魏的标志性武将,其武力值与军事能力常被后世热议。若以正史记载与演义情节为基准,从个人战力、军事指挥、战略眼光三个维度综合对比,赵...
赵云 2025-09-30 傲世群雄的武圣,为何独敬“三姓家奴”吕布?在三国武将的星空中,关羽始终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万人敌”的武勇威震华夏,却也因“善待士卒而轻士大夫”的傲慢性格饱受争议——无论是马超、黄忠等同僚,还是曹仁...
马超 关羽 2025-09-30 傲世群雄的武圣 为何独敬“三姓家奴”吕布?在三国武将的星空中,关羽始终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万人敌”的武勇威震华夏,却也因“善待士卒而轻士大夫”的傲慢性格饱受争议——无论是马超、黄忠等同僚,还是曹仁...
马超 关羽 2025-09-30 三国时期庞德与赵云实力对比:勇将与儒将的巅峰碰撞三国时期,名将辈出,庞德与赵云作为曹魏与蜀汉的代表性武将,其武力、战绩与军事才能常被后世比较。本文将从历史记载与演义演绎两个维度,结合真实史料与文学形象,系统分...
赵云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吕蒙之死:历史真相与阴谋论的博弈公元219年,东吴名将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奇袭荆州,斩杀关羽、定鼎南郡,成就三国史上经典战例。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却在次年骤然离世,民间关于其死因的猜测与阴谋...
关羽 吕蒙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 汉中王封爵之谜:赵云为何止步杂号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取汉中后称王,对麾下将领进行大规模封赏。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分别被授予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之职,而战功赫赫的赵云...
赵云 马超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