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历史上两位著名宰相,最后结局郁郁而终,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第一个:寇准,寇公奇才,好人怀惠;
寇准,出身名门望族,人聪明又好学,19岁便考取了进士。由于敢说话,被宋太宗重用。真宗年间,契丹大军来犯,都快杀到开封府了,朝野上下震惊不已。
于是,有人提出,赶紧迁都去南京,也有人说去成都。这时,寇准站了出来:“躲避可以解决问题吗?我们逃到南京、逃到成都,敌军也能杀到南京和成都,我们再往哪里躲?”
寇准继续:“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但是要稳定军心,更要稳定全天下老百姓的心。这时候,只有皇帝本人亲自上前线,才能振奋士气,才能告诉全天下的百姓,宋军是不可战胜的。”
最终,宋真宗闻此言,决定御驾亲征,跑到沩州北城督战。
大伙一看,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皇帝都上前线了,那还不得好好表现一番?于是,大家奋勇作战,将对方的统军使萧达览射杀,战役全线告捷。所以,这一战不仅打出了宋军的士气,保住了宋氏王朝的尊严,还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族入侵史上增添了一笔亮色。
但可惜的是,在形势大为好转的关键时刻,这位皇帝居然心生胆怯,提出“花银子买太平”的建议,签下了“澶渊之盟”。
那个时代,皇帝是全天下的主人,他可以随意浪费老百姓的钱财,去买自己的“平安”。只是,这“平安”可以用钱财换来吗?后来的历史证明,惟有“武力”才能保证“平安”。然而,寇准劝皇帝去前线的事情,却成了他政治上的“污点”。
之后,更是每每被一些大臣抓住弹劾他,说他不顾皇帝的安危,不知道安的什么心。于是,他就被罢官了,之后,又复职,再被罢官,折腾几次。最后,死于雷州。其实,寇准在民间的声望很高,名声甚至都传出了海外。
在他官至宰相时,都没有为自己建造一座官邸。可见,他为官清廉。晚年被贬到雷州时,一次北使来到汴京,就问其他人:“那个‘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在哪里?”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很是尴尬,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
此外,他在雷州时,极力传播中原文化,教授当地人说中原口音,促进了当地和中原的交流。而且,他还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雷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时,王安石就评价他:“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第二个:王安石,致力改革,但不晓事;
王安石,自幼聪慧,又喜读书。后来,跟着做官的父亲到处跑,体验了民间疾苦。此外,他是进士出身,在地方为官多年,深知北宋老百姓贫穷的根源,是在于土地被兼并、被垄断之上。
于是,1058年的时候,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万言书”,指出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改革,这样才能扭转局面,否则,国家会越来越贫穷。因为,那些士大夫也想通过改革,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太平,所以,他们对王安石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早日开始。
到了宋神宗年间,王安石被重用,1070年升为宰相,开始了他的“变法”生涯。首先,他从财政抓起。他认为,宰相的第一要务,就是“理财”。同时,他还提出,为了更好的理财,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只有经济上去了,国家的财政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虽然,他一再强调国家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建议国家什么事都要管,不要过多“插手”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此外,他极力推动生产发展,坚持“榷法不宜太多”。因此,从农业到手工业,再到商业,从农村到城市,他所代表的改革派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了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他还改革了军事制度,提高军人素养以及军队的作战能力,并加强对农村的控制。此外,对学校和科举制也进行了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然而,他的这一做法,却得罪了一大帮人,包括大地主、大官僚,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
要知道,这些人手里有土地,如果,改革再进行下去,他们的利益就会损失更多。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其实,历史上的事情总是一演再演。毫无疑问,王安石被罢官,又被复官。只是再做宰相,他的改革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干脆辞职不干了。
因为,他的“对手”司马光等人得势后,废除了之前的所有“新法”。想来,自己毕生追求的“心血”,就这么荡然无存了,内心一定非常郁结,很快他就病故了。此外,王安石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洪范传》、《老子注》(已散佚),并秉承了老子的一些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其实,审时度势有时对于一位权臣而言,是一门必修的“学问”。虽然,他心怀“贫民”,希望“变法”可以改变这一切,但是,在那个时代,话语权根本不在这些人手中。
而对比今日的改革,为何可以屡屡成功?顺应民心,便是如此。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宁远军节度副使赵汝愚暴卒于衡州(今湖南衡阳),时年56岁。这位宋太宗八世孙、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的宗室宰相,在“绍熙内...
宋太宗 2025-09-03 小周后其实没有死?历史迷雾中的另一种可能公元978年七夕,汴京的月光洒在李煜的囚居小院。这位南唐末代君主在《虞美人》的绝笔中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随后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牵机药毒杀。...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8-29 赵光义皇位传承:从“金匮之盟”到赵恒继统的权力变局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皇位由第三子赵恒继承,史称宋真宗。这场看似平稳的权力交接,实则暗藏北宋初年皇位继承制度的深刻矛盾——从“金匮之盟”的...
宋真宗 宋太宗 2025-08-18 寇准“双天官”之谜:北宋官场中的特殊称谓与权力密码在北宋官场的历史长河中,“双天官”寇准的传奇故事始终是民间与学界热议的焦点。这个看似矛盾的称谓,既承载着北宋官制演变的独特轨迹,又折射出寇准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寇准 2025-08-11 雍熙北伐失败原因解析:战略误判、将领失和与制度缺陷的三重困境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以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北伐,试图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战役,最终因东路军岐沟关惨败、西路军杨业殉国而彻底失败,迫...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7-25 卢多逊:功过交织的北宋权相,能否冠以“好官”之名?北宋初年,卢多逊(934—985年)以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为起点,从后周进士起步,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官至宰相,成为北宋初期政坛的核心人物。然而,这位以“...
宋太宗 2025-07-22 末代北汉主的汴梁岁月:刘继元投降后的生存轨迹与历史回响在五代十国的烽烟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统治。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当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的连城台上,看着这位曾经不...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6-27 赵光义与金匮之盟:皇权更迭下的历史迷雾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崩逝于万岁殿,其弟赵光义旋即继位,史称宋太宗。这一权力交接的背后,牵扯出一桩缠绕北宋初年政局的悬案——“金匮之盟”...
宋太宗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6-25 赵士程:南宋宗室情痴的专一婚姻与悲剧人生在南宋的烟雨江南,一段跨越世俗偏见的婚姻,将宗室亲贵赵士程与才女唐婉的命运紧紧缠绕。这位宋太宗玄孙之子的情感抉择,不仅颠覆了当时对再嫁女子的歧视,更以一生未娶的...
宋太宗 2025-06-16 赵光义三位皇后:权力与情感的交织轨迹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作为宋朝第二位皇帝,其三位皇后的人生轨迹与北宋宫廷政治、家族权力格局紧密相连。从淑德尹氏的追封哀荣,到懿德符氏的早逝遗憾,再到明...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6-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