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太后有很多,除了像吕后、武则天、慈禧这样手握大权,甚至最后自己当了皇帝的,也有很多在历史上不见得有多出名,但是却以“贤德”的名声或者其他好的名声为人所知的太后,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薄姬当年对于刘邦来说只不过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妃嫔,但是谁也没想到最后竟然是她成为了人生赢家。不过在薄姬死后,却是和自己的儿子葬在了一起的,我们知道古代葬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夫妻,但薄姬为何不选择和自己的丈夫刘邦合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薄姬并没有和儿子汉文帝合葬,而是选择葬在距离汉文帝的霸陵不远的南陵,属于同地不同陵。《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记载:“薄太后後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
根据上面的史料,我们先梳理一下这几位关键人物的入葬顺序。刘邦驾崩后葬于长陵,长陵是从刘邦登基第二年就开始修建的大型帝陵,规模和构造都是当时最好的。吕后死后与刘邦合葬在长陵,两人合葬不和陵,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同时,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这些功臣和一些贵戚也都陪葬在这个长陵中。
汉文帝刘恒四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了,葬在霸陵,汉文帝的陵墓为了防盗没有在地面起坟。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尊薄姬为太皇太后,可以说从刘恒继位开始,薄姬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自己的亲孙子刘启即位后薄姬的地位依然很高。汉景帝即位两年后,薄姬去世。汉文帝虽然是著名的孝子,但由于比薄姬去世的早,他也无法决定薄姬葬在何处。
吕后和汉高祖是一代人,而刘邦的长陵已经有吕后与其合葬了,薄姬身份又十分尊贵,葬在何处合适呢?薄姬,也就是薄太后去世前曾留下遗诏,要葬在白鹿原上,在长陵和霸陵之间,以图左望刘邦的长陵,右望儿子刘恒的霸陵。
薄太后陵因在刘恒的霸陵的南侧,又被称为南陵。薄姬此人一生不争名利,由于出身地位不被重视,也没被吕后刁难,顺利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做了代国太后。吕后去世以后,大臣在商议重新选皇帝的时候,对这些皇子生母的背景非常重视,以防出现第二个吕后。刘恒被选为皇位接班人的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薄氏仁厚”,可以说薄姬的仁厚为她和儿子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机会。由于薄姬没有吕后的心机,没有野心和争权夺势的抱负,薄姬没能进入长陵。当然也是因为薄姬不是正嫡,不能与刘邦合葬。
薄太后和汉文帝刘恒的感情十分深厚,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就有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在薄太后生病卧床的三年中,刘恒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薄太后所服用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才让薄太后服用。
我们看薄姬晚年的地位,自己葬在何处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正是因为薄太后仁厚的性格和与汉文帝刘恒的感情,薄太后才在去世前决定要单独葬在南陵。南陵的规模并不大,长宽不过百余米,远不及拥有五万多陵邑户口的长陵。
2、薄姬为何不和刘邦合葬
简单来说,是因为薄姬不能跟刘邦合葬。
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她出身不算高贵,也不受刘邦宠爱,只得宠幸一次,之后剩下儿子,就很难再见到刘邦了。也是因为薄姬不得宠且低调,所以刘邦去世后,薄姬母子躲过了吕后的清算,眼看着刘邦生前的宠妃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薄姬心中焉能没有庆幸?
在薄姬的影响下,刘恒也很低调,即便不受宠,他也是刘邦八个儿子中的一个,也可能成为吕后为儿子扫除障碍的目标。
事实上刘邦的八个儿子有五个的死因都跟吕后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长子刘肥认妹妹为母才得以活命,最后郁郁而终;次子刘盈也就是吕后的亲子,据说他是看到戚夫人惨死受到了惊吓;三子刘如意直接被毒死;五子刘恢和六子刘友皆因吕后而死;七子刘建死于意外,独子被吕后所杀,绝后。
安然无恙的只有吕吕后养子刘长和刘恒,而刘恒的封地在兄弟之中算是最差的一列,濒临边境,要抵御外患,同时还要防范朝中的威胁,这可是块锻炼能力的封地。吕后去世后,周勃等人诛杀诸吕,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作为外地封王入京,刘恒在京城毫无根基,但他却凭借自己的手腕,迅速让自己从代国带来的亲信掌握了中央许多权力,并且轻松将周勃等功臣解除了权力,进而开始了他文景之治的治理大业。
刘恒是明君,也是孝子,他称帝后,薄姬由王太后改称皇太后,而太后生病之事,刘恒每天都会去看望母亲,薄姬喝的汤药,他都要先尝过后再喂母亲喝下,这就是亲尝汤药。
薄姬信奉道家思想,一生都很低调,一般来说,这种性格的人寿命都比较长,薄姬也是这样,他一直活到孙子汉景帝在位时期,也就是说,刘恒先于她去世,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
汉景帝尊祖母为太皇太后,他继位两年后,薄姬去世,葬于南陵。
南陵既不是刘邦的陵墓,也不是刘恒的陵墓,即薄姬既没有跟丈夫合葬,也没有跟儿子合葬,原因很简单,因为礼制。
汉初的礼制跟后来有些不一样,之后因为追封皇后的存在,一个皇帝可以与多位皇后合葬,但在汉初,皇帝只与一位皇后合葬,妃嫔侍妾无法跟皇帝合葬。刘邦有皇后,那就是吕后,她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跟刘邦合葬在长陵。
薄姬只是刘邦的侍妾,汉初礼制又不允许追封其为皇后,只得称其为文帝太后,独自起一陵墓,即南陵,考虑到母子情深,南陵靠近刘恒的霸陵,但并不是母子合葬,这更不合礼制。
到了东汉建立,东汉光武帝刘秀追尊薄太后为高皇后,但学者们公认的刘邦皇后还是吕后,东汉成书的《汉书》中仍称薄太后为薄姬,而不是高皇后。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帝去世,薄姬的孙子、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尊薄姬为太皇太后。两年后的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薄姬去世,葬于南陵。按汉朝礼制,薄姬因是姬妾,无法追尊为皇后,遂称文帝太后,史书上多称薄姬或薄太后。因吕后与汉高祖合葬在长陵,所以薄姬特地独自起一陵墓,靠近汉文帝的霸陵。
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追尊薄太后为高皇后。 但在《汉书》中,仍称薄太后为薄姬,而不称高皇后,是因为薄太后是妾姬,吕后既是正妻又是高祖伉俪,不能因为子孙废黜加尊而改变原本持有的地位。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有记载。
公元前138年,长安城门外,26岁的张骞手持汉节,率领百人使团踏上西行之路。这位汉代汉中郡城固人未曾想到,这场本为联合月氏共击匈奴的使命,将因匈奴的阻截演变为长...
张骞 2025-09-19 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一位传奇与争议交织的女性在中国西汉的历史长河中,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却又饱受争议的女性。她的一生跨越了多个朝代,见证了西汉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全过程,其身居后位长...
刘奭 2025-09-19 吕后为何不杀周昌:权力博弈中的理性抉择与人性羁绊在中国历史上,吕后以手段狠辣著称,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杀等事件,均彰显其政治斗争中的残酷无情。然而,面对曾多次公开反对自己、甚至阻碍其诛杀赵王如意...
戚夫人 2025-09-18 田安:王莽家族的先祖血脉与历史转折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田安与王莽的关联犹如一条隐秘的线索,串联起战国末年至西汉末年的风云变幻。田安不仅是王莽的直系先祖,更是其家族从齐国贵族到新朝皇族的命运转...
王莽 2025-09-17 汉武帝征朝鲜:铁血东征与东亚格局重塑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以雷霆之势向朝鲜半岛发起远征。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不仅终结了卫满朝鲜的独立政权,更将汉朝疆域拓展至鸭绿江流域,在东亚历史上刻下深刻印记。...
刘彻 2025-09-17 班超:以胆略与智慧铸就西域传奇的东汉英豪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他以非凡的胆略、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西域的广阔舞台上书写了属于...
班超 2025-09-16 董奉:三国医道双修的杏林始祖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动荡岁月,不仅催生了英雄辈出的政治格局,更孕育了中华医学史上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华佗、张仲景与董奉。其中,董奉的生平轨迹与三国吴国政权存在...
华佗 2025-09-16 正史中的张飞与吕布:交锋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军事较量在《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下,张飞与吕布的“宿敌”形象深入人心,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小沛城外百回合单挑等情节成为经典。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三国志》《后汉书》等正...
吕布 张飞 2025-09-16 蔡伦革新造纸术:从竹帛之困到纸写文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汉和帝刘肇收到一份特殊的奏章——尚方令蔡伦呈上了一批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制成的纸张。这些纸张质地轻薄、表面平滑,成本仅为传统...
刘肇 2025-09-15 刘恭之后:西汉皇权的短暂更迭与吕氏阴影下的权力博弈公元前184年,西汉第三位皇帝刘恭在永巷的幽禁中悄然离世。这位年仅七岁的幼帝,因一句“壮即为变”的怨言触怒吕后,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死亡不仅终结了西汉...
刘恭 2025-09-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