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汉朝 >  揭秘:刘邦的长孙刘襄为什么没能继位?

揭秘:刘邦的长孙刘襄为什么没能继位?

时间:2025-11-05 16:09:44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刘邦长孙刘襄的继位之路充满波折,最终与皇位失之交臂。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原因,涉及个人能力、势力格局、外戚因素以及功臣集团的利益考量等多个方面。

一、起兵作用有限,硬实力不足

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吕家势力遍布朝野和各封国,打破了刘邦不再分封异姓诸侯王的命令。吕后死后,诸吕妄图篡夺汉朝江山,忍受压迫的诸侯王和功臣集团奋起反抗,刘襄作为起兵诸侯王中的重要一员参与其中。然而,他的军队并未进入关中参与平定诸吕之乱的关键战斗,就被朝廷大军阻挡在关外。实际上,诸吕之乱是被功勋集团除掉的。刘襄在起兵过程中,虽有响应诛吕之举的行动,但未能直接对诸吕核心势力造成致命打击,其起兵的实际作用不大,硬实力也不足以凭借强势竞争皇位。

二、个人品行与行事风格引发担忧

刘襄在平定诸吕之乱时,展现出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事方式,这让他在大臣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他诓骗琅琊王刘泽进入齐地,将其软禁后吞并了刘泽手里的军队。这种未当上皇帝就坑蒙拐骗的行为,让大臣们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他们担心,若刘襄登上皇位,其行事风格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难以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此外,刘襄在处理与朝廷大臣和皇室成员的关系时,也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团结意识。他没有主动与周勃、陈平等朝中大臣交好,而是专注于扩充自己的势力,这种做法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恶感,使得他在争夺皇位时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三、外戚势力隐患重重

外戚干政是汉初的一大隐患,吕氏家族的专权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危害。刘襄的舅舅驷钧为人凶残暴力,口碑不佳。大臣们担心,如果刘襄继承皇位,必然会重用其舅舅驷钧等外戚势力,从而形成新的外戚之乱。正如大臣们所言:“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基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大臣们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自然不愿意选择刘襄作为皇帝。

四、功臣集团的利益与安全考量

功臣集团在平定诸吕之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希望新皇帝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刘襄势力较强,且有军队支持,在诛灭诸吕过程中也有一定功劳。如果刘襄继承皇位,可能会认为皇位是自己打下来的,对功臣集团的功劳不够重视,甚至可能会对功臣集团进行打压和排挤。相比之下,代王刘恒性格温和,不争不抢,把代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是明君的好苗子。而且刘恒的母亲薄姬为人随和,不喜欢争抢,没有强势的外戚集团。大臣们认为,让刘恒当皇帝,对国家有好处,对自己更有好处,既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发展,又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因此,在选帝大会上,功臣集团一致决定迎立代王刘恒为帝。

五、其他潜在继承人的竞争

在刘邦还在世的儿子中,除了代王刘恒,还有淮南王刘长。然而,刘长孔武有力,同样是个难以控制的人物。如果淮南王继承皇位,大臣们恐怕要战战兢兢,担心自己的地位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刘恒作为刘邦现存较为年长的儿子,年龄适中,既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又相对容易控制。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刘恒成为了更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

刘襄作为刘邦的长孙,虽然在诛吕之乱中有一定的功劳和影响力,但由于起兵作用有限、个人品行与行事风格问题、外戚势力隐患、功臣集团的利益考量以及其他潜在继承人的竞争等多方面原因,最终未能继承皇位。这一历史事件也反映出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不仅要看血缘和功劳,还要综合考虑各种政治因素和利益关系。

人物: 刘邦 分享 上一篇: 汉朝的第一美人是谁 前半生开挂后半生遭殃 下一篇: 卫青生前家族显赫,死后为何遭汉武帝灭九族之祸?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