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宰相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古时,王公贵族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而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宰杀耕牛”。所以,“宰相”就有了“管家”之意。只是替天子管家,其中的“心酸”,只有本人最有发言权。
房玄龄,其父在隋朝做官,从小爱读书,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因考试成绩优异,获得“进士”,捞到了一个官衔“羽骑尉”。之后,政局大变,他选择了李世民,跟着他四处征战,时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每打胜一仗,大家都忙着抢值钱的东西,而他却忙着“抢人才”。其实,房玄龄最厉害之处,就是私底下和文人大将的密切交往,他想尽办法,让这些人拼命为秦王“效力”。当时,他和杜如晦是李世民手下最得力的“助手”,也成了他人的眼中钉。
皇族从来不缺乏“手足相残”,李建成告状,将他们二位赶出了秦王府。之后,“玄武门事变”,大局已定。当时,参与策划共五人,其中就有这二位。
之后,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曾任太子太傅。李世民征战高丽,他坐阵后方,留守京师。
他“管家”的时间有20年之久,参加修订典章制度,还和魏征合作共修《唐礼》,整顿机构,“惟才用人”,不问出处,不问背景,尽心尽责,从不“邀功”。除此,房玄龄最重视的是“官员的管理”,他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而且,他还坚决贯彻执行李世民的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大力简政。民间所说的“醋坛子”典故,男主就是这个宰相!
如何将事业和家庭协调,看来房先生已经做出了一个“典范”。
魏征,出身贫寒,极爱读书,还出家当过道士。他先是追随李密,提出了不少自己的“发展性建议”,只是没有被采纳。后来,他归降唐朝,没有被重用,心有不甘的他,自荐去招抚河北,跑到黎阳劝当时的守将投降,没过多久被窦建德抓俘。
重新回到长安后,他又投奔了李建成。当时魏征已经看出太子和李世民的关系非常紧张,就多次提出“先发制人”,可是,主动权早已被李世民抢得。事后,李世民看中他的才能和胆识,封了一个“谏官”。
没事的时候就找他聊聊天,问问哪些事做的不对,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碰到这样的贤君,魏征还有什么可以隐瞒的?
每次他都畅所欲言,一点都不怕得罪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问他:“怎么才能算得上是开明的君王?”魏谏官开始举事例讲道理,他说:“胡亥从来不上朝,只相信赵高一个人,导致秦朝覆灭;杨广只相信虞世基一个人,从而国破家亡。”
所以,一定要“兼听”,不能“偏信”,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魏征坐上尚书左丞位置时,被人诬告“私自提拔亲戚”。除此,对李世民给出的“远避嫌疑”建议,他反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臣和您属于共同协作的工作关系,一味地讲‘远避嫌疑’,而不是公平公正的做事,这个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答案可能谁也不知道。”
另外,他还提出了“忠臣”和“良臣”的概念区别。
在他看来,帮助帝王建设富裕的国家,自己也得利,这就是“良臣”。自己身首异处,帝王暴虐无常,甚至,国破人亡,这样的大臣为“忠臣”。甚至,他还干涉皇帝“纳妃”,说皇帝没有事先查明,将已经许配给他人的女子纳入后宫,这会伤害老百姓的感情。
可见,魏征太敢说大实话了,连皇帝李世民对他都是心生敬畏。
有一次,李世民突然想去打猎,行头都准备好了,就是一直没出发。他得知后,就去问原因,皇帝倒也坦诚:“是想去,怕被你说,便没去。”
还有一次,皇帝得到一只品质上好的鹞鹰,将其搁在自己的肩膀上,到处显摆。突然看见魏征朝自己走来,赶忙将这只鸟藏在了自己的衣服里。魏征也挺坏,他故意和皇帝说了很久的事情,时间一长,这只鸟就闷死了。
当其他大臣们都劝皇帝到泰山“封禅”的时候,唯独他反对。皇帝就问他:“我做的还不够好吗?”他说:“国家发展到现在,人丁还没有真正兴旺,粮仓也不够充实。这一来一回,劳民伤财。况且,中原一带人口少,治安又不好,周边的其它国家,看见我们现在的情况,一定会心生别的想法。这种做法只是图有个虚名,老百姓一点都捞不到好处,何苦要做呢?”很快,中原地区几个州就爆发了洪水,此事便不再提了。
皇甫德参曾建议皇帝“少收地租,少征人丁,简化宫中妇人的打扮。”皇帝怒了,要治罪于他。魏征就来安抚,并批评皇帝,不像从前那么爱听“直言”了。
结果,皇甫德参“因祸得福”,被提升了。
魏征最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就详细的记录了李世民执政以来的十个变化。《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其所撰。他一生节俭,家里都没有正式的主卧,死后,皇帝李世民吊唁时痛哭。
想来,初唐的兴盛,正是有了这些良相的辅佐,才让国家得以高速发展。
狄仁杰是官宦后代,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他执法公正严明,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不惜冒犯圣怒。他常常劝武则天,要将天下还给李家人,要知人善用。
可以说,他所推荐的人才,都成了唐朝中兴的栋梁。狄仁杰在宁州做刺史时,当地是少数民族混居,他很是注意和各少数民族的相处,颇得当地人的喜爱。后来,被人参了一本,说狄仁杰讲话“不尊重皇帝”,被贬官。
过了几年,他就开始了第一次宰相生涯,可时间很短。两年后,被人诬告谋反,关了起来,释放后被贬官。696年,契丹来犯,武则天想到了他。事后,他再次回到朝中,开始了宰相生涯。在他的劝说下,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来,立为皇嗣。
狄仁杰在民间的“威望”很高,这应和他“神探”的名衔有关。
清朝公案小说《狄公案》,就是讲他在昌平县做县令时平断冤狱,以及他为宰相时整顿朝廷纪律的故事。高宗年间,王本立仗着被皇帝喜欢,做事不讲规矩。他就告武则天状了,说:“国家是缺乏人才,但像他这种人,国家不缺。您为何要不顾王法袒护他?如果您真要这么做,那就先处置我。”就这样,王本立被定罪。
正如魏征所言:“自己博得了好名,又帮助了皇帝,才是良臣。”一个称职的宰相,必是一位良臣。只是伴君实在是门“艺术”活,如果,碰上的不是“良君”,“良臣”也就无用武之地。千年的历史随即翻过,中国优秀的宰相们用他们的智慧,帮助他们的君王们开创了一个个盛世。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麾下汇聚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其中魏征、房玄龄与杜如晦三人以“谏臣”“谋臣”“断臣”的互补角色,构建了唐朝政治史上最稳固的权力三角。他们...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房玄龄 2025-08-29 宋璟宰相任期考:盛世名相的仕途沉浮与历史回响作为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的唐朝四大贤相,宋璟的仕途轨迹始终是历史研究的焦点。其宰相任期虽仅四年,却以“刚正不阿、节操持正”的品格,在开元盛世的历史长卷中留...
房玄龄 2025-08-29 狄仁杰的学生:从朝堂到江湖的智谋传承狄仁杰(630年-700年)作为唐朝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与断案名臣,不仅以“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的才智辅佐武则天治国,更以知人善任著称,其门下弟子遍布朝堂与江湖,形成...
武则天有男宠吗 狄仁杰 2025-08-21 隋书主编考辨:魏征与集体修史的典范在中国古代史学的璀璨星河中,《隋书》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以其详实的记载和严谨的体例成为研究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关于其主编身份,学界虽存在“魏征独撰”与“集体合...
魏征 2025-07-23 房玄龄:盛世功臣与家族悲剧的双重叙事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房玄龄的名字与“贞观之治”紧密相连。这位被李世民誉为“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的宰辅,其政治智慧与历史贡献无可争议。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其家...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房玄龄 2025-06-30 狄仁杰之死:历史迷雾中的自然谢幕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狄仁杰以其刚正不阿的形象和断案如神的智慧,成为后世传颂的“东方福尔摩斯”。然而,这位武周时期的宰相之死,却在历史长河中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部...
狄仁杰 2025-06-24 狄景晖:狄仁杰清誉之下的一抹阴影在唐朝璀璨的群星中,狄仁杰犹如北斗之南最耀眼的星辰,其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形象穿越千年仍为世人敬仰。然而,这位名相的家族史上却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插曲——其第三子狄...
狄仁杰 2025-06-13 狄仁杰:从地方小吏到三品宰相的官场进阶史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唐代武周时期名臣,以断案如神、刚正不阿著称。其官场生涯跨越唐高宗、武则天两朝,官职屡经变迁,最终官至三品内史(宰相),成为唐...
武则天有男宠吗 狄仁杰 2025-06-12 魏征为何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从历史定位与功绩谈误解澄清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作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不仅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更以直言敢谏著称于世。然而,部分观点对其位列功臣存在误解。...
魏征 2025-05-26 房玄龄家族悲剧:从功勋显赫到满门抄斩的背后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房玄龄作为一代贤相,其功绩与智慧备受后世赞誉。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唐朝初年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房玄龄 2025-05-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