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家语王言解》曾记载:“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古语有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朝代更迭变换,人间百态流转,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代代贤君在史官的笔下变成一个个鲜活而又令人敬仰的传奇。
尧舜禹王位让贤,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文帝通西域,平匈奴,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康熙制服蒙古,主张"天下皆成一家"。
贤君有之,各时代也不乏暴君,夏朝君主以人为骑,商纣王创立炮烙之刑,胡亥残害宗亲等等。而贤君暴君真的有界线之分吗?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最后却为了统一思想"焚书坑儒"。
那么你可还记得三国时期的"刘阿斗"?
我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不思进取的人,而俗语中的“阿斗”正是《三国演义》中蜀国君主刘备的儿子刘禅,刘禅继位之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先生却屡战屡败,是诸葛亮先生骄傲自满决策失误吗?是将士欺上瞒下战力减弱吗?诸葛亮部下姜维死前说道:“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君位的交接,传承的帝命
章武三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祖制让继位来得顺理成章。而蜀国地势复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其易守难攻,刘禅也自以为,可三分天下,动荡的年代,又哪里容得下君主高枕无忧?
诸葛亮与刘备可谓是相辅相成,“三顾茅庐”成就一段君臣佳话,在刘备手下,诸葛亮的才智完全发挥到了极致。后刘备临终白帝城托孤,然而聪明一世的他,却没有预料到一切会败在自己的儿子手里。
三国局势动荡,诸葛亮先生尽心尽力辅佐后主刘禅,且看《出师表》中的“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诸葛先生此人,事必躬亲,可见其对于君主的忠诚,然多年征战,心力交瘁,手下又缺乏可塑之才,任凭先生满腹经纶,一人也难敌千军万马。
为完成主公匡扶汉室的鸿鹄之志,诸葛亮五次北伐,然结果却不如人意。一战用人不当,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深得诸葛亮的信任,然而马谡只会纸上谈兵,不结合实际,最后失守街亭,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二战蜀国地势复杂,粮草不济;三战诸葛亮占领武都、阴平二郡;四战李严督粮运不济,不得不退;五战积劳成疾,传奇落幕。
曾经的诸葛先生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那年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先生智谋何其天下无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枭雄自是当之无愧,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完成主公的心愿。
“天命之子”非天命
刘禅作为国之君主,未能做到知人善用,在政治方面包庇佞臣,导致朝中派系纷争,你死我活。彼时诸葛亮在外征战,前方战场物资紧缺,后方供给链条断裂,战争失败无可厚非。
刘禅有“君像”却无“君才”,诸葛亮有“相才”却无“将才”,“君才”和“将才”便如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生相融,缺一不可。
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大任,十一次北伐,奈何胜少败多,蜀国局势更加举步维艰,但君主昏庸偏信宦官黄皓。
黄皓对主公刘禅阿谀奉承,盛宠之下,把持朝政,而刘禅却终日沉迷酒色,听信黄皓的“耳旁风”。因为识人不清,被小人蒙蔽了双眼的刘禅,身边亲信也被逐步洗盘,黄皓善于弄权,只要不依附自己的人都无法入朝为官,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蜀国国力江河日下。
魏国军队兵临城下,姜维力挽狂澜,誓死不降,准备决一死战,主公刘禅却开城迎敌,并敕令姜维投降。本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良将英才,是为忠臣也心寒之至。
蜀国被魏国灭国之后,刘禅被安置在魏国京都许昌,有一次,司马昭故意在刘禅面前安排了富有蜀国特色的舞蹈,并问他:“你思念蜀国吗?”
刘禅却说:“这里的日子非常快乐,我一点也不想念蜀国。”可见,如今的蜀国大势已去,君主刘禅寄人篱下自身难保,只剩下万般的无可奈何。
刘禅此君,仁爱有之,却不能心怀天下,学识有之,却不精通排兵布将,谋士左右,却不懂任用贤才,聪颖有之,却满腹猜疑。
天命轮转,蜀国国力变换
纵观蜀国国力变换。刘备在位时期,经历了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无数战士用鲜血换来国土,换来安宁,刘曹双方均损失惨重,甚至到了需要女子上战场的地步。不过,最终刘备占据汉中称王,蜀国国力鼎盛,称霸一方。
刘备去世,刘禅掌权,诸葛亮掌握军事大权。当时蜀国内忧外患,诸葛亮想要北伐突出重围,蜀汉虽然易守难攻,但是人口稀少,给蜀汉寻求新的生机迫在眉睫,然而五次北伐失败,耗费国力。
姜维掌握军事大权之后,国力亏空更加严重。此时的魏国已经不断壮大发展。当时魏国有三好,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中原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粮草供应充足,比之蜀国有巨大的优势。二是积极变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民富国强。三是兵器改良,战斗力强。蜀国不懂变通,背其道而行之,反而是日渐衰微,再难逆风翻盘。
蜀国灭亡真的是天命所归吗?
首先,兵无将而不动,蛇无头而不行。刘禅作为一国之主,即使不能做到先父刘备一样的杀伐果断,却也不能优柔寡断,一味依赖诸葛亮。
没有贤明君主的号召,诸葛亮作为好的谋士却不是好的“将才”,战争便失去了统领优势,与魏国相比,魏国国君司马昭以军威震慑天下,战争优势高下立见。
其次,诸葛亮和姜维多次北伐,风险与危机并存,人才匮乏,经济凋零,民众厌战情绪严重,蜀汉人民长期受到战乱的困扰。
蜀国失了兵,失了才,而刘禅失了智,失了势。最终导致国破家亡。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