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即季汉,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国号为“汉”。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蜀汉只有一州之地,疆域面积、人口数量均不及吴、魏。但蜀能与吴、魏抗衡,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是与诸葛亮的治理分不开的。从今天开始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角度来分析诸葛亮治蜀的措施和成效。
农业为本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封建社会,历来都奉行农业为本的思想,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在生产力低下、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吃饱饭才是第一位的,所以诸葛亮治蜀也是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的。具体有以下措施:
一、休养生息
诸葛亮执政期间,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务农殖谷”的措施,促进了蜀汉地区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繁荣。他两次在蜀汉内采取“闭关息民”、“休士劝农”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次在公元224年(蜀汉建兴二年)。当时,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领兵伐吴,遭到惨败,国力大伤。因此,诸葛亮宣布“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一年。他在给蜀中士人杜微的信中谈及这一措施的目的时说:“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第二次在公元232年(建兴十年),诸葛亮领军第四次伐魏后,由于连年征战,士卒疲惫,财力、物力消耗很大,必须作休整。所以他“休士劝农于黄沙”,奖劝农耕,积蓄量。这一次“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把“闭境勤农”、“休士劝农”列为重要国策。
二、兴修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农业的命脉,诸葛亮对它的维护特别注重。汉代只有郡太守的属官都水掾,在管理全郡水利的同时兼管此堰,而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创专职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例。就是在北伐兵源最紧张的时候,他也留下一支一干二百人的队伍专门负责维护都江堰(制度性设计最能保持长远)。
在汉中,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沿用至今。
三、军队屯田
诸葛亮在长年征战中,实行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措施,不忘发展生产。南征时,曾令士卒种蔓,“以济军食”。北伐途中,他也令士卒开荒种菜。据《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引《益州记》说:“绵竹武都山上出白莼菜,甚美,武侯所种。”
“分兵屯田”,是诸葛亮发展生产,解决军粮的重要措施。蜀军多次伐魏,都是以汉中为基地。诸葛亮驻汉中,多次利用战争间隙,抽调士卒屯田,垦荒务农、发展生产。第一次北伐时,他令赵云在赤崖屯田。第四次北伐后,诸葛亮在黄沙“休士劝农”。
据《水经注·沔水篇》载,沔水支流“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显然,黄沙电是诸葛亮大规模实行军屯留下的遗迹。后来,他与司马懿对阵于渭水之滨,再次大规模地进行军屯。诸葛亮还设置督农官,加强对屯田地区农业生产的管理。
盐铁专营
四川盐铁蕴藏量丰富,冶铁煮盐业在两汉时就较发达。东汉时“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盐铁经营权落到了豪强和商贾手中。豪强商贾凭借经济上的势力,“侯服玉食”,奢侈纵欲,盐业的发展因此受到影响。汉末战乱,也给手工业生造成了破坏,也影响了国家税收。
诸葛亮恢复了盐铁官营,设司金中郎将一职主管全境的冶铁铸器,国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管理,蜀国的煮盐冶铁业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来,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大大增加。史称蜀汉政府“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神国用”。曾经担任司金中郎将的张商和司盐校尉的王连,都因管理盐铁业有成绩而位至将军,先后被提升为丞相府长史。
对煮盐冶铁业的生产,诸葛亮还亲自过问。据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卷二载:“临邛火井一所……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刘敬叔《异宛》一书也说,临邛火井经“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这些记载,反映了诸葛亮对利用天然气煮盐的重视
诸葛亮还倡导先进的冶炼技术,曾多次下教令,要求在制作刀斧时反复锻打,提高冶炼水平,使生产出的兵器农具经久耐用。丞相府的属官蒲冶炼淬火的本领相当高超。诸葛亮特别赏识他,令造钢刀三千把“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神刀”。
蜀锦添花
蜀锦是四川的特产,历史悠久。蜀人善织,汉代有“女工之业衣天下”之说。不过,,蜀锦的兴盛却始于蜀汉时。而蜀汉时期蜀锦业的繁荣,则又归功于诸葛亮。蜀国在创建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战事不息,需要大量资财作为军用。
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快敌之资,惟仰锦耳。”销售蜀锦的收益,作为决敌胜的财政来源,蜀锦生产的发展与北伐曹魏的大业如此密切相关。因此,诸葛亮高度重视蜀锦业的生产他把织锦工匠集中在一个地方,筑城驻兵守护,并于城内设置“锦官”,派出政府官员专职管理蜀锦织造,后世称“锦官城”。
诸葛亮还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庄园里种桑树八百株,带动百姓植桑养蚕,为蜀锦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在诸葛亮一系列措施的促进下,蜀国出现了“圆之里,技巧之家,百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的织锦、锦盛况。
所以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独称妙”的蜀锦,不受割据政权的阻碍,行销中原和江南,在蜀汉政府与魏、吴的贸易往来之中。蜀亡时,国库中尚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除供应全国所需,尚库存如此多,其产量之大,足以说明蜀汉时期织锦业的发达。
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地出现了“田畴辟、仓裹器械利、蓄积饶”的繁荣的景象。诸葛亮自公元223年接受托孤,至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主政蜀国12年的时间里,虽然历次北伐,但却没有出现天怒人怨的局面,说明蜀地的老百姓日子过得不错,西南地区至今有很多怀念诸葛亮的传说……
诸葛亮躬耕陇亩时,曾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和乐毅两人其实属性不同,管仲是齐国贤相,乐毅是燕国名将,也就是说诸葛亮自认为是能够出将入相的人物。治国理政、带兵作战,从诸葛亮治蜀和数次北伐曹魏来看,他确实做到了!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