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退避三舍:源自晋楚争霸的智慧典故

退避三舍:源自晋楚争霸的智慧典故

时间:2025-05-15 14:28:24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甚广,常被用来比喻主动退让、回避,以避免冲突。它背后蕴含着一段精彩且充满智慧的历史典故,深刻展现了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的政治博弈与军事谋略。

典故起源:重耳流亡与感恩承诺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他辗转各国,历经艰辛,大多不受待见。

重耳逃亡至楚国时,楚成王以礼相待,用接待诸侯的礼仪对待他,还对他的随从也十分优待和尊重。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公子若返回晋国,将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思索后回答:“男女奴隶、宝玉和丝绸您多的是;至于装饰用的羽毛、兽齿和皮革等,又是贵国的名产,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怎样报答你才好。”楚成王并不满意,重耳便接着说:“若能托您的洪福,我得返回晋国,将来晋楚两国如果发生战争,我将避君三舍。如果您还嫌不够,我将为您全力周旋。”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重耳的这一承诺,既是对楚国庇护的感激,也暗含避免直接冲突的政治智慧。

战争经过:兑现诺言与战术制胜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为晋文公。他励精图治,使晋国逐渐崛起。公元前632年,楚国联合陈、蔡等国攻打晋国盟友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答应派兵援助。

两军在城濮对峙时,晋文公履行承诺,率军后退至卫国的城濮地区。楚军主将子玉见晋军后退,以为是晋军退缩了,便命令进军追击。而晋军则利用楚军轻敌心理,以“避实击虚”战术集中兵力击溃楚军侧翼,最终大胜。此役中,晋文公既坚守了信用,又通过战略退让占据了有利地形,诱敌深入,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智慧。

历史影响:确立晋国霸权与智慧传承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周天子赐其“侯伯”称号,晋国由此确立了中原霸权。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让“退避三舍”这一行为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它体现了“以退为进”的战争艺术,晋文公的诚信与谋略也赢得了后世的赞誉。

“退避三舍”这一典故,不仅是一个关于承诺与智慧的故事,更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军事策略。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冲突时,有时退让并非软弱,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这种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爱丽丝公主:命运多舛的悲情结局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