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同时造就了无数武将文臣。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战国末期的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名将,白起、王翦出自秦,廉颇、李牧出自赵,四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各有千秋。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将领方面和秦国平分秋色的赵国,又为何无力阻挡秦国的进攻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家的物资兵力首先会对将领能否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产生直接影响,我们不妨先对秦赵两国的物质财富进行一个对比。
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争的时代,同时也是各国改革的时代。从最初魏国的李悝变法,到秦国商鞅变法一锤定音,求变者往往会在群雄争霸中率先占得先机。战国末期,他国变法相继失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而赵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诸侯国。改革后赵国的骑兵一时所向披靡,甚至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中也丝毫不占下风。并且从现在的一些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赵国在当时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铁兵器,这是其他各国所没有的。从某种角度讲,正是赵国的存在,才让秦国的东进有所减缓。
但是,如果细品秦赵两国的改革,就会发现,赵国的改革相比于秦,有很多的缺陷。赵武灵王改革相对片面,除了一个胡服骑射,其他方面并没有具体的涉及。而秦之商鞅变法,上至国家经济制度,下至家庭人口结构,均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改革相对彻底。商鞅变法后,秦国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均一跃成为各国前列。最简单明了的例子便是秦魏之间的战争。变法前,魏吴起以万人大败秦军五十万,然而自公元前341年起,魏国面对秦一次次对河西地区发起的进攻就再无还手之力,最终丢失了河西全部地区。而且,商鞅变法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顺应了战国后期的时代要求,赵国则依然是原有的贵族土地制度,严重影响了赵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的经济完全可以负担自身的军事消耗,而赵必定被拖垮。
物质财富方面秦国已经领先了赵国,赵国所处地理位置同样不理想。战国七雄,赵位于七国之中,各国间的战争或多或少都会对赵国产生影响。而秦国地处最西边,只需将军事重心放在东边。并且秦昭王在任用范雎为相后,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成功破坏了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使得赵国腹背受敌,无法完全集中兵力对抗秦国。
秦赵两国客观方面的原因分析完,不妨再从四位名将身上找找原因。首先是“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大家对于白起的印象,大多是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降卒四十万,赵括也成为了白起封神的背景板。但是按照以上分析,赵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属于必然,即使没有赵括,也会有钱括、孙括、李括来背这个黑锅。就算是廉颇为将,秦赵之间也必然会有和长平之战类似的战争,结果依然不能改变。白起对于秦国军事最重要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的赫赫战功,更在于他的军事思想。白起作战有一个特点,善于歼灭战。歼灭战可以充分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为后续的作战提供保证,白起坑杀赵降卒和他的这种作战风格有一定关系。此外,白起作战,重视修筑工事,这在战国时期是前所未有的。靠着这种先进的作战思想,秦军在野战战争中占尽优势。即使后来白起被秦王赐死,但是白起的军事思想却流传下来,为秦军后续对东方的作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起
同为秦将的王翦,是一个聪明人。东方六国,除韩国外,其余五国均是王翦及其子率军所灭。有这样的战功,王翦却没有被秦王猜忌,最终全身而退。王翦伐楚前,多次向秦王索要“美田宅园池”,以此向秦王表明,自己要的只是钱,对于兵权没有兴趣。在攻打赵国的过程中,王翦和李牧展开直接对战。李牧擅防守,以守为攻的前提,王翦久攻不下。面对僵局,王翦再次展现出自己的计谋,他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散布李牧谋反的消息。赵王中计,最终暗中设圈套杀死李牧,王翦一鼓作气,仅用三个月就攻克邯郸,赵国灭亡,正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如果要给“四大名将”的武力排名,可能谁也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给四人的谋略排名,王翦必位于首位。
廉颇李牧作为赵国最后的希望,被后世并称“颇牧”,“颇牧”也被认为是名将的代名词。但是二人一生最大的敌人,似乎不是秦军,而是君主。廉颇被君主所疑,以赵括代之,赵在长平惨败;李牧被君主所疑,拒交兵权,被赵王所杀,最终赵亡国。但是二人也都有着自己的缺陷。廉颇有勇,但缺乏变通;李牧擅守,一时自保尚可,但是一旦赵国和秦国展开持久战,赵的经济后备资源必然不如秦。相比于白起的军事思想和王翦的谋略,颇牧只能保赵一时,一旦二人离世或不被重用,赵也就无力对抗秦国。
廉颇
后世对于“战国四大名将”的评价,多偏袒颇牧,而偏见白起王翦。毕竟白起杀降,王翦以计杀李牧,不符合古代推崇的仁义道德。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战场,结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最终的结局是秦统一,而非赵,如果白起王翦一时仁慈,谁又知道秦的统一是不是还会存在变数呢?
秦赵两国的祖先,是商朝名将飞廉,两国本是同宗。战国末期秦赵两国的争霸,就像是一场别样的兄弟之争。最终胜利的,是兄长秦国。“战国四大名将”的秦赵对抗,也仅仅是两国之间争斗一个小小的缩影,二者之间的优劣,绝不是一两个将领就可以逆转的,这其中有着多种的原因。同样,秦能统一六国,也是几代君王努力经营的结果,绝不是一句“大势所趋”就可以说明的。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白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他以“杀神”“人屠”的称号闻名于世,一生征战三十七年,据传斩杀敌军近百万,更以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的记录,在人类...
白起 2025-06-24 李勣:从战场谋士到武庙十哲的传奇跨越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武庙十哲的评选是历代对名将最高规格的追封。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李勣与孙武、白起、韩信等兵家巨擘并列武庙,成为唐代唯一入选“十哲”的非...
白起 唐肃 2025-06-09 郭开真实结局:历史迷雾中的多面猜想在战国末年的风云变幻中,郭开作为赵国的权臣,以谗言陷害廉颇、李牧两位名将,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然而,关于他的真实结局,正史中却并未留下明...
廉颇典故 李牧 2025-06-04 廉颇籍贯之谜:探寻战国名将的出生地廉颇,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其一生征战无数,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关于廉颇的籍贯,历史上却存在多种说法,至今仍...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5-28 白圭是白起的爷爷吗?历史真相的探寻在中国战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白圭与白起这两位人物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白圭以卓越的商业智慧和经营策略闻名,被誉为“商人之父”;白起则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白起 2025-05-28 白起与韩信:谁才是古代军事史上的巅峰战神?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白起与韩信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战国时期与楚汉相争时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均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著称,但究竟谁更胜一筹,却是一...
白起 韩信 2025-04-11 廉颇叛变之后,为何屡战屡败?在中国历史上,廉颇作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格而著称。然而,在廉颇的晚年,他因一系列的政治变故而叛离赵国,投奔魏国和楚国。然而,在这之...
廉颇典故 2025-03-27 白起之死与范睢的关联及范睢的最终归宿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战国时期的名将白起与政治家范睢之间的恩怨纠葛,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白起,这位以“杀神”著称的军事奇才,最终却落得个被迫自杀的悲惨结...
白起 范睢 2025-03-27 魏冉与白起:秦国崛起的双翼在战国烽烟中,秦国能从西陲边国崛起为横扫六合的霸主,离不开两位关键人物的携手——穰侯魏冉与武安君白起。他们一政一军,如同双翼托起秦国的霸业,其关系之微妙复杂,远...
白起 2025-03-24 范睢扳倒秦国重臣:权谋与智慧的较量在战国纷争的历史舞台上,范睢以其卓越的权谋和智慧,成功扳倒了秦国重臣权贵宣太后、魏冉和白起,成为秦国政治格局中的关键人物。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范睢个人的政治才...
白起 宣太后 2025-03-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