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让历史资料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清朝时期,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这句话是说,在清朝,最明显的区分,不是满人和汉人,而是看你是不是“旗人”。因为一旦入了八旗,成为了“旗人”,就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了,而是比老百姓身份高出许多。八旗制度是维持清朝命运的根本制度,它与清朝一代相始终,作为社会组织和典章制度,在清朝的政治和社会等领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清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也有巨大影响。因此“八旗制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1.为何要建立八旗?
清朝的统治者来自满族,而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女真族历史悠久,常年生活在中国的东北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境内。早在先秦时期,他们的祖先就被称为“肃慎”,以游牧为生。到了明朝中叶,东北的女真人虽然已经普及农耕生产,但每年还会举行多次的射猎和采集活动。每逢这种大型的族群活动,为了便于组织,他们便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几十人到几百人结伴而行,并且选举一人为其首领。这样不仅避免了狩猎活动的混乱,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小群体可以聚集起来维护集体的利益。根据《满洲实录》记载:
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出猎行围之际,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
“牛录额真”是满族人最早的狩猎制度,后来为了作战需要,将若干个“牛录组”变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固山,每个“固山”以不同颜色的旗帜做为标志,使其不要乱了方位。而“固山”在满语中是“旗”的意思,一个“固山”大概有5个牛录,而每个牛录大概有300余人。最早的“旗”就这样诞生了,一个“整编”的旗,大概有1500人以上。因此,“旗”就成了女真人狩猎和作战的固定单位。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期间,为了作战需要,对牛录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将原来的牛录、固山两级统属,改为牛录、甲喇、固山三级统属,一个固山统辖5个甲喇,每个甲喇统辖5个牛录,每个牛录约300余人。为了方便辨认和指挥,将固山分为4中纯色旗子,分别为黄色、白色、红色和蓝色,称为正四旗旗。这样一来,每个旗(固山)大概有近10000人。在发生战事时,每个旗都能独当一面,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后,女真将士的人数十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再加上蒙古各部也多有归附,努尔哈赤再一次扩编,将原来的四种颜色扩展为八种,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称为镶四旗。之前的正四旗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为五边形,龙首朝前;正式形成了八旗。

可以说。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对牛录制度的探索,同时,也是因为战争需要,倒逼产生了八旗。八旗在关外形成以后,满洲人全民皆兵,八旗之间都有旗主,相互之间既能协同作战,又存在竞争,使八旗子弟战斗力大大增强。
2.八旗制度对清朝的功绩
八旗制度建立之后,努尔哈赤统领正黄旗、镶黄旗,代善统领正红旗、镶红旗,皇太极统领正白旗,杜度统领镶白旗,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阿敏统领镶蓝旗。《清太祖实录》记载:
八旗行军时,若地广则八旗并列,队伍整齐,中有节次。地狭则八旗合一路而行,节次不乱 军纪严明,军士禁止喧哗,队伍禁纷杂。当兵刃相接之际,披坚甲执利刃令为前锋,披轻甲善射者自后冲击,另以精兵隐别处,相机而动,以突击掩护。
可见,八旗制度并非简单的分兵统领,而是在相互协同作战,整体作战方面,有着精密的部署。每逢大战,八旗子弟中批重甲的战士做先锋,然后披轻甲的战士从后面冲击,还有精兵做掩护和突击。这俨然形成了一个军纪严明、作战严谨的战斗体系。
最初的八旗,是努尔哈赤针满人所设立。皇太极时期,随着麾下蒙、汉两族人数的增加,增加蒙八旗和汉八旗。蒙、汉八旗和满洲八旗的制度完全相同,统属满洲八旗旗主管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每一个旗主下面包含满洲、蒙古、汉人三个部分,这相当于是八旗制度的又一次扩编(下图为八旗旗主印)。
八旗制度的本质是以旗统兵,凡是进入八旗的子民,达到了全民皆兵。这些八旗子弟,在战争时参加战斗,在无战事时继续生产。清军入关前,满、蒙、汉八旗共有583个佐领,清军入关后,在对抗李自成、南明王朝的过程中,持续增大八旗的规模,到了康熙执政时期,八旗佐领的数量已经翻倍。这期间,八旗在镇压各地的反清势力中,起了关键作用。
清朝入主北京之后,八旗兵按照方位驻守京师。北方是两黄旗,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东方是蓝白旗,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西方是两红旗,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南方是两蓝旗,正蓝旗据崇文门内,镶蓝旗居玄武门内(下图为八旗驻京图)。
绝大部分八旗的兵丁都居住在北京附近,俗称“京八旗”,而其余部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地,俗称“外八旗”,但他们的户籍仍旧归京八旗统属。《八旗通志》记载,雍正曾说过:
“驻防之地不过是出差之所,京师乃其乡土。”
不管是京八旗,还是外八旗,在很长一段时间,八旗军队都是清朝最锐不可当的战力。在平定“三藩”,出兵新疆、对抗沙俄等战场上,八旗劲旅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另外,数以万计的八旗兵士携带家眷,在盛京、黑龙江、新疆等地驻防,除了保卫国家,还开垦屯田,为清朝做出了较大贡献。
整体来说,八旗制度在政治和军事上作用极大,是清朝统治者最依赖的同治工具。
3.八旗的统属和管理
《清太宗实录》中记载,皇太极曾这样评价八旗: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

的确如此,八旗子弟可以为兵,也可以为民,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同时也不耽误生产。但如此众多的八旗子弟,到底如何统属和管理呢?
上文提到,努尔哈赤刚刚设立八旗的时候,给八旗分配了各自的旗主,其中,努尔哈赤本人任正黄旗和镶黄旗旗主,也称为两黄旗旗主。到了公元1650年(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提前亲政,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顺治对八旗统属进行了调整。其中,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掌控,从此之后,这三旗有被称为“上三旗旗”,而其他五旗则由诸王贝勒通下,被称为“下五旗旗”。上三旗的地位较高,皇帝的亲兵,禁卫军多出自上三旗,下五旗的地位次之,多驻守京师或外地。这样,清朝皇帝只需要牢牢掌控上三旗,基本上可保京师无忧,这种制度,一直到清朝末期,都未曾再改变。另外,如果遇到功勋卓著的外戚、心腹大臣等,皇帝还会以“抬旗”的形式,让他们加入上三旗,以巩固皇权。
到了雍正年间,雍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做了诸多改革,例如设立了军机处等。在八旗制度方面,雍正为了削弱诸王贝勒的权力,严格区别下五旗中的府属佐领(内佐领)和旗分佐领(外佐领)的隶属关系,很多外佐领也变成了由皇帝直接控制,对诸王贝勒进一步打压。
4.八旗有哪些特权
民间一直认为,清朝实行“满汉不通婚”的政策。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一种误读,所谓“满汉不通婚”,并不是指满族和汉族不能通婚,而是指“旗人”和“非旗人”不通婚。因为从清朝设立汉军旗以来,满汉就已经通婚礼了。但从这一制度上可以看出,旗人和非旗人,在清朝是有明确等级之分的。或者说,旗人可以享有特权。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例如世爵制度,皇太极时期,规定八旗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爵位,到了顺治年间,又增加了一个奉恩将军为第十等。旗人可以世袭或者降级世袭父辈的爵位。到了乾隆时期,又增加了民爵,包括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等。
清朝每三年都会编审一下八旗子弟的户籍,这些在户籍上的旗人子弟,都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
(1)吃饷制度,满洲人全民皆兵,即使当不上兵,清政府也会给他们发饷银。一般在京的旗人,每月能领到“月钱”,外加一石左右的米。不在京的旗人,稍微差点,但也比老百姓要好得多。
(2)教育制度,旗人可以免费入读官学,在京师,设立各旗的官学,供旗人子弟读书。在景山内,还设有宗室学校。若是认真读书,在这里可以获得“监生”,就可以参加乡试了。可以说,旗人在教育上享有较大的优势(下图为八旗官学教材)。
(3)土地优势,清军入关时,为了奖励八旗子弟,清朝鼓励旗人“圈地”,造成了大规模的满汉冲突。后来圈地被禁止,但每个旗人还是能分到至少30亩地,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将失去土地而无法生活的农民充当自己的奴才。土地和人口,都是一笔不小的财产。

(4)入仕便利,普通百姓或士大夫家庭,若想做官,不仅需要通过寒窗苦读,然后还要通过层层科举。而旗人有独特的“世袭”“捐纳”“举荐”制度,只有极少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而且,科举考试还存在“满汉不同榜”,给满人创造了太多的入仕便利。
另外,旗人在法律、刑罚等方面,比老百姓更加有优越感。
5.八旗的没落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实际上,清朝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旗人的不断增加,并不是所有的旗人都有机会上战场。所以到了清朝中后期,能够披甲而战的旗人,在整个旗人中的占比已经非常小了。
随着八旗王公贵族的日渐腐化,旗人已经不再像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舍命为旗主效力,而是变得越来越惜命。清军入关时,八旗士兵所向披靡,而到了乾隆中期,八旗士兵的战力日渐下降,到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八旗兵早已不再有往日之雄风。
另外,由于清朝给了八旗子弟金钱、土地和地位,旗人整日不必为生活所担忧,从而丧失了动力,他们长期处于“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状态,导致几代旗人无所事事,日渐沉沦,以至于整日养鸟、斗蛐蛐甚至吸食鸦片。在《旗军志》中记载:
旗人多居家弹筝击筑,衣绣策肥,日从宾客子弟饮。
到了清朝晚期,清朝为了养活这些旗人,不得不从国库拨银子、分粮食,大部分旗人已经成为朝廷的负担。清朝最初以八旗为主要统治工具,八旗制度也是清朝统治全国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的没落,和清朝的衰落,两者之间存在强相关的关系。
清朝初期,宗室与功臣的封爵现象远少于后世想象。从努尔哈赤起兵至顺治年间,获得“王”“郡王”“贝勒”等高等爵位者屈指可数,多数宗室仅以“宗室”身份存在,功臣封爵更...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10-13 兄弟阋墙与权力更迭:代善与多尔衮的宗室权力博弈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爱新觉罗·代善与爱新觉罗·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家族的核心成员,其关系贯穿了后金至清朝政权交接的关键节点。从血缘纽带到权力角逐,从战场协...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9-24 努尔哈赤的情感谜题:阿巴亥——权力漩涡中的挚爱悲歌在清朝开国君主努尔哈赤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其情感世界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尽管史书记载他共有十六位妻妾,但关于“最爱之人”的争议从未停歇。从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到权力斗...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阿巴亥 2025-09-18 尼堪外兰之女与李如柏的复杂纠葛:历史与戏剧的交织在明清交替的动荡岁月中,尼堪外兰、李如柏与努尔哈赤三方的恩怨纠葛,不仅深刻影响了辽东的政治格局,更衍生出一段充满争议的情感传奇——尼堪外兰的女儿是否曾成为李如柏...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尼堪外兰 2025-09-15 八旗:清朝统治的基石与枷锁八旗制度,作为清朝最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既是满族从部落走向帝国的军事利器,也是最终拖垮王朝的沉重枷锁。这项起源于白山黑水间的制度,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完...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8-28 萨尔浒之战:明军若想取胜需破解的四大困局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史上决定国运的转折点。明军集结20万精锐(含朝鲜联军)分四路进攻后金,却在5天内被努尔哈赤以6万八旗军全歼三路,阵亡将领300...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2025-08-28 八旗每一旗有多少兵马?深度解析清代八旗兵力配置清代八旗制度作为满族统治的核心军事与社会组织,其兵力配置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存亡。从努尔哈赤初创四旗到皇太极扩展为二十四旗,八旗的兵力规模与组织结构始终处于动态...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8-07 爱新觉罗·多铎:清初开国名将的功过人生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朝初年宗室名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他...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7-30 多铎与豪格:清初权力漩涡中的双雄对决在清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多铎与豪格作为努尔哈赤家族的核心成员,分别以军事天才与政治强人的形象留下深刻印记。若以“谁更厉害”为评判标准,需从军事才能、政治博弈...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多铎 2025-07-29 科尔沁最后的公主:寿安固伦公主与清蒙联姻的落幕在清朝与蒙古长达三百年的联姻史中,科尔沁部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从太祖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科尔沁部共迎娶12位清室公主,同时输送58位公主远嫁草原,缔造了“一门...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寿安固伦公主 2025-07-2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