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陆逊在夷陵之战遇到赵云就撤了,他究竟害怕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就是在夷陵之战末期,刘备被陆逊以火攻打败,被迫撤回西川。东吴的将士在陆逊的率领下,一路追杀刘备。可是到了白帝城附近,突然遇到了蜀军的一位白袍老将。这位白袍老将威不可当,一枪就把不可一世的吴军将领朱然刺于马下。陆逊见此情景,便率领吴军回去了。
这位白袍老将是谁?就是当年在长坂坡大战曹军,单枪匹马在曹军杀得七进七出的常山赵云赵子龙。那么,陆逊率领的是乘胜之威的优势吴军,为何看到赵云就撤退了呢?这中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赵云是刘备留下的最后一张底牌。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一反常态的没有将赵云带在身边。他让赵云率领军队驻扎在江州,保障后方与前线的安全。我们知道,赵云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就一直担任刘备的护卫工作。他率领的军队是蜀军中最精锐的白毦军,也就是后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的纠合天下精锐的军队。把这一支军队闲置在后方,明显是一种浪费。
这难道是赵云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提出反对意见造成的吗?在刘备要发动对东吴的讨伐时,赵云明确地表达了反对意见。他说国贼是曹丕,不是孙权。应该先报曹丕篡夺汉室江山的国仇,将讨伐的目标指向曹魏。不过,如果刘备因此对赵云有意见,就未免显得心胸太狭隘了。
刘备深知赵云对自己的忠心,他也能够明白赵云提出的意见也是为了自己。所以说,刘备是不会因此记恨赵云的。他将赵云留在江州,实际上是为了战役留下后手。刘备是一个久经战阵的老将,他在发动夷陵之战时,就为将来做了打算。
刘备把诸葛亮留在成都,坐镇后方,做好兵员和物资的保障工作。他留下魏延在汉中,保障蜀汉北方的安全。而他留下赵云率领最精锐的部队在江州,则是保障后方与前线的联系,并可以利用江州交通便利的条件应援四方。如果前线取得胜利,赵云可以率领军队扩张战果,如果前线失利,赵云就可以率部增援。于是在夷陵之战失败后,赵云就率领军队紧急增援前线,这就是陆逊遇到赵云的原因。
二、遇到赵云,使得陆逊迅速灭亡蜀汉的希望化为泡影。
陆逊在夷陵之战后,对刘备采取穷追猛打的战术,也是出于他扩张战果,灭亡蜀汉的心理。在当时,三国鼎立时期,每个国家为了生存发展,只有对其他的国家发动侵略扩张。这也是孙权撕破盟约,袭取荆州的根本原因。在夷陵之战时,陆逊率领吴军打败刘备的军队,正好乘胜追击,争取在短时间内灭亡蜀汉,这也是符合东吴的国家利益的。
虽然陆逊有这样的战略想法,但是在战术上要实现是很难的。大家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年刘备取西川,在有内应帮助,先进入益州腹地的有利条件下,还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如果陆逊采取正常的战术,想短时间夺取益州是不可能的。陆逊想要达成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活捉或杀死刘备。
蜀汉政权是一个刚建立的政权,阵营中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由于建立的时间太短,整个朝廷的还没有磨合。这样,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都维系在刘备一个人身上。在当时,诸葛亮的威望还没有树立起来,很多人对他不服。比如汉嘉太守黄元就和诸葛亮不合,听到夷陵之战失败的消息,就起兵反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备被俘或被杀,对于蜀汉政权将是毁灭性的打击。群龙无首的蜀汉将是东吴的囊中之物。所以,陆逊才会率领军队穷追不舍,直到遇上了赵云。赵云和他的军队出现,表明了刘备的后援到来。在险峻的蜀道中,东吴是无法突破赵云的阻击的。因此,失去唯一灭亡蜀汉机会的陆逊,才会停止了追击。
三、陆逊顾忌曹魏的态度。
在整个夷陵之战中,有一个力量在无形中影响着双方的胜负结局。这个力量就是在旁边虎视眈眈的曹魏。曹魏如果帮助东吴,蜀汉必败,如果帮助蜀汉的话,东吴必亡。但是,曹魏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两不相帮。
这是因为当时曹魏的皇帝曹丕对蜀、吴的态度是,采取卞庄刺虎的策略,让两者相争,两者斗得一死一伤的时候,自己再出手干预。因此,在整个夷陵之战期间,曹丕领导的曹魏都是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
但是,曹丕虽然没有参战,可是他对战局的暧昧态度也是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曹魏接受了东吴的称臣,还在魏国南线集结了大批军队,可并没有出动一兵一卒来帮助东吴作战,这背后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阴谋。这让东吴的君臣如同芒刺在背,惶惶不可终日。
这也是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承受的最大的压力。陆逊和刘备对峙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是在煎熬中度过的。如果曹魏出兵袭击东吴的侧背,东吴将陷入灭顶之灾。终于,陆逊熬到了刘备兵疲意沮的时候,一举击破了蜀军。这个时候,东吴才有条件腾出手来,防备曹魏的袭击。
在追击刘备的途中,陆逊遇到了以赵云为首的蜀军后续部队,生擒或者杀死刘备,速战速决灭亡蜀汉的希望破灭后,陆逊当机立断放弃了追击。他立刻将兵力带回东吴,以防备曹魏的袭击。果然,没有过多少时间,曹丕就寻找借口,出动三路大军发动了对东吴的讨伐。幸亏陆逊及时撤军,早有准备,这才打退了魏军,保证了东吴的安全。如果陆逊继续追击下去,将东吴主力陷在蜀地,后果将不堪设想。
结语:
陆逊在追击刘备的途中,遇上了赵云率领的蜀国援军。他当机立断,率领吴军撤退了。陆逊之所以撤退,并不只是惧怕赵云和他率领的精锐部队,也同时是出于从战略上进行的考虑。陆逊之所以对刘备穷追不舍,是因为要灭亡蜀汉,只有活捉或者杀死刘备一条路。否则就要经过长期的战争,这是东吴无法承担的。
遇到了赵云,陆逊知道自己的希望破灭了。面对险峻的入川道路,加上背后有虎视眈眈的曹魏大军,陆逊是不敢把东吴的主力陷在这里的。如果在这个时候曹魏对空虚的东吴发动袭击,东吴将陷入灭顶之灾。因此,陆逊才会赶紧将军队撤回,及时粉碎了曹魏对东吴发动的三路大军的讨伐。事实证明,陆逊的撤军是他心怀全局的明智之举,陆逊不愧是三国中少有的名将。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长坂坡之战:血色长坂下的将星陨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湖北当阳长坂坡的黄土被铁蹄踏碎,曹操五千虎豹骑与刘备残军展开了一场关乎存亡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不仅成就了赵云“单骑救主”的千古传...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公孙瓒为何未重用赵云:乱世枭雄的用人逻辑与历史局限东汉末年,公孙瓒以"白马义从"横扫北疆,成为北方最强势力之一。然而,这位以"疾恶如仇"著...
赵云 2025-09-04 童渊三大弟子武力与功业之辨:赵云、张绣、张任的巅峰对决在三国武学体系中,童渊的"百鸟朝凤枪"堪称枪法绝巅,其三位弟子张绣、张任、赵云更以不同维度诠释了"枪王&a...
赵云 2025-09-03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