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之战末期,刘备被陆逊以火攻打败,东吴的将士在陆逊的率领下,一路追杀刘备。后来遇到赵云,陆逊就领兵撤退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赵云是刘备留下的最后一张底牌。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一反常态的没有将赵云带在身边。他让赵云率领军队驻扎在江州,保障后方与前线的安全。我们知道,赵云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就一直担任刘备的护卫工作。他率领的军队是蜀军中最精锐的白毦军,也就是后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的纠合天下精锐的军队。把这一支军队闲置在后方,明显是一种浪费。
这难道是赵云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提出反对意见造成的吗?在刘备要发动对东吴的讨伐时,赵云明确地表达了反对意见。他说国贼是曹丕,不是孙权。应该先报曹丕篡夺汉室江山的国仇,将讨伐的目标指向曹魏。不过,如果刘备因此对赵云有意见,就未免显得心胸太狭隘了。
刘备深知赵云对自己的忠心,他也能够明白赵云提出的意见也是为了自己。所以说,刘备是不会因此记恨赵云的。他将赵云留在江州,实际上是为了战役留下后手。刘备是一个久经战阵的老将,他在发动夷陵之战时,就为将来做了打算。
刘备把诸葛亮留在成都,坐镇后方,做好兵员和物资的保障工作。他留下魏延在汉中,保障蜀汉北方的安全。而他留下赵云率领最精锐的部队在江州,则是保障后方与前线的联系,并可以利用江州交通便利的条件应援四方。如果前线取得胜利,赵云可以率领军队扩张战果,如果前线失利,赵云就可以率部增援。于是在夷陵之战失败后,赵云就率领军队紧急增援前线,这就是陆逊遇到赵云的原因。
二、遇到赵云,使得陆逊迅速灭亡蜀汉的希望化为泡影。
陆逊在夷陵之战后,对刘备采取穷追猛打的战术,也是出于他扩张战果,灭亡蜀汉的心理。在当时,三国鼎立时期,每个国家为了生存发展,只有对其他的国家发动侵略扩张。这也是孙权撕破盟约,袭取荆州的根本原因。在夷陵之战时,陆逊率领吴军打败刘备的军队,正好乘胜追击,争取在短时间内灭亡蜀汉,这也是符合东吴的国家利益的。
虽然陆逊有这样的战略想法,但是在战术上要实现是很难的。大家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年刘备取西川,在有内应帮助,先进入益州腹地的有利条件下,还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如果陆逊采取正常的战术,想短时间夺取益州是不可能的。陆逊想要达成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活捉或杀死刘备。
蜀汉政权是一个刚建立的政权,阵营中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由于建立的时间太短,整个朝廷的还没有磨合。这样,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都维系在刘备一个人身上。在当时,诸葛亮的威望还没有树立起来,很多人对他不服。比如汉嘉太守黄元就和诸葛亮不合,听到夷陵之战失败的消息,就起兵反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备被俘或被杀,对于蜀汉政权将是毁灭性的打击。群龙无首的蜀汉将是东吴的囊中之物。所以,陆逊才会率领军队穷追不舍,直到遇上了赵云。赵云和他的军队出现,表明了刘备的后援到来。在险峻的蜀道中,东吴是无法突破赵云的阻击的。因此,失去唯一灭亡蜀汉机会的陆逊,才会停止了追击。
三、陆逊顾忌曹魏的态度。
在整个夷陵之战中,有一个力量在无形中影响着双方的胜负结局。这个力量就是在旁边虎视眈眈的曹魏。曹魏如果帮助东吴,蜀汉必败,如果帮助蜀汉的话,东吴必亡。但是,曹魏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两不相帮。
这是因为当时曹魏的皇帝曹丕对蜀、吴的态度是,采取卞庄刺虎的策略,让两者相争,两者斗得一死一伤的时候,自己再出手干预。因此,在整个夷陵之战期间,曹丕领导的曹魏都是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
但是,曹丕虽然没有参战,可是他对战局的暧昧态度也是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曹魏接受了东吴的称臣,还在魏国南线集结了大批军队,可并没有出动一兵一卒来帮助东吴作战,这背后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阴谋。这让东吴的君臣如同芒刺在背,惶惶不可终日。
这也是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承受的最大的压力。陆逊和刘备对峙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是在煎熬中度过的。如果曹魏出兵袭击东吴的侧背,东吴将陷入灭顶之灾。终于,陆逊熬到了刘备兵疲意沮的时候,一举击破了蜀军。这个时候,东吴才有条件腾出手来,防备曹魏的袭击。
在追击刘备的途中,陆逊遇到了以赵云为首的蜀军后续部队,生擒或者杀死刘备,速战速决灭亡蜀汉的希望破灭后,陆逊当机立断放弃了追击。他立刻将兵力带回东吴,以防备曹魏的袭击。果然,没有过多少时间,曹丕就寻找借口,出动三路大军发动了对东吴的讨伐。幸亏陆逊及时撤军,早有准备,这才打退了魏军,保证了东吴的安全。如果陆逊继续追击下去,将东吴主力陷在蜀地,后果将不堪设想。
陆逊在追击刘备的途中,遇上了赵云率领的蜀国援军。他当机立断,率领吴军撤退了。陆逊之所以撤退,并不只是惧怕赵云和他率领的精锐部队,也同时是出于从战略上进行的考虑。陆逊之所以对刘备穷追不舍,是因为要灭亡蜀汉,只有活捉或者杀死刘备一条路。否则就要经过长期的战争,这是东吴无法承担的。
遇到了赵云,陆逊知道自己的希望破灭了。面对险峻的入川道路,加上背后有虎视眈眈的曹魏大军,陆逊是不敢把东吴的主力陷在这里的。如果在这个时候曹魏对空虚的东吴发动袭击,东吴将陷入灭顶之灾。因此,陆逊才会赶紧将军队撤回,及时粉碎了曹魏对东吴发动的三路大军的讨伐。事实证明,陆逊的撤军是他心怀全局的明智之举,陆逊不愧是三国中少有的名将。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三国武力巅峰对决:赵云与许褚的实力深度解析三国时期,赵云与许褚作为蜀汉与曹魏的标志性武将,其武力值与军事能力常被后世热议。若以正史记载与演义情节为基准,从个人战力、军事指挥、战略眼光三个维度综合对比,赵...
赵云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三国时期庞德与赵云实力对比:勇将与儒将的巅峰碰撞三国时期,名将辈出,庞德与赵云作为曹魏与蜀汉的代表性武将,其武力、战绩与军事才能常被后世比较。本文将从历史记载与演义演绎两个维度,结合真实史料与文学形象,系统分...
赵云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 汉中王封爵之谜:赵云为何止步杂号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取汉中后称王,对麾下将领进行大规模封赏。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分别被授予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之职,而战功赫赫的赵云...
赵云 马超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