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国的衰落,真是因为孙膑的离开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战国时期的魏国是怎么衰落的?
从英雄史观的角度来看,是因为魏惠王有眼无珠,放走了两个可以让魏国持续伟大的人物——孙膑、商鞅。
商鞅以后再聊,本期重点讲孙膑。
孙膑的故事是这样的:
孙膑与师兄庞涓,同时拜鬼谷子为师。
庞涓性子急躁,学了点皮毛就想着出山谋取富贵,而孙膑不骄不躁,老老实实地听课。
鬼谷子认为孙膑品性纯良,于是将《孙子兵法》这本不世奇书传给了他,而没有传给庞涓。
庞涓下山之后,在魏国当了高官。
孙膑得知师兄当官之后,也就辞别鬼谷子,出山投奔庞涓。
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尤其是得知,孙膑学会了《孙子兵法》之后,从此更是患上了红眼病,发誓非要把这本书弄到手不可。
于是,在庞涓的陷害下,孙膑双腿被废,一生只能在轮椅上渡过,而庞涓又在这个时候装好人,试图骗出《孙子兵法》。
后来,经过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巧合,孙膑得知了庞涓的阴谋,于是装疯卖傻一般地逃出魏国,投奔到了齐国。
到了齐国之后,孙膑在赛马场指导田忌,通过巧妙组合的方式赢得胜利,受到齐威王的重用。
随后,孙膑辅佐田忌,两次击败庞涓率领的魏军,并最终逼得庞涓自杀,大仇终于得报。
而在讲到庞涓之死的情景时,史官更是不吝笔墨,详细描述了当时的环境:
天色已黑,庞涓却发现旁边有一颗树的树干很亮,于是打着火把过去看,却发现上面刻着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
庞涓立刻发现中了孙膑的计,想要逃跑却被重重围困,最终被迫自杀。
而孙膑为什么会比庞涓强呢?按照史书的说法是,因为孙膑读过《孙子兵法》,所以天生克制庞涓。
不得不说,这一系列故事写得实在太精彩了,以至于会让不少人沉迷于故事本身,却忘了自己正在读的,是历史。
其中,孙膑和庞涓拜师鬼谷子,是小说的内容,正史并未记载。
但不可否认的是,加入了这个内容之后,我们再来看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很容易就会引申到好人和坏人上面。
如果你已经在内心里判定:孙膑是好人,庞涓是坏人,那么再读两人的相关事迹时,自然就会有所偏向。
很简单一个道理,当初庞涓认为孙膑有里通外国嫌疑的时候,是拿孙膑的老婆说事的,因为孙膑的老婆是齐国人。
魏惠王为什么会这么敏感呢?因为当时的魏国一直在蠢蠢欲动,打算灭掉赵国和韩国。
而每到关键时刻,齐国总会跳出来多管闲事,今天帮一下赵国,明天帮一下韩国。
所以在魏惠王看来,和齐国沾边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大臣的亲属里有齐国人,那么这个大臣的确就会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想想吴起当初是怎么做的?为了能够在鲁国带兵,连自己的齐国妻子都不管不顾地杀了(也有说法是吴起的妻子自然病故)。
对于魏惠王的怀疑,孙膑是怎么应对的呢?史书无记载。但我估计,孙膑应该是没有任何反应的。
这就有两种说法了。
一种说法是为孙膑开脱,说他为人粗枝大叶,根本没想明白,这其中有多么深的牵扯。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靠不住。孙膑可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连下等马对上等马这种小事都能观察入微,要说他不知道,自己的齐国妻子会惹出多大争议,我不太相信。
另一种说法则比较黑暗,认为孙膑本就是齐国的间谍,被派到魏国卧底,然后被庞涓识破。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其实也不高,因为当时的魏国四面皆敌,齐国只要等待魏国行动的时候抄后路就行,犯不着派什么间谍。
看到没有?这就是史官的狡猾之处。
在最关键的环节,史官会习惯性地一笔带过,但在一些难辨真假,或者看上去就像传奇故事的地方,他们却偏要花大量笔墨来描述,而且文采斐然。
由于史官的胡乱着墨,所以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只有魏惠王处置孙膑,使其逃往齐国。
于是立刻就有一种说法,孙膑逃往齐国,就好像学会九阴真经的奇人逃到金国一样,从今往后,大宋(大魏)要遭殃喽!
我们大家都知道,金国远强于大宋,无论有没有九阴真经,金国都可以吊打大宋。
可是为什么把场景转换到战国时期,大家都会倾向于认为,孙膑的出现,导致齐国实力大增呢?
难道,齐国不是远强于魏国吗?
或许有人会说,当时的魏国称霸中原,你从哪看出来齐国远强于魏国的?
单从国力分析,的确看不出来,但是魏国有一个无法改变的缺陷,是娘胎里带出来的。
那就是地理位置太差。
大家可以看看这张战国七雄的地图,地理位置最差的两个国家,分别是魏国和韩国。
因为,这两个国家周围全是敌国,属于标准的“四战之地”。
韩国不用多说,除了短暂地支棱过几年之后,其他大多数时期,都是战国七雄里最弱的一个。
而魏国则不然,他们足足强盛了近百年,与他们接壤的五个国家,都受过魏国的欺负。
好嘛,你一个四战之地的国家,还把周边邻居全都欺负个够,那么等待这个国家的结果通常只有两个:
一、一鼓作气,把周边国家全灭了,从此天下太平;
二、周边国家默契地同时出兵,直接把你给灭了,从此岁月静好。
还别说,魏国真的很争气,他虽然没能力把周边国家全灭了,但依然顶住了来自周边国家的同时发难。
但尽管如此,魏国的精力也受到了很大的牵扯。
而齐国呢?哪怕你说,齐国的硬实力不如魏国,但魏国在面对齐国的时候,能有底气吗?
一旦和齐国的战争被不断拖延,其他的邻居就会落井下石,想办法从魏国抢点东西过来。
这可不是我阴谋论,因为在齐国和魏国对垒的时候,秦国正在东出,攻打魏国的西部地区,而楚国正在北上,攻打魏国的南部地区。
我一直觉得,魏国很像二战时期的德国,因为恶劣的地源环境,所以不断被迫出击。
也正是由于不断地出击,所以把周边邻居得罪个遍。
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也只能硬着头皮不断发动战争,根本不敢停下来。因为他明白,一旦停下来,德国就完了。
当时的魏国也是如此,四处侵略不是因为好战成性,而是不敢停下来。
一旦魏国主动停下来,就会立刻变成第二个韩国。
了解到魏国当时的尴尬位置,以及无奈的命运之后,你们说,孙膑一个人的去或留,能有多大意义呢?
无论孙膑在哪,都无法改变魏国疲于奔命的现实,也无法改变齐国死保赵韩的现实,更无法改变秦楚伺机偷袭魏国的现实。
我们再来说一下,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围魏救赵”,其本质就是,魏国和赵国正在打架,齐国绕到魏国背后捅刀子。
有过一点斗殴经历的朋友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计谋。
毕竟在我十岁的时候,虽然当时还没读过《孙子兵法》,却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战术,和死党一起偷袭我们班的大壮了。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频繁而激烈,其中秦灭赵国之战尤为惨烈,不仅改变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战争背景与起因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
商鞅 2025-04-24 河西:卫鞅收复之战的辉煌与意义在战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河西之地的归属犹如一颗关键的棋子,牵动着各国的战略布局。而卫鞅(商鞅)收复河西之战,无疑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秦国的发展...
商鞅 2025-04-22 嬴驷是否后悔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历史谜题在秦国的历史长河中,商鞅变法无疑是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而嬴驷杀商鞅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后世不断探讨的焦点。嬴驷究竟有没有后悔杀商鞅,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杀商...
商鞅 2025-04-10 商鞅之死:车裂之刑的真相商鞅,这位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以其推动的“商鞅变法”闻名于世,使秦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崛起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然而,这位功绩显赫的改革家最...
商鞅 2025-03-11 公孙鞅变法:战国秦国的强盛之路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动荡历史中,公孙鞅(即商鞅)推行的变法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公孙鞅作为卫国国君的后代,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改革精神,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深远的...
商鞅 2025-02-25 商鞅:法家流派的杰出代表在中国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中,商鞅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的统一六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2-24 商鞅妻子之谜:正史中的结局探寻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商鞅以其深远的变法思想和果敢的政治实践,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关于商鞅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的妻子,历史上却留下了诸多谜...
商鞅 2025-02-22 孙子、孙武、孙膑:历史军事奇才的辨析与关系探究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孙子、孙武、孙膑这三位名字相近的人物常常被提及,他们各自在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然而,他们是否为同一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常常让人产生...
孙膑 孙武 2025-02-21 庞涓之死:马陵之战的终局之谜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庞涓与孙膑的故事无疑是最为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这两位同门师兄弟,因才智与嫉妒的纠葛,最终在马陵之战中上演了一出悲剧性的对决...
庞涓 孙膑 2025-02-11 孙子、孙武、孙膑:军事世家的传奇人物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孙子、孙武、孙膑三位名字相近的军事家常被提及,他们各自在军事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三者...
孙膑 孙武 2025-02-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