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国的衰落,真是因为孙膑的离开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战国时期的魏国是怎么衰落的?
从英雄史观的角度来看,是因为魏惠王有眼无珠,放走了两个可以让魏国持续伟大的人物——孙膑、商鞅。
商鞅以后再聊,本期重点讲孙膑。
孙膑的故事是这样的:
孙膑与师兄庞涓,同时拜鬼谷子为师。
庞涓性子急躁,学了点皮毛就想着出山谋取富贵,而孙膑不骄不躁,老老实实地听课。
鬼谷子认为孙膑品性纯良,于是将《孙子兵法》这本不世奇书传给了他,而没有传给庞涓。
庞涓下山之后,在魏国当了高官。
孙膑得知师兄当官之后,也就辞别鬼谷子,出山投奔庞涓。
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尤其是得知,孙膑学会了《孙子兵法》之后,从此更是患上了红眼病,发誓非要把这本书弄到手不可。
于是,在庞涓的陷害下,孙膑双腿被废,一生只能在轮椅上渡过,而庞涓又在这个时候装好人,试图骗出《孙子兵法》。
后来,经过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巧合,孙膑得知了庞涓的阴谋,于是装疯卖傻一般地逃出魏国,投奔到了齐国。
到了齐国之后,孙膑在赛马场指导田忌,通过巧妙组合的方式赢得胜利,受到齐威王的重用。
随后,孙膑辅佐田忌,两次击败庞涓率领的魏军,并最终逼得庞涓自杀,大仇终于得报。
而在讲到庞涓之死的情景时,史官更是不吝笔墨,详细描述了当时的环境:
天色已黑,庞涓却发现旁边有一颗树的树干很亮,于是打着火把过去看,却发现上面刻着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
庞涓立刻发现中了孙膑的计,想要逃跑却被重重围困,最终被迫自杀。
而孙膑为什么会比庞涓强呢?按照史书的说法是,因为孙膑读过《孙子兵法》,所以天生克制庞涓。
不得不说,这一系列故事写得实在太精彩了,以至于会让不少人沉迷于故事本身,却忘了自己正在读的,是历史。
其中,孙膑和庞涓拜师鬼谷子,是小说的内容,正史并未记载。
但不可否认的是,加入了这个内容之后,我们再来看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很容易就会引申到好人和坏人上面。
如果你已经在内心里判定:孙膑是好人,庞涓是坏人,那么再读两人的相关事迹时,自然就会有所偏向。
很简单一个道理,当初庞涓认为孙膑有里通外国嫌疑的时候,是拿孙膑的老婆说事的,因为孙膑的老婆是齐国人。
魏惠王为什么会这么敏感呢?因为当时的魏国一直在蠢蠢欲动,打算灭掉赵国和韩国。
而每到关键时刻,齐国总会跳出来多管闲事,今天帮一下赵国,明天帮一下韩国。
所以在魏惠王看来,和齐国沾边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大臣的亲属里有齐国人,那么这个大臣的确就会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想想吴起当初是怎么做的?为了能够在鲁国带兵,连自己的齐国妻子都不管不顾地杀了(也有说法是吴起的妻子自然病故)。
对于魏惠王的怀疑,孙膑是怎么应对的呢?史书无记载。但我估计,孙膑应该是没有任何反应的。
这就有两种说法了。
一种说法是为孙膑开脱,说他为人粗枝大叶,根本没想明白,这其中有多么深的牵扯。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靠不住。孙膑可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连下等马对上等马这种小事都能观察入微,要说他不知道,自己的齐国妻子会惹出多大争议,我不太相信。
另一种说法则比较黑暗,认为孙膑本就是齐国的间谍,被派到魏国卧底,然后被庞涓识破。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其实也不高,因为当时的魏国四面皆敌,齐国只要等待魏国行动的时候抄后路就行,犯不着派什么间谍。
看到没有?这就是史官的狡猾之处。
在最关键的环节,史官会习惯性地一笔带过,但在一些难辨真假,或者看上去就像传奇故事的地方,他们却偏要花大量笔墨来描述,而且文采斐然。
由于史官的胡乱着墨,所以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只有魏惠王处置孙膑,使其逃往齐国。
于是立刻就有一种说法,孙膑逃往齐国,就好像学会九阴真经的奇人逃到金国一样,从今往后,大宋(大魏)要遭殃喽!
我们大家都知道,金国远强于大宋,无论有没有九阴真经,金国都可以吊打大宋。
可是为什么把场景转换到战国时期,大家都会倾向于认为,孙膑的出现,导致齐国实力大增呢?
难道,齐国不是远强于魏国吗?
或许有人会说,当时的魏国称霸中原,你从哪看出来齐国远强于魏国的?
单从国力分析,的确看不出来,但是魏国有一个无法改变的缺陷,是娘胎里带出来的。
那就是地理位置太差。
大家可以看看这张战国七雄的地图,地理位置最差的两个国家,分别是魏国和韩国。
因为,这两个国家周围全是敌国,属于标准的“四战之地”。
韩国不用多说,除了短暂地支棱过几年之后,其他大多数时期,都是战国七雄里最弱的一个。
而魏国则不然,他们足足强盛了近百年,与他们接壤的五个国家,都受过魏国的欺负。
好嘛,你一个四战之地的国家,还把周边邻居全都欺负个够,那么等待这个国家的结果通常只有两个:
一、一鼓作气,把周边国家全灭了,从此天下太平;
二、周边国家默契地同时出兵,直接把你给灭了,从此岁月静好。
还别说,魏国真的很争气,他虽然没能力把周边国家全灭了,但依然顶住了来自周边国家的同时发难。
但尽管如此,魏国的精力也受到了很大的牵扯。
而齐国呢?哪怕你说,齐国的硬实力不如魏国,但魏国在面对齐国的时候,能有底气吗?
一旦和齐国的战争被不断拖延,其他的邻居就会落井下石,想办法从魏国抢点东西过来。
这可不是我阴谋论,因为在齐国和魏国对垒的时候,秦国正在东出,攻打魏国的西部地区,而楚国正在北上,攻打魏国的南部地区。
我一直觉得,魏国很像二战时期的德国,因为恶劣的地源环境,所以不断被迫出击。
也正是由于不断地出击,所以把周边邻居得罪个遍。
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也只能硬着头皮不断发动战争,根本不敢停下来。因为他明白,一旦停下来,德国就完了。
当时的魏国也是如此,四处侵略不是因为好战成性,而是不敢停下来。
一旦魏国主动停下来,就会立刻变成第二个韩国。
了解到魏国当时的尴尬位置,以及无奈的命运之后,你们说,孙膑一个人的去或留,能有多大意义呢?
无论孙膑在哪,都无法改变魏国疲于奔命的现实,也无法改变齐国死保赵韩的现实,更无法改变秦楚伺机偷袭魏国的现实。
我们再来说一下,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围魏救赵”,其本质就是,魏国和赵国正在打架,齐国绕到魏国背后捅刀子。
有过一点斗殴经历的朋友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计谋。
毕竟在我十岁的时候,虽然当时还没读过《孙子兵法》,却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战术,和死党一起偷袭我们班的大壮了。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王诩生卒年考:历史迷雾中的千古奇人王诩,字禅,道号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之一。作为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他隐居云梦山鬼谷,以“捭阖之术”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战...
庞涓 孙膑 2025-08-01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孙膑与庞涓:同门恩怨中的兵法博弈与人性沉浮战国时期,鬼谷子隐居云梦山讲学,门下汇聚了孙膑与庞涓两位青年才俊。孙膑作为兵圣孙武的后人,自幼研习兵法,为人忠厚;庞涓虽天资聪颖,却心胸狭隘,常因嫉妒暗生算计。...
庞涓 孙膑 2025-07-30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