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春天,已经控制了张江流域半壁江山的南京政府再一次挥师北伐,打的黄河流域以奉系军阀张作霖为首的所谓安国政权是抱头鼠窜。在面对从四面八方杀过来的北伐军,安国军的军心是一盘散沙,兵败如山倒。作为一家之主的张作霖见势不妙,试图避其锋芒,提前返回东北,重整旗鼓。
结果,就在他所乘坐的列车行进皇姑屯时候,未曾想日本特务河本大作等早在此埋下炸弹,将张作霖与其部分亲信随从送上了绝路。张作霖被炸伤重不治,死于奉天帅府。一瞬间,东北王的位置出现了空缺,群龙无首,而一度被张作霖寄予厚望、按照接班人来加以培养的儿子张学良,却仍滞留于关内前线。此时,奉系高层内部不少人蠢蠢欲动,觊觎大权,日本方面也是积极探听消息,试图借势煽风点火,制造内乱。对于张学良来说,他的处境并不容乐观。换句话说,谁当东北一把手,在当时还得画个问号。张作霖早有安排又如何?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其实,当时不少东北军政要员比较属意的人选,除了张学良外,还有张作霖的把兄弟、手握吉林军政大权的张作相。早在张作霖还身处草莽之时,张作相便率领自己的几十个弟兄投奔张作霖的保险队,入伙合作,二人打这里开始有了名义上的兄弟关系。张作霖被招安后,张作相更是跟随他南征北讨。
但是,与张作霖觊觎关内的权力与财富所不同的是,张作相仅仅满足于维持割据东北一隅的局面。因此,随着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内部分裂,皖系和直系争权夺利之时,张作霖都已经开始扩军备战,时刻准备南下问鼎中原了,而张作相此一时期则因态度不甚积极,被张作霖解除了参谋长职务,代之以杨宇霆。
至于后来和直军的交战中,张作相部一触即溃,更让张作霖对这个昔日的战友加兄弟不满倍增。到了后来郭松龄率军倒戈,攻打奉天之时,张作相部队组织的防线更是被冲了个七零八落,这样来看,张作相的军事指挥能力平平,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为什么却能在张作霖死后被视为接替其职位的理想人选呢?
其实,这还是与张作相的行事风格有关。张本身为人中庸,在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不久,张作相便主动提出让张学良来执掌负责整顿军队的整理处工作。据张学良晚年回忆,他在奉系集团中实力迅速上升,正始于此一时期,而张作相对于这个干侄子,更是全心全意辅佐,给足了张作霖面子。也许,这正是他打仗不行,官却越做越大的原因之一。
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在杨宇霆等怂恿下,张作霖欲对卷入郭松龄叛乱的官员进行大规模清洗,这时候,张作相又挺身而出,力谏不要扩大化处理。张作相此举无疑保全了一大批人,也让他的威望日隆。这样一个人畜无害又手握一定军队的奉系集团元老级人物,把他抬出来做东北的当家人,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不过,面对诱人的权力,张作相并未被冲昏头脑,而是力主众人效忠张学良,把他推到东北保安司令的高位上,自己却甘于屈居"辅帅"的二把手。这又是为什么呢?按当时情形来看,张作霖已死,张学良根基不稳,这时候他若拿出长辈的派头压制"小六子",借助手中握有的军队强行占据高位,对于张作相本人来说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可是他偏偏选择了"让贤",这不免让人怀疑——张作相真的就这么"大公无私"?
事实上,张作相会做出这样的举动,除了他个人性格中庸、不爱冒险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奉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远非张作相所能轻易驾驭。面对微妙的政局,张作相审时度势,以退为进,通过让权实现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这或许才是对他"无私"最合理的解释。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奉系亦不例外。张作霖在扩军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力量加入,奉系内部从而逐渐有了"老人"和"少壮派"的分野。所谓"老人",便是张作相、汲金纯、张景惠等这些较早跟随张作霖征战南北的将领,他们个个位高权重,但其所统领军队暮气极重,贪污腐败严重,战力低下,于是,为了加强战斗力,以便于和其他军阀争雄,张家父子才又另外扶植了以郭松龄为首的新式军队。
郭松龄指挥打仗很有一手,深得张学良的器重,可是,在奉系内部,郭松龄还有不少冤家对头,那就是有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背景的杨宇霆、姜登选等将领,这些人也是"少壮派",可是他们瞧不起郭松龄这种国内军校毕业出身的新人,尤其嫉恨于他能得到张学良重视。于是,新旧人之间矛盾重重,新人内部也是貌合神离。
当郭松龄反奉失败后,这样一种矛盾并没有因此消弭,反而愈演愈烈了。那就是杨宇霆决定趁机扩充势力,填补郭松龄垮台后出现的权力真空。张作霖死后,杨宇霆愈发有恃无恐,他不但和张学良讨要兵权,还暗中同白崇禧等人接洽,不让张学良知晓内情。这自然更让张学良感到耿耿于怀,也不被张作相等老人认可。杨宇霆,可以说是张学良与张作相共同的对手。
我们可以试想,在这样一种外有日本人虎视眈眈,内有杨宇霆、常荫槐等的政治环境中。倘若张作相贸然抢权,很有可能落入杨宇霆等的陷阱当中。到时候,杨宇霆等联合其他不满者围攻张作相,借助推倒他来扩充自己的实力,那局面可就无法收拾了。因此,张作相甘于坐第二把交椅,而把少帅推到前台,可以说是相对稳妥之举,这倒也符合他的性格。选张学良来作东北的当家人,无论对于新人还是旧人来说,张学良是张作霖亲儿子的事实,就足以把他们一切的质疑都挡回去了。子承父业,名正言顺,何况人家"小六子"自直奉战争起就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并非一般的纨绔子弟可比,必能服膺于人。这是张作相的大智慧。
张作相的急流勇退,为他换来了不小的回报,在奉系仅存的关外地盘中,张作相牢牢控制着富庶的吉林,张学良也对他以礼相待。至于素来不被双方接纳的杨宇霆,很快就被张学良借口阻挠统一大业而处死,身首异处。这样来看,张作相的让权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利益,还间接击垮了政敌,一举多得,这可要比他直接走上前台指挥,来得容易多,也轻松多了。
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 王世充当了几年的皇帝?——隋末群雄中的短暂帝王梦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西域胡人王世充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洛阳建立郑国,自立为帝。然而,这位篡位者的帝王生涯却如昙花一现,仅...
郑国 2025-07-15 黄泉之下,血浓于水:郑庄公与武姜的母子情仇与和解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与母亲武姜的关系,堪称一部充满权力斗争与亲情纠葛的史诗。武姜因郑庄公出生时难产而心生厌恶,转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暗中策划叛乱助其夺位...
郑国 2025-07-10 酒奠梁上:韩信传说中暗藏人性深渊的致命抉择在淮安市淮阴区的民间传说体系中,韩信的故事早已超越历史记载的框架,演化成承载道德训诫的文化符号。其中“酒奠梁传说”以最尖锐的笔触,揭开了这位军事天才在权力漩涡中...
韩信 2025-07-10 杨继盛就义诗:铁窗血墨写就的士人气节“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明代忠臣杨继盛在狱中写下这首绝命诗后,慷慨赴死。这首五言绝句,字字如刀,不仅刻录着一位谏臣的生命绝唱,更成为...
太虚 杨继盛 2025-07-02 武姜国籍考:从姜姓诸侯国看春秋贵族的联姻密码在春秋时期的权力棋局中,武姜的身影如一枚关键的棋子,穿梭于郑国初年的宫廷斗争。这位郑庄公之母、郑武公之妻的神秘身份,背后暗藏着周代贵族联姻的深层逻辑。要解开武姜...
郑国 2025-06-05 烛之武:春秋乱世中的智勇义士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以“智退秦师”的壮举闻名于世。他出身平凡,官至圉正(养马官),却以卓越的口才与深邃的谋略,在郑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郑国 2025-05-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