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春天,已经控制了张江流域半壁江山的南京政府再一次挥师北伐,打的黄河流域以奉系军阀张作霖为首的所谓安国政权是抱头鼠窜。在面对从四面八方杀过来的北伐军,安国军的军心是一盘散沙,兵败如山倒。作为一家之主的张作霖见势不妙,试图避其锋芒,提前返回东北,重整旗鼓。
结果,就在他所乘坐的列车行进皇姑屯时候,未曾想日本特务河本大作等早在此埋下炸弹,将张作霖与其部分亲信随从送上了绝路。张作霖被炸伤重不治,死于奉天帅府。一瞬间,东北王的位置出现了空缺,群龙无首,而一度被张作霖寄予厚望、按照接班人来加以培养的儿子张学良,却仍滞留于关内前线。此时,奉系高层内部不少人蠢蠢欲动,觊觎大权,日本方面也是积极探听消息,试图借势煽风点火,制造内乱。对于张学良来说,他的处境并不容乐观。换句话说,谁当东北一把手,在当时还得画个问号。张作霖早有安排又如何?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其实,当时不少东北军政要员比较属意的人选,除了张学良外,还有张作霖的把兄弟、手握吉林军政大权的张作相。早在张作霖还身处草莽之时,张作相便率领自己的几十个弟兄投奔张作霖的保险队,入伙合作,二人打这里开始有了名义上的兄弟关系。张作霖被招安后,张作相更是跟随他南征北讨。
但是,与张作霖觊觎关内的权力与财富所不同的是,张作相仅仅满足于维持割据东北一隅的局面。因此,随着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内部分裂,皖系和直系争权夺利之时,张作霖都已经开始扩军备战,时刻准备南下问鼎中原了,而张作相此一时期则因态度不甚积极,被张作霖解除了参谋长职务,代之以杨宇霆。
至于后来和直军的交战中,张作相部一触即溃,更让张作霖对这个昔日的战友加兄弟不满倍增。到了后来郭松龄率军倒戈,攻打奉天之时,张作相部队组织的防线更是被冲了个七零八落,这样来看,张作相的军事指挥能力平平,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为什么却能在张作霖死后被视为接替其职位的理想人选呢?

其实,这还是与张作相的行事风格有关。张本身为人中庸,在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不久,张作相便主动提出让张学良来执掌负责整顿军队的整理处工作。据张学良晚年回忆,他在奉系集团中实力迅速上升,正始于此一时期,而张作相对于这个干侄子,更是全心全意辅佐,给足了张作霖面子。也许,这正是他打仗不行,官却越做越大的原因之一。
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在杨宇霆等怂恿下,张作霖欲对卷入郭松龄叛乱的官员进行大规模清洗,这时候,张作相又挺身而出,力谏不要扩大化处理。张作相此举无疑保全了一大批人,也让他的威望日隆。这样一个人畜无害又手握一定军队的奉系集团元老级人物,把他抬出来做东北的当家人,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不过,面对诱人的权力,张作相并未被冲昏头脑,而是力主众人效忠张学良,把他推到东北保安司令的高位上,自己却甘于屈居"辅帅"的二把手。这又是为什么呢?按当时情形来看,张作霖已死,张学良根基不稳,这时候他若拿出长辈的派头压制"小六子",借助手中握有的军队强行占据高位,对于张作相本人来说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可是他偏偏选择了"让贤",这不免让人怀疑——张作相真的就这么"大公无私"?

事实上,张作相会做出这样的举动,除了他个人性格中庸、不爱冒险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奉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远非张作相所能轻易驾驭。面对微妙的政局,张作相审时度势,以退为进,通过让权实现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这或许才是对他"无私"最合理的解释。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奉系亦不例外。张作霖在扩军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力量加入,奉系内部从而逐渐有了"老人"和"少壮派"的分野。所谓"老人",便是张作相、汲金纯、张景惠等这些较早跟随张作霖征战南北的将领,他们个个位高权重,但其所统领军队暮气极重,贪污腐败严重,战力低下,于是,为了加强战斗力,以便于和其他军阀争雄,张家父子才又另外扶植了以郭松龄为首的新式军队。
郭松龄指挥打仗很有一手,深得张学良的器重,可是,在奉系内部,郭松龄还有不少冤家对头,那就是有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背景的杨宇霆、姜登选等将领,这些人也是"少壮派",可是他们瞧不起郭松龄这种国内军校毕业出身的新人,尤其嫉恨于他能得到张学良重视。于是,新旧人之间矛盾重重,新人内部也是貌合神离。

当郭松龄反奉失败后,这样一种矛盾并没有因此消弭,反而愈演愈烈了。那就是杨宇霆决定趁机扩充势力,填补郭松龄垮台后出现的权力真空。张作霖死后,杨宇霆愈发有恃无恐,他不但和张学良讨要兵权,还暗中同白崇禧等人接洽,不让张学良知晓内情。这自然更让张学良感到耿耿于怀,也不被张作相等老人认可。杨宇霆,可以说是张学良与张作相共同的对手。
我们可以试想,在这样一种外有日本人虎视眈眈,内有杨宇霆、常荫槐等的政治环境中。倘若张作相贸然抢权,很有可能落入杨宇霆等的陷阱当中。到时候,杨宇霆等联合其他不满者围攻张作相,借助推倒他来扩充自己的实力,那局面可就无法收拾了。因此,张作相甘于坐第二把交椅,而把少帅推到前台,可以说是相对稳妥之举,这倒也符合他的性格。选张学良来作东北的当家人,无论对于新人还是旧人来说,张学良是张作霖亲儿子的事实,就足以把他们一切的质疑都挡回去了。子承父业,名正言顺,何况人家"小六子"自直奉战争起就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并非一般的纨绔子弟可比,必能服膺于人。这是张作相的大智慧。
张作相的急流勇退,为他换来了不小的回报,在奉系仅存的关外地盘中,张作相牢牢控制着富庶的吉林,张学良也对他以礼相待。至于素来不被双方接纳的杨宇霆,很快就被张学良借口阻挠统一大业而处死,身首异处。这样来看,张作相的让权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利益,还间接击垮了政敌,一举多得,这可要比他直接走上前台指挥,来得容易多,也轻松多了。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的离世为郑国埋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权力动荡伏笔。作为郑庄公的庶子,郑厉公(姬突)的命运因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而彻底改变,其流亡与复辟的历程,不...
郑国 2025-11-07 韩信临刑前:弃楚投汉,悔与不悔的千年之问公元前196年,长安未央宫钟室,一代兵仙韩信被吕后以"谋反"罪名处死。临刑前那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
韩信 2025-11-05 傅友德:大明开国的无双猛将与悲剧宿命傅友德(1327年—1394年),这位生于元末乱世、崛起于朱明王朝的宿州猛将,以七战七捷的北征传奇、平定巴蜀的果敢决绝、经略云贵的文治武功,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中不...
朱明 傅友德 2025-11-03 萧何的两面:从“月下追贤”到“助吕诛将”的权力困局公元前206年,汉中军营外,萧何策马狂奔,衣襟沾满尘土。他追回的不仅是韩信,更是一个帝国的未来。但二十年后,这位“汉初三杰”之首却亲手设计,将韩信诱入长乐宫钟室...
韩信 萧何 2025-10-23 权谋漩涡中的生死棋局:萧何与韩信的命运共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张力的典故之一,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生死系于丞相萧何一人。然而,若将韩信之死简单归咎于萧何的“背叛”,则忽略了这场悲...
韩信 萧何 2025-10-23 兵仙余韵与权力漩涡:陈豨与韩信的师徒羁绊及其悲剧终章在楚汉相争的烽火中,韩信以“背水一战”“潍水淹龙且”等经典战役铸就“兵仙”之名,而其军事思想的传承者陈豨,却以一场牵动汉初格局的叛乱,在历史长卷中刻下复杂印记。...
韩信 龙且 2025-10-23 权臣掣肘与外交困局:郑厉公的放逐与复仇之路春秋中期,郑国作为中原首个挑战周天子的诸侯国,在郑庄公时代曾以“小霸”之姿威震四方。然而,郑庄公去世后,其子郑厉公(名突)的命运却因权臣祭仲的专权与宋国的外交胁...
郑国 2025-10-23 彭越:游击战鼻祖的崛起与陨落——从巨野泽盗寇到梁王之死在中国军事史上,彭越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名字。这位出身渔民的草莽英雄,凭借独创的游击战术改写了楚汉战争的格局,成为与韩信、英布齐名的“汉初三大名将”。然而,他的结...
韩信 英布 2025-10-11 韩信之死:吕后主谋背后的权力博弈真相在中国军事史上,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谜题。史书将矛头指向吕后,称其与萧何合谋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但若深入剖析历史细节,会发现这场谋杀远非吕后个人意志所...
韩信 萧何 2025-10-10 井陉之战:韩信的背水奇谋与楚汉格局的转折公元前204年10月,河北井陉县东北的黄土坡谷地,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在此上演。汉军统帅韩信以3万疲弱之师,背靠绵蔓水列阵,面对赵军20万精锐的猛攻,最终通过...
韩信 2025-09-2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