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废掉原配皇后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问题从最近的热剧《大明风华》可以了解少许情况,孙贵妃就是剧中的孙若薇,原配皇后就是女官胡善祥,当然这都是按照真实历史改编而来,既然是改编姑且看个热闹即可,作不得准。

从根本而言,明宣宗朱瞻基废胡后与立孙贵妃为后其实是一码事,且来慢慢分析。
朱瞻基两任皇后之出身
剧中所演,胡善祥与孙若薇皆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之后,但真实历史绝非如此。景清此人因图谋刺杀朱棣被实行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攀染,村里为墟”,那有可能两个女儿逃出生天?明人曾记述了当时的惨状。
“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硕铺坊,一路无人烟。雨夜闻哀嚎声,时见光怪。尝有一猿,独哀鸣彻夜。东西皆污池,黄茅白苇。少夜,人不敢行。”
这个过程进行了十年之久,就算景清真有后人当时逃脱,十年也足够把她揪出来了,所以剧中所演是编撰的故事而已。
恭让章皇后胡氏出身
胡善祥真实身份是锦衣卫百户胡容之女,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命各宫推举皇太孙妃人选。胡善祥大姐胡善围当时是宫中女官,便推荐以贤惠闻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宫备选,太子妃张氏见其忠厚善良,举止庄重,便选定其为皇太孙妃。仁宗即位后,皇后张氏再次亲点胡善祥为太子妃,宣德元年(1426年),胡善祥被立为皇后。
孝恭孙皇后的出身
孝恭皇后孙氏,山东邹平人,其父为永城县主簿孙忠,当时正在明仁宗张皇后母亲的家乡为官。孙氏少年时期就颇有美色,于是永乐八年(1410年)被张皇后母亲送入宫中。与《大明风华》中演绎不同的是,孝恭皇后少年入宫,与剧中胡善祥角色反而相近。永乐十五年,胡善祥被朱棣立为皇太孙正妃,而孙氏被封为嫔。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后,被封为贵妃。明宣宗更是对其大加赞扬:
“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余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
从以上可以看出,胡氏与所氏皆是清白人家出身,并非建文旧朝景清之后,再加上太祖皇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擅政,规定皇子们选妃必须从民间家世清白之人中选起,故二人都是绝非剧中所演。
那么为何朱瞻基要废胡后而立孙后呢?
这还是要从明宣宗朱瞻基与孙氏青梅竹马的感情说起。说来奇怪,总管明朝,大多皇帝都专情的很,比如太祖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张皇后以及后面的钱皇后、万贵妃等等,宣宗皇帝自然也有所爱之人,他对孙氏也是情有独钟。
宣宗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不准备立胡善祥为后,只不过在太后张氏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立刻胡氏为后,孙氏为贵妃,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让孙氏上位。宣德二年(1427年),孙贵妃为宣宗皇帝诞下长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朱祁镇,这一来他终于找到机会,但又苦于皇后胡氏素来贤德无过,遂把众大臣叫来商议废后之事。
“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
杨士奇答曰:“臣事帝后,犹子事父母也。宁有为人子而言废母者?”接着又说:“宋仁宗废后,至今史册尤讥之。”宣宗皇帝见说服不了众臣,于是让他们回去考虑好再说。出大殿之后,杨荣对众大臣说:“皇帝废后之志久矣,与其君臣失和,不如让皇帝决定,此乃皇帝家事。”众人皆称善。
还是杨士奇最后拿了主意,既然说服不了皇帝废后,那最起码为皇后争取一些利益总是好的,于是第二天觐见宣宗皇帝曰:“愿陛下待两宫均等,无厚薄、无崇庳,终之始之。昔宋仁宗废郭后而恩意弥笃,可监也。”这就定下了废后的基调。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宣宗皇帝让在病中的胡善祥上表辞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改册孙贵妃为皇后。
“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馀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实生长子,已立为皇太子。群臣咸谓《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宜正位中宫。今允所请,册妃孙氏为皇后。”
就这样,胡善祥被废后的同时,孙贵妃为成功上位,终于坐上了皇后之位,这就是宣宗皇帝后来被人们诟病的“无过废后”,终明一朝,废后之事常有发生,就是源于宣宗皇帝,罪过大也!
再来说说大明奇女子孝恭孙皇后
孙皇后一生中历经七朝六帝,在大明后妃中这是头一份,历史评价对其也多有褒贬不一,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孝恭孙皇后对大明有两次再造之恩,委实功劳不浅,仅仅争夺后位那些后宫龌龊是抹杀不了她对大明的功绩。
首先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她摈弃南渡主张,支持郕王朱祁钰即位,并且“太后知于谦能任难,即以侍郎升本兵”,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其次,景泰末年(1457年),鉴于朱祁钰病重,英宗被囚禁,国本不定时,“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然后归政于英宗,避免了明朝的又一次动荡。再次,英宗之谥号得益于其废止了残酷的“人殉”制度,但其实真正提议废止此制度的是太后孙氏。最后,太后孙氏有权而不擅权,问政但不干政,体现了其良好的政治素养。
总之她并非一般女人,她具有开明且远大的政治眼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孙后两度救大明于水火已足以在历史中的“贤后”中占有一席之地。
结语
在残酷的后宫争斗中,胡后终于还是败下阵来,被孙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认的是,孙后在后来的表现远超一般皇后。虽然明宣宗废后成为其污点,但从现代观点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宣宗皇帝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礼教的一种反抗呢?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明宣宗朱瞻基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与深厚的文化造诣,成为明朝中期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一。他开创的“仁宣之治”被誉为明朝的黄金时代,而他本人更以书画双...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30 宣德之治:明宣宗朱瞻基如何铸就仁宣盛世明宣宗朱瞻基(1398/1399-1435)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仅十年却开创了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齐名的“仁宣之治”。这一时期,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29 宣德风华:明宣宗朱瞻基的多元人生与艺术追求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在位十年间不仅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更以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广泛的兴趣爱好成为历史长河中极具辨识度的帝王。...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27 宣德盛世的缔造者:明宣宗朱瞻基的治国智慧与艺术人生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以"仁宣之治"的治世闻名,他不仅开创了明朝的黄金时代,更以卓越的文化造诣在帝王中独树...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15 书画蹴鞠皆入戏:明宣宗朱瞻基的帝王雅趣与权力游戏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在位十年间开创了“仁宣之治”,其文治武功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个人爱好。这些爱好既折射出帝王的多面性,也暗...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11 女中尧舜的定鼎之策:张氏如何以柔术稳住九岁皇帝的江山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骤然离世,九岁的朱祁镇在乾清宫接过玉玺。此时,这位幼帝的身后没有强势的外戚集团,朝堂上“三杨”内阁与宦官王振的暗流涌动,北方瓦剌虎视...
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11 明宣宗禁海: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抉择明朝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作出了强化海禁政策的决策。这一决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明初以来海禁传统的延续,更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多重因素...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8-26 朱瞻基为何倾心孙皇后:权力、情感与命运的交织明宣宗朱瞻基与孝恭章皇后孙氏的爱情故事,在史书与野史的交织中显得格外耐人寻味。这位以“书画家”“促织天子”著称的帝王,为何对孙氏始终如一?从青梅竹马的情愫到宫廷...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8-20 明宣宗放弃多少领土:战略收缩下的地缘抉择与历史回响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1425—1435年),以“仁宣之治”的盛世美誉载入史册,却也因主动放弃大片领土引发争议。从东北的奴儿干都司到西南的交趾布政使司,从北疆的...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8-14 樊忠从未刺杀朱瞻基:一场被误读的忠诚与权力交织的史实在关于明朝历史的讨论中,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称“御林将军樊忠曾试图刺杀明宣宗朱瞻基”,甚至被部分影视作品渲染为权力斗争的戏剧性场景。然而,通过梳理《明实录》《国榷...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7-3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