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马懿有篡位之心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曹魏政权最后落于司马氏之手,司马懿起了奠基作用。同是权臣,司马懿与曹操有相似之处。但相比于曹操复杂的形象,除了一部《军师联盟》,司马懿在各类文学影视作品中一直呈现出老奸巨猾的阴谋家面目,在民间的评价里,似乎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蓄谋已久,他生来就是要谋朝篡位的。一些网络平台上,也经常能看到有网友调侃“大魏忠臣司马懿”。然而事实上,司马懿不仅在前期是个绝对的忠臣,发动高平陵政变后,也未必就有篡位的意图。因为从司马懿在政变后的表现看,并不能证明他本人有篡位的心理。本文就试图从司马懿生前的种种举动出发,探析一下这位被骂了一千八百年的阴谋家究竟有没有篡位之心。
拒绝出仕
东汉光和二年(179),司马懿生于河内郡温县一个仕宦家庭。司马家累世为官,到司马懿父亲司马防担任京兆尹时,家族中已连续四代人出任高官,是当地毫无疑问的豪门望族。司马懿出身名门,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早年的司马懿还是个大汉忠臣,与所谓“奸臣”的形象相去甚远。《晋书》上说他:“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 曹操听说司马懿有才,派人征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心知汉室衰微,曹操架空朝廷,出于儒家士大夫的节义理念,不愿屈节事于曹操手下,就装病以躲过出仕。不过曹操对士人一向太狠,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强行征召司马懿,威胁他如果还不出仕,就将他关进大牢。司马懿只得从命,出任文学掾,从此开始了他魏臣的生涯。
勤恳事魏
不论司马懿后来的表现如何,在曹丕、曹叡父子在位期间,司马懿绝对是个实打实的大忠臣。这一时期,司马懿为曹魏东征西讨,为边防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且看战绩:
襄阳败诸葛瑾,新城擒孟达,陇西两御诸葛亮,辽东灭公孙渊,荆皖破孙权。
司马懿本是文臣,文转武后历经多次大战却几无败绩,显示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可谓战功赫赫。曹丕、曹叡父子对他十分信任,临终前都把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之一,让他受遗辅政。本来,不出意外的话司马懿会像其他大臣一样,安安分分恪守本职,干到年老退休或者死在任上,死后获得一个大魏忠臣的美名,千古传扬。
但是,曹叡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同时托孤曹爽以为制衡。曹爽是个标准的草包,虽为大司马曹真之子,父亲的本事却一点都没继承到。同为托孤重臣,曹爽骄横跋扈,专权乱政,他把郭太后强制迁到永宁宫,甚至擅自僭越天子仪仗,丝毫不把年幼的魏帝曹芳放在眼里。他还玩弄权术,将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削去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则韬光养晦,隐忍退让,并装病以骗过曹爽。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在朝中老臣的支持下,趁着曹爽出城游猎,发动政变,诛杀曹爽,自此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固辞丞相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从一个曹魏忠臣转变为为新政权奠基的权臣,却也因此被很多后人斥为“反贼”。但是,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已七十岁,一个半只脚已踏进棺材的古稀老人,身居高位,功勋累累,声望崇高,本可安享荣华富贵,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背着骂名,冒险发动政变呢?况且司马懿夺权后的表现,与曹爽大相径庭:
嘉平元年(249)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但司马懿坚决推辞丞相之职不受,并在奏章中谦恭地表示:“臣亲受顾命,忧深责重。凭赖天威,摧弊奸凶。赎罪为幸,功不足论。”丞相之职自东汉以后就不再设置,唯独曹操、诸葛亮曾任此职。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恢复并担任了丞相一职,是为谋朝篡位铺平道路。故而丞相一职十分特殊,司马懿固辞丞相,自然有他自己的考量。同年十二月,曹芳又下诏授予司马懿“九锡”。九锡在中国古代是权臣的象征,历来被授予九锡的人,他或他的子孙后来无一例外都篡了位。而司马懿固辞不受,直到司马昭时才加封九锡。后来曹芳又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荣耀之盛,无人可比。司马懿仍然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此外,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起事时,先到永宁宫拜见郭太后,取得郭太后诛杀曹爽的懿旨。有了太后的授权,司马懿起兵就有了“匡扶魏室,剿除反贼”的正当名义,在程序上也完全是合法的。可见,与恣意妄为、欺凌天子的曹爽相比,谁谋反还说不定呢。
对于司马懿为什么始终坚决推辞这些权利和荣耀,后人众说纷纭。小编倾向于认为司马懿讲究实用主义,他可能只是想着做个权臣,而并非意图篡位。精明的司马懿深知,与其接受这些华而不实的殊礼而承担受到天下人指责的风险,还不如“尊王攘夷“,把权柄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来得实在。
还有一点可能的原因就是,司马懿食魏禄久矣,起先是曹操慧眼识人发现了他,紧接着曹丕把他提携起来并予以重用,曹叡又给予他兵权,使他充分发挥将领的主观能动性,凭赫赫军功树立了崇高威望。没有曹丕、曹叡父子的信任和器重,他也就不可能走到今天。因此,感于曹丕、曹叡父子两代托孤的恩遇,司马懿可能也并不忍心在生前看到魏国覆灭。做出这番举动,他到九泉之下见到先帝,也可以拿铲除擅权的曹爽作为功绩来交差了。至于后人的事,就留给后人去做吧。
俱往矣!千年前风云人物的内心,今天我们很难推测。只能把它看作历史长河中的珍宝,留给后人评鉴。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司马睿:乱世中开国的困局与悲歌公元276年,司马睿诞生于洛阳的司马氏宗族府邸。作为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他的人生轨迹从一开始便与西晋的兴衰紧密相连。十五岁袭封琅邪王时,八王...
司马懿 司马睿 2025-09-29 高平陵之变:曹爽交出兵权,真是因为怕死吗?公元249年,一场改变曹魏政权走向的政变在高平陵爆发。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之机,发动政变,控制京都,最终曹爽交出兵权,导致曹魏大权尽落入司马氏手...
司马懿 2025-09-29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荀霬:三国乱世中的权力纽带与命运浮沉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荀霬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注脚。作为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魏武帝曹操之外孙、司马懿之婿,这位生于颍川颍阴的士族子弟,其人生轨...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28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未攻蜀汉:权谋、战略与生存的深层博弈公元234年,五丈原的秋风卷走最后一丝生机,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蜀汉丞相,用一生践行着兴复汉室的理想,而他的对手司马懿,却在诸葛亮死后...
诸葛亮 司马懿 2025-09-28 七女共嫁一人: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博弈东汉末年,朝堂如棋局,诸侯如棋子。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掌控中枢,却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尽数嫁予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这一违背常理的决策,既是政治权谋的巅峰...
曹操怎么死的 刘协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