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亲士》原文: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慑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退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谔谔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持敬者谔谔,焉可以长生保国。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噤,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狭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峣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鉴赏】
《亲士》开宗明义,提倡治国应该重用贤士,让通晓历史、明辨是非的贤人智士,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良好的建议,才能长生保国,维护长治久安。如果怠慢贤士,则会导致亡国。与其馈赠宝物,不如劝进贤士。这些思想,极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爵》篇说:“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中国历代,多有通晓历史经验、辨别是非然否的贤人智士,他们是国家的瑰宝,民族的栋梁。执政者应该创造条件,提供机遇,让他们施展治国的才能,发挥知识精英促进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篇中提出的“兼王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什么是“兼王之道”?《亲士》解释说,长江黄河不厌恶小川小谷来注满自己,所以能汇成巨流。圣人遇事不推辞,不违背常理,所以能成大器。长江黄河的大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金的裘皮大衣,不是来自一只狐狸腋下的一小块白皮。
哪能不听取合乎道理的意见,而只听取跟自己相同的意见呢?这不是兼王的道理。天地不经常光明,大水不永远清澈,大火不永远燃烧,王德不自居至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做众人的领导。直得像箭杆,平得像磨刀石,不能够兼容万物。
“兼王之道”的内涵,是兼容并包,兼收博采,听取不同意见。“兼”的本义,是“一手持二禾”(一手握两根稻谷),引申为兼容、兼顾。墨子的“兼王之道”,意含兼容开放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内涵,源远流长,一脉相传,延续至今。
《亲士》比喻说,如今有五把锥子,其中一把最锐利,这一把必定先折损。有五把刀子,其中一把最锋利,这一把必定先损坏。甜水的井,先被汲干。高大的树,先被砍伐。灵验的龟,先被烧灼占卜。神奇的蛇,先被暴晒求雨。比干的死,是因为他敢于直谏。孟贲的被杀,是因为他逞勇。西施遭沉溺,是因为她美丽。吴起遭车裂,是因为他力主变法。这些人,很少有不死在自己长处上的。所以说,太过兴盛,难于久守。
《亲士》从这十个同类实例,概括出“太盛难守”的一般结论,所用逻辑方法,是典型分析式的科学归纳推理,理据充分,说服力强。
“太盛难守”,即物极必反的辩证哲理,反映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太盛难守”一语,酷似老子哲学。《老子》第九章说:“揣而锐之,不可常保。”尖利锋芒,难保久长。第三十章说:“物壮则老。”第四十四章说:“多藏必厚亡。”第六十六章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七十六章说:“坚强者死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这都是说“太盛难守”的意思。
《庄子·天道》说:“甘井先竭,招木先伐。”甜水井先被汲干,高大的树木先被砍伐。《庄子·天下》说,老子“以柔弱谦下为表”,把柔弱、谦虚和卑下,作为学说的标志。说老子有命题“坚则毁”(坚硬先被摧毁),“锐则挫”(尖锐先被挫断),这跟墨子说“太盛难守”意同。
元吴海《闻过斋集·读墨》说:“锥、刀、井、木之(比)喻其所长,太盛难守,则老氏之意。”墨子“锥、刀、井、木”等比喻事例,意谓事物的长处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必然会转向反面。这就是《老子》四十章所说“反者道之动”的规律。
“太盛难守”是一个悖论式的命题,乍看像“奇辞怪说”,与通常见解对立,违反常识,属于似非而是的言论,而实际上却往往是真理。
“太盛”,即极盛,过盛。事物发展到极盛,必然向对立面转化,由盛而衰。“难守”,即难于久守。就社会人事而言,盛者盲目乐观,不能自制,必然会从高峰跌落,转向反面,这是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辩证法规律。
太盛难守,对立转化,这一辩证真理,先由老子表述,后为墨子传承,其他各家也有类似言论,如三国魏李康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可见,诸家已从自然界和社会一些具体现象中,领悟到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亲士》的语言艺术,颇富特色,堪称范例。篇中屡用同类句式的排比,生动形象的比喻,列举江河、圣人、江河之水、千镒之裘、天地、大水、大火、王德、其直如矢、其平如砥、溪陕者、逝浅者、峣埆者、王者淳泽等十多个典型事例,概括“兼王之道”的政治哲学范畴,整然有序,脍炙人口,蔚为典故,传之久远。
吴国,这个始于商周之际、存续六百余年的江南古国,其灭亡的结局早已镌刻在历史长卷中。而越王勾践的复仇故事,更因“卧薪尝胆”的典故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传奇。那么,吴国...
勾践 2025-08-15 毛嫱是四大美女之一吗?——历史语境中的审美流变与文化重构在中国古代美人的历史叙事中,“四大美女”的称谓几乎成为美的代名词,但这一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文化筛选与重构。毛嫱,这位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宠妃...
毛嫱 勾践 2025-08-12 卧薪尝胆:千年典故中淬炼的奋斗精神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舞台上,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复仇史诗,因一个成语的诞生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越王勾践以柴草为榻、以苦胆为镜的极端自砺行为,不仅改写了历史走向...
勾践 2025-07-22 范蠡娶了东施是真的吗?历史镜像中的虚实辨析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范蠡与东施的名字如同两条平行线,却因后世文人的想象产生奇妙交集。一个是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的智者,一个是因“东施效颦”沦为千年笑柄的寓言人...
勾践 范蠡 2025-07-02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复仇者与权力场中的双面君王在中国古代帝王谱系中,越王勾践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存在。他以“卧薪尝胆”的典故名垂青史,成为忍辱负重、逆境崛起的象征;但其统治手段之狠辣、权力博弈之冷酷,又使其饱...
勾践 2025-06-24 如何评价越王勾践:历史镜像中的霸主双面像在春秋末年的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以“卧薪尝胆”的传奇故事被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这位从阶下囚到霸主的逆袭者,既是忍辱负重的励志典范,也是权谋算计的政治家。要客观评...
勾践 2025-06-18 范蠡三子:性格、命运与智慧的博弈在春秋末年的历史舞台上,范蠡以“三迁皆有荣名”的传奇经历被后世传颂。他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急流勇退,转而经商成为巨富,号“陶朱公”。然而,这位智者的家庭生活却因一场...
勾践 范蠡 2025-06-09 西施与郑旦:双姝殊途,性格与命运交织的吴宫往事在春秋末年的吴越争霸史上,西施与郑旦如同两朵并蒂绽放的奇花,以绝世容颜被载入史册。这对“浣纱双姝”同被越王勾践选为美人计的关键棋子,却最终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西施 勾践 2025-05-30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铸就霸业传奇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战火纷飞。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越王勾践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卧薪尝胆的精神,书写了一段从亡国之君到霸主的传奇故事。兵败会稽,忍辱求和公元前...
勾践 2025-05-23 探寻楚惠王的外公:越王勾践的传奇关联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战国时期,楚惠王作为楚国的重要君主,其家族背景与历史渊源备受关注。而关于楚惠王的外公究竟是谁这一问题,通过历史资料的考证,可以清晰地得出答案——...
勾践 2025-05-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